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种植优质黄姜120多亩
李传伦的“老李家庭农场”
《泗水摄影》精彩报道
泗水县苗馆镇大王庄村,地处苗馆镇的南部,南靠东、西鲸山,北临海螺水泥厂,交通便捷、地理位置优越。据《泗水县地名志》王氏家谱记载:明朝洪武三年,王氏始祖王南、王北兄弟二人由山西省洪洞县迁此居住,以姓氏得名王家庄。清朝中叶,王氏一支迁至村东北居住,取名小王庄,该村始称大王庄。发展到现在,小王庄的面积比大王庄大,人口也比大王庄多,因此民间有“大王庄不大,小王庄不小的说法”。
大王庄村地理位置优越,土地肥沃,水利条件优越。该村土地富含有机质、矿物质,非常适合黄姜等经济作物,且村民自古就有种植黄姜的习惯。
2020年9月,原泗水县礼泉村党支部书记李传伦,通过多方考察,发现该村地理位置、土地、气候、水利条件等非常适合发展黄姜种植。在县、镇、村的大力帮助下,李传伦在该村流转承包了120亩土地,投资200余万元,建设了泗水县最大的黄姜种植冬暖式大棚,开始了他的“黄姜梦”。
李传伦是一位传奇式人物,他今年71岁,年轻时參过军,在部队培养下入党。1985年部队转业后进过工厂当过工人,后来担任礼泉村党支部书记,在党支部书记岗位上一干就是20多年。担任村党支部书记期间,他一心为民,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带领礼泉村干部群众大力发展集体经济,先后创办起多家村办企业,使该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经济强村。大力整治村荣村貌,拓宽道路、街道发展商贸流通业、个体经济,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实施文明乡村、美丽乡村、新型社区建设,通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使礼泉村成为全县闻名的富裕村、小康村。
大棚黄姜长势良好
2006年,李传伦从党支部书记岗位上退休后,但他退而不休,老有所为,继续发挥余热,奉献社会。2020年,通过多方考察,在苗馆镇大王庄村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从潍坊引进优质黄姜品种“面姜”,进行大规模科学种植。
老牛已知夕阳晚 不用扬鞭自奋蹄
李传伦在黄姜大棚内劳动
2021年6月18日,应李传伦同志邀请,与几位老领导一起相约去了他的家庭农场。从泗水县城往东行走约10多公里,过了苗馆镇以东的黄阴集路口再往南拐,经过海螺水泥厂往东南行约2—3公里就到了李传伦创办的“老李家庭农场”。远远望去一排排黑色的塑料大棚一眼望不到边,走进大棚看到,棚内绿油油的黄姜密密麻麻,长势旺盛,已有半米多高,10多位工人正在紧张地除草。
大棚内黄姜长势良好
李传伦与工人一起劳动
据老李介绍,他种植的黄姜是目前国内最新品种,其特点是,高产,优质、抗病。每年2月份就可以在大棚内种植,比传统种植提前好几个月,农历9月就可收获。他的大棚每亩种植5000棵优质黄姜,通过科学管理、滴灌灌溉、合理施肥、除草,每棵最低可产黄姜3斤,亩产可达15000斤,120亩基地年产量可达200万斤,成为全县规模最大的黄姜生产基地,产品除内销外还可以出口国外。按最低市场价每斤2—3元计算,每亩地可收入3—4万元,经济效益非常可观。该项目还可以带动当地农民致富,基地忙时可每天用工近百人,大王庄村和附近村的群众可以不用出门在家门口打工。
【创业故事】李传伦与他的家庭农场
东、西鲸山远眺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已过古稀之年的李传伦,仍不辞劳苦每天奋斗在农业第一线,带领广大农民发展高产高效农业,一起致富奔小康。据他介绍,他的黄姜基地目前已起到了示范作用,经常有黄姜种植户前来考察学习,他无私的将黄姜种植技术传授给父老乡亲。目前 他正在着手建设黄姜储藏、深加工项目,最终实现黄姜生产、储存、销售一条龙,使泗水黄姜走向全国,出口国外,做成兴农、富民、强县的大产业。
- 本文分类:故事笑话
- 本文标签:
- 本文链接:https://www.58how.com/gushidaquan/67293.html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