茶与健康1

 

《茶与健康》通过对古往今来煮茶、煎茶、点茶、泡茶等品饮方式的探究,从本质上理清了各种饮茶方式之间的发展脉络及相互影响,并对不同的饮茶方式,进行了具体地比较分析。同时,定性定量地提出了有据可查、审慎合理的健康品鉴方式与饮用标准。以翔实准确的数据,引导大家如何去选择适合自己的茶,怎样健康、理性地去喝茶。

静清和,原名张茂林,出身于中医世家,当代著名茶人,知名茶学者。代表作有《茶味初见》《茶席窥美》《茶路无尽》《茶与茶器》。

《神农本草经》里并无茶

翻开历史的篇章,寻迹浩繁卷帙里的茶之正脉,就须不畏浮云遮望眼。探源寻真,道阻且长,但是,只要敢于像茶的杀青工艺那样,在火与热的洗礼中去芜存菁,求真存美,最终一定会拨云见日,行则将至。

一提到茶的起源,大家耳熟能详,都会记得: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以解之。并且言之凿凿地宣称,此语出自我国最早的中药著作《神农本草经》。可是,在我查阅了各种版本的《神农本草经》,包括我家祖传的两个线装版本之后,却没有找到一丝一毫关于茶的记载,这很令我意外与失落。

《神农本草经》作为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共收录了365味药,其中植物药252种,确实没有把茗茶囊括在内。在此书内,也没有寻觅到关于茶解七十二毒的只言片语。其中的委曲,也可能古时的版本曾经有记,在之后版本的不断编辑中亡佚了。但至少在今天,我们确实没能从中查到。看不到的莫须有,不能随意引用,更不可人云亦云。

清代孙星衍辑佚的《神农本草经》,只是在苦菜的注解中,罗列了苦菜可能是茶的猜测,并且在南朝陶弘景的注解里,仅说苦菜疑此即是今茗,他也不敢十分确定苦菜即是茶。清代以降,很多关于茶的著作,便把苦菜的功效,直接误以为是茶的功效。于是乎,味苦,寒。主五脏邪气,厌谷,胃痹。久服,安心益气,聪察少卧,轻身、耐老。便被张冠李戴,广泛引用,袭以成弊。明代李时珍著述的《本草纲目》,并没有把《神农本草经》中苦菜的功效强加于茶,便是有力的佐证之一。

我们再来看一下《神农本草经》的成书年代,据多位研究者认为,此书是集医药大成于先秦两汉之间,但从该书以阴阳五行指导药物配伍、阐明药性理论来看,此书应是汉代今文《尚书》学派流行以后的产物。从西汉的心为土脏改为心为火脏的认知飞跃,能够窥见《神农本草经》的真正成书时间,应是东汉光武帝以赤符受命、立火德为国运以后的事情了。清代姚际恒《古今伪书考》也认为:汉志无《本草》,按《汉书·平帝纪》,诏天下举知方术本草者。书中有后汉郡县地名,以为东汉人作也。

西汉(公元前59年)王褒《僮约》有脍鱼炰鳖,烹茶尽具牵犬贩鹅,武阳买茶的记载。《僮约》讲的无论是茶,还是荼,至少说明,在公元前的西汉,已经有茶或荼存在了。而在东汉成书的《神农本草经》里,实在没有必要把茶类,在官方的重要典籍中称之为苦菜,这不符合历史的基本逻辑与时人的基本认知规律。

西汉《淮南子·修务训》写道: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后文并没有以茶解毒的记载。而《本草》则曰:神农尝百草,一日而遇七十毒,得茶以解之,今人服药不饮茶,恐解药也。这段话的最初来历,从文献上考证,最早见之于清初陈元龙的《格致镜原》。从以上两段近似的记载对比审视,陈元龙可能引用并衍伸了《淮南子》的内容。陈元龙所引用的《本草》典籍,究竟是哪一个版本的哪本医药著作,至少到今天,我们还不得而知。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热门产品

茶叶店经营全攻略(之一)|茶叶店经营攻略,茶叶店经营方法,茶叶,经营,全攻略,之一
茶叶店经营全攻略(之一)

历史上的今天:12月08日

猜你喜欢

热门专题

推荐标签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