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下半年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绝密押题汇总
一、1.( )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A.政治经济制度B.科学技术水平C.生产力水平D.文化发展程度
2.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反映了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是( )。A.环境B.遗传C.教育D.主观努力
3.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是通过( )实现的。
A.培养人才B.传播思想C.丰富知识D.发展科技
4.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是( )。
A.柏拉图B.苏格拉底C.亚里士多德D.德谟克里特
5.在教学的要求、内容上的一刀切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 )。
A.不平衡性B.顺序性C.阶段性D.个别差异性
6.对受教育权具有决定作用的是( )。
A.生产力B.文化C.政治经济制度D.科学技术
7.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 )的职业。
A.自然化B.现实化C.社会化D.自由化
8.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是( )。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学目标D.课程目标
9.在教学方法的改革过程中,布鲁纳提出了( )。
A.发现学习教学法B.探究研讨法C.纲要信号图式教学法D.暗示教学法
10.下列关于复式教学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复式教学可以在同一年级内进行B.复式教学适用于学生多、教室少的情况
C.复式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自学或做作业同时进行
D.复式教学情景下的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弱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教育要扩大规模和加快速度,必须有足够的人、财、物的投入,而这些只有在生产力水平得到提高后才能实现。
2.A【解析】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3.A【解析】任何一种政治经济制度的巩固、维持都需要有新的接班人,而这些人才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
4.B【解析】论辩是苏格拉底的教学风格。
5.C【解析】通过对教育理论的了解可知,在教学的要求、内容上的一刀切严重违背了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6.C【解析】让什么人接受什么样的教育,是由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的。
7.C【解析】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承担教化任务的是教师,因此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8.B【解析】教学大纲不仅是教师教学的直接依据,而且也是衡量各科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9.A【解析】布鲁纳主张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获得知识。
10.C【解析】复式教学是两个以上年级内进行的,与学生多少无关,主要取决于教师的多少,而且复式教学情景下,学生的基本技能和自学能力相对较强。因此只有C是正确的。
1.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 )。
A.记忆表象B.思维表象C.动作表象D.定向映象
2.下列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B.浏览阅读材料C.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D.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3.砖能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
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是( )。
A.功能因素B.定势C.原型启发D.负迁移
5.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
A.近因效应B.社会刻板印象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
6.对一个过分害怕猫的学生,为让他不怕猫,可以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然后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是一种( )行为改变法。
A.代币奖励法B.行为塑造法C.系统脱敏法D.肯定性训练
7.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的( )才能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A.学习积极B.学习自觉性C.要花多少时间D.智力水平
8.( )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材D.课程表
9.我国学者廖世承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于( )年出版。
A.903B.93C.924D.930
10.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具有预见性
B.专家型教师有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C.专家型教师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
D.专家型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策略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不断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其进一步地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
2.C【解析】ABD三项属计划策略的内容。
3.A【解析】用途扩散就是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
4.C【解析】以类似事物为原型,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叫原型启发。
5.B【解析】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社会刻板印象。
6.C【解析】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对,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7.C【解析】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8.D【解析】课程表是学校成员活动的时间表,因此它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9.C【解新】廖世承是我国最早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学者,他于l92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0.C【解析】专家型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领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而不太注重细节的纠缠。
1.言语在原型内化阶段,其作用在于巩固形成中的( )。
A.记忆表象B.思维表象C.动作表象D.定向映象
2.下列属于元认知监视策略的是( )。
A.设置学习目标B.浏览阅读材料C.阅读时对注意加以跟踪D.分析如何完成学习任务
3.砖能做什么属于( )发散思维。
A.用途扩散B.结构扩散C.方法扩散D.形态扩散
4.由于看到鸟的飞翔而发明了飞机,这类创造活动的心理影响机制是( )。
A.功能因素B.定势C.原型启发D.负迁移
5.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 )。
A.近因效应B.社会刻板印象C.晕轮效应D.首因效应
6.对一个过分害怕猫的学生,为让他不怕猫,可以先让他看猫的照片、谈论猫、远远观看关在笼中的猫;然后让他靠近笼中的猫;最后让他摸猫、抱起猫,消除对猫的惧怕反应。这是一种( )行为改变法。
A.代币奖励法B.行为塑造法C.系统脱敏法D.肯定性训练
7.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学生在学习能力上的差异不能决定他能否成功掌握教学内容,而是在于他的( )才能达到对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
A.学习积极B.学习自觉性C.要花多少时间D.智力水平
8.( )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A.教学计划B.教学大纲C.教材D.课程表
9.我国学者廖世承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于( )年出版。
A.903B.93C.924D.930
10.以下说法中,错误的是( )。
A.与新教师相比,专家型教师的课时计划简洁灵活,以学生为中心,具有预见性
B.专家型教师有完善的维持学生注意的方法
C.专家型教师往往较注意课堂的细节
D.专家型教师有丰富的教学策略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不断巩固形成中的动作表象,并使其进一步地概括,从而向概念性动作映象转化。
2.C【解析】ABD三项属计划策略的内容。
3.A【解析】用途扩散就是让学生以某件物品的用途为扩散点,尽可能多地设想它的用途。
4.C【解析】以类似事物为原型,经过类比而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途径,叫原型启发。
5.B【解析】通常人们认为美国人民主热情,英国人有绅士风度,法国人爱好浪漫等,这种现象称为社会认知信息整合过程中的社会刻板印象。
6.C【解析】系统脱敏法,是当某些人对某事物、某环境产生敏感反应对,我们可以在当事人身上发展起一种不相容的反应,使对本来可引起敏感反应的事物,不再发生敏感反应。
7.C【解析】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只要给了足够的时间和适当的教学,几乎所有的学生对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可以达到掌握的程度。
8.D【解析】课程表是学校成员活动的时间表,因此它是使教学有条不紊地进行的重要条件。
9.C【解新】廖世承是我国最早编写《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学者,他于l924年出版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10.C【解析】专家型教师往往将注意力集中于教学领域更高水平的推理和问题解决上,而不太注重细节的纠缠。
1.世界上最早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专著是( )。
A.《大教学论》B.《理想国》C.《学记》D.《论语》
2.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的创立者是( )。
A.马卡连柯B.巴班斯基C.赞可夫D.凯洛夫
3.校园文化的核心是( )。
A.物质文化B.学生文化C.教师文化D.精神文化
4.儿童心心发展的进程不总是以相等的速度直线发展的,而是时而猛长、时而缓慢,这表明了儿童身心发展过程具有( )。
A.不平衡性B.阶段性C.灵活性D.差异性
5.国家或政党根据一定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的要求,规定的教育工作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是( )。
A.教育目标B.教育目的C.教育方针D.教育策略
6.尝试一错误说的提出者是( )。
A.桑代克B.巴甫洛夫C.斯金纳D.苛勒
7.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对于儿童和青少年的品德发展是极为重要的,它们属于品德的( )。
A.道德认识B.道德情感C.道德意志D.道德行为
8.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模拟实物的形象,为学生提供学习的感性材料,这属于( )。
A.模象直观B.实物直观C.言语直观D.想象直观
9.在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更好地记住教学内容,教师经常会传授给学生一些记忆方法,如把材料缩简成歌诀等,这称为( )。
A.复述策略B.组织策略C.精细加工策略D.时间管理策略
10.在所要学习的新材料呈现之前提供一种引导性材料,它在新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观念之间建起认知桥梁的作用,这种教学策略是( )。
A.先行组织B.认知结构C.比较性组织者D.固定点
参考答案及解析:
1.C【解析】《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2.B【解析】巴班斯基以总结教学教育过程最优化理论而著称。
3.D【解析】学校的精神或观念文化是校园文化韵核心。
4.A【解析】由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可知。
5.C【解析】教育方针是国家或政党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
6.A【解析】桑代克是尝试一错误说的提出者。
7.B【解析】道德情感是在道德认识基础上产生的一种内在体验。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和羞耻感等。
8.A【解析】模象直观指的是通过对事物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
9.C【解析】精细加工策略是一种将新学材料与头脑中已有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增加新信息的意义的深层加工策略。缩减和编歌诀属于精细加工策略。
10.A【解析】所谓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的抽象、概括和综合水平高于学习任务,并且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相关联。
1.课外辅导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
2.德育的途径就是通过教学,做到教书育人。
3.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
4.现代班级管理强调以教师为核心建立管理机制。
5.智育就是知识教育。
6.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的效果优于单纯的重复阅读。
7.单独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效果最好。
8.技能是一种本能行为。
9.惩罚是一种有效的教育措施,体罚作为一种惩罚措施也可适当运用。
10.常规性问题和创造性问题是绝对的,不可因人而异。
参考答案及解析:
1.正确。理由:课外辅导可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是因材施教的重要途径之一。
2.错误。理由:教学仅仅是德育的一个途径,德育还有许多途径。
3.错误。理由:夸美纽斯对班级组织进行了论证,奠定了班级组织的理论基础。率先使用班级一词的是埃拉斯莫斯。
4.错误。理由:班级管理的对象是学生,所以应以学生为中心建立管理机制。
5.错误。理由:智育不等同于知识教育,知识教育只是智育的一个方面。
6.正确。理由: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可及时发现学习中的薄弱点,从而在重复学习时有针对性地加强薄弱点的学习。
7.错误。理由:单独孤立地进行的创造性思维训练是舍本逐末的做法,有效的创造性思维训练应与各学科教学相结合。
8.错误。理由:技能是在后天不断学习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与完善的,而不是通过遗传得来的。
9.错误。理由惩罚不等于体罚,必须严格避免体罚。
10.错误。理由:二者是相对的,同样一种问题解决的方式,对甲可能属于常规性的,对乙可能就是创造性的。
简答题
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2.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3.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4.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
5.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6.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及解析:
1.(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1)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3)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4)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种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
3.(1)产生新的课程方案。(2)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3)合目的性。(4)合科学性。(5)合发展性。
4.有效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有:(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此,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地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地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5.(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地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6.(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1.张小强怎么了?张小强不爱学习,他讨厌学习,甚至对学习恨之入骨。他为何如此讨厌上学?因为他考试总是不及格。物理不及格有他,数学考试他也不及格。而且,数学老师还甩着鲜艳的粗笔在他的试卷上批道:卷面潦草,思维混乱,简直不是人写的!因为他想争第一,却又认为自己怎么也无法争到第一。说起从前,他也有过辉煌的学绩:小学连续三年三好学生,在市希望杯竞赛中获过二等奖,小学毕业被保送到初中。然而,升入初中后的第一次摸底测验,他只排在第21名。从此,张小强便丧失了自信心,连他最擅长的数学课也爱听不听,作业也马马虎虎地做
运用教育心理学知识对上述案例进行解析并提出解决对策。
2.有人说启发式就是问答式,也有人认为启发性的关键就在于教师主动性的发挥,而更多的人则是感到困惑:在教学中为什么总是启而不发?
你认为启发性的关键或核心是什么?在教学中又应该如何贯彻启发性原则?
参考答案:
1.张小强由于上初中以来在学习上的多次失败,陷入了习得性无助感的境地,而且越陷越深,不能自拔。
习得性无助感是指由于连续的失败体验而导致个体产生的对行为结果感到无法控制、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造成张小强这种状况的原因,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他自身的因素。他将自己的失败进行了错误的内部归因。内部归因是指人把失败归因于能力、性格等自身因素,认为只是自己不能控制行为结果,因而出现个人的无力感。第二,外部原因。首先,学校、家庭在教育过程中过分重视考试、分数、竞赛、名次等外部强化手段去激励学生学习,而严重忽视对学生内在动机的培养和调动,因此,一次偶然的成绩不好就使得张小强感觉自己各个方面都很差,进而对自己丧失信心。其次,数学老师在教育方式上的严重失误,也使他彻底丧失了自尊和自信,更加重了该生的无助感。
对策:(1)采用各种措施培养他的内在动机,例如,利用他爱看报纸、爱玩电脑、爱玩篮球、喜欢数学等特点,巧妙实现动机迁移。(2)采用各种措施,消除他在学习上的无力感,增强他的学业自我效能感。
2.(1)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学生独立思考,积极探索,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核心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特别是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2)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②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③让学生动手,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④发扬教学民主。
(3)贯彻启发性原则还应注意:①建立教学相长的平等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②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过程中,教师要以自己的真挚情感、饱满的热情、丰富的教学内容、生动有趣的形式去感染学生、吸引学生,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共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③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学会思考问题的方法,培养其自学和独立工作的能力。④从学生实际出发,注意照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简答题
1.简述学生文化的成因。
2.简述美育的基本任务。
3.简述课程设计的意义和基本要求。
4.简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
5.简述动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6.教科书编写应遵循哪些基本原则?
参考答案及解析:
1.(1)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2)同伴群体的影响。(3)师生的交互作用。(4)家庭社会经济地位。(5)社区的影响。
2.(1)传递审美知识,提高学生感受美的能力。(2)培养学生鉴赏美的能力和审美的情趣。(3)发展学生创造美的能力。(4)教育不仅仅是艺术教育,也不仅仅限于运用各种美去进行教育,更是指把一种精神渗透于整个教育教学中去,使教育的过程成为一种审美过程。
3.(1)产生新的课程方案。(2)对现有课程进行修改和重新组织。(3)合目的性。(4)合科学性。(5)合发展性。
4.有效地促进知识概括的主要方法有:(1)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概括的目的在于区分事物的本质和非本质,抽取事物的本质要素,抛弃事物的非本质要素。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概括时,不仅要注意抽取本质的一面,也要注意抛弃非本质的一面。为此,必须配合使用概念或规则的正例和反例。
(2)提供变式。理性概括是通过对感性知识的加工改造而完成,感性知识的获得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和前提。因此,在教学实际中,要提高概括的成效,必须给学生提供丰富而全面的感性知识,必须注意变式的正确运用。(3)科学地进行比较。概括过程即思维过程,也就是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抽象概括。因此,区分对象的一般与特殊以及本质与非本质的比较过程,对于知识的概括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4)启发学生进行自觉地概括。为了促进知识的获得,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教师应该启发学生去进行自觉地概括,鼓励学生自己去总结原理、原则,尽量避免一开始就要求学生记忆或背诵。
5.(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准确地示范与讲解有利于学习者不断地调整头脑中的动作表象,形成准确的定向映象,进而在实际操作活动中可以调节动作的执行。(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练习是形成各种操作技能所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通过应用不同形式的练习,可以使个体掌握某种技能。(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一般来讲,反馈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内部反馈,即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也称结果知识。(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动觉是复杂的内部运动知觉。它反映的主要是身体运动时的各种肌肉活动的特性。有必要进行专门的动觉训练,以提高其稳定性和清晰性,充分发挥动觉在技能学习中的作用。
6.(1)按照不同学科的特点,体现科学性与思想性。(2)强调内容的基础性,在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注意贴近社会生活,并适当渗透一些先进的科学思想,为学生今后学习新知识奠定基础。(3)在保证科学性的前提下,教材还要考虑到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水平和教育现状,必须注意到基本教材对大多数学生和大多数学校的适用性。(4)合理体现各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受教育者学习的心理顺序。(5)兼顾同一年级各门学科内容之间的关系和同一学科各年级教材之间的衔接。
简答题
1.教学技能在教学中的作用是什么?
2.人格结构包含哪些成分?各个成分之间具有什么样的关系?
3.简述学习迁移的分类。
参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要点】
(1)掌握教学技能是实现教学行为的必要条件;
(2)掌握教学技能可以使教师在课堂上恰当分配自己的注意力;
(3)掌握教学技能可以减少教师精力的消耗,延缓疲劳的产生;
(4)掌握教学技能可以节约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率;
(5)掌握教学技能可以使教师去掉讲课时不良的习惯,提高课堂美学水平。
2.【答案要点】
人格结构包括:(1)知-情-意系统;(2)心理状态系统;(3)人格动力系统;(4)心理特征系统;(5)自我调控系统。
关系:以上五种人格系统之间并非完全独立,相互之间会有重合,这种重合使各成分之间具有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3.【答案要点】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他活动的影响。
(1)按照迁移性质不同,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
(2)按照迁移内容的抽象和概括水平不同,可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
(3)按照迁移内容的不同,可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
(4)按照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不同,可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迁移和重组性迁移。
1.()不是教育研究的原则。
A.客观性原则
B.创新性原则
C.综合性原则
D.伦理性原则
答案: C
解析: 教育研究的原则有客观性原则、创新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和伦理原则。
2.教育研究的基本性质包括文化性、价值性和()
A.客观性
B.科学性
C.综合性
D.主体性
答案: D
解析: 教育研究的基本性质:文化性、价值性和主体性。
3.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是()
A.生产力水平
B.科学技术水平
C.文化传统
D.经济制度
答案: A
解析: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在物质资料的生产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生产力的发展迟早会引起生产关系的变化和一切社会关系的变化,是促进教育发展的根本因素。
4.我国近代第一个正式实施的学制是()
A.壬寅学制
B.癸卯学制
C.壬戌学制
D.六三三制
答案: B
解析: 壬寅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的第一个全国性的学制系统,但没有实施。癸卯学制是我国近代颁布并实施的第一个学制系统。
5.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代表作是()
A.《爱弥儿》
B.《人的教育》
C.《教育漫话》
D.《教育论》
答案: D
解析: 略。
6.在教育的基本要素里,作为中介的是()
A.教育者
B.受教育者
C.教育媒介
D.教育内容
答案: C
解析: 教育媒介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起桥梁(即中介)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教育是与种族需要、种族生活相适应的、天性的,而不是获得的表现形式,教育既无需周密的考虑使它产生,也无需科学予以指导,它是扎根于本能的不可避免的行为。这种教育起源说属于()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答案: B
解析: 教育的生物起源说认为教育是一种生物现象,而不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
8.《学记》中提到的学生学习过少、过急、过难、过易的问题,体现了()的教育原则。
A.教学相长
B.综合课程
C.长善救失
D.藏息相辅
答案: C
解析: 《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由此可知,针对学生学习过少、过急、过难、过易的问题,就需要通过长善救失的教育原则进行解决。
9.教育研究活动的起始环节是()
A.收集资料
B.选择课题
C.提出假设
D.制订方案
答案: B
解析: 确定所要研究的课题是进行教育研究活动的第一个步骤。
10.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目的多次变化,说明了教育目的受()
A.文化传统的制约
B.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制约
C.社会生产方式的制约
D.外国教育目的的影响
答案: C
解析: 教育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当社会生产力和生产方式发生重大变化后,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也要相应调整才能发挥最大作用。
11.关于教育的起源一直是众说纷纭,其中,我国古代的朱熹所持的观点是()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心理起源说
D.劳动起源说
答案: A
解析: 我国古代朱熹是神话起源说的代表人物。该学说认为,教育与其他万事万物一样,都是由人格化的神(上帝或天)所创造的,教育的目的就是体现神或天的意志,使人皈依于神或顺从于天。
12.下列对于教育测量法的缺点,说法错误的是()
A.编制测验难度大,费时费力
B.研究过程松散、随意,缺乏系统性
C.教育测验通常是间接测量,测量的结果往往是相对的
D.灵活性差,难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
答案: B
解析: B项的描述是行动研究法的缺点。
13.人口的平均文化程度越高,人口出生率就越低,这体现了教育()
A.可以改变人口质量
B.可以减少人口数量
C.可以调整人口结构
D.可以制约人口迁移
答案: B
解析: 教育有助于帮助人们树立新的社会价值观和婚育观,有助于提高自觉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与意识,从而减少人口数量,控制人口增长。
14.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分为()
A.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
B.参与观察与非参与观察
C.自然情景观察与实验室观察
D.结构性观察与非结构性观察
答案: A
解析: 根据观察时是否借助仪器设备可分为直接观察法与间接观察法。
15.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A.《学记》
B.《论语》
C.《大学》
D.《中庸》
答案: A
解析: 略。
16.下列活动中,不属于教育现象的是()
A.父母教子女
B.幼猴学跳跃
C.到电影院看电影
D.课外活动做航模
答案: B
解析: 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幼猴学跳跃是动物的活动,所以不属于教育现象。
17.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利托尔诺是教育的生物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之一
B.历史性和阶级性都是教育的永恒属性
C.相对于生物起源论、心理起源论,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起源论更能反映教育起源的本质
D.教育从生产劳动中第一次分离的标志是学校的产生
答案: B
解析: 阶级性不是教育的永恒属性,原始社会的教育无阶级性,教育的永恒属性是教育的社会性。
18.学校教育制度又称学制,它决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①性质②任务③入学标准④修业年限⑤课程安排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④⑤
答案: B
解析: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指的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19.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A.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答案: B
解析: 人才成长中的逆境定律充分说明,人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20.下列关于教育劳动起源说的主要观点,说法错误的是()
A.教育的范畴是永恒不变的
B.教育起源于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C.教育产生于劳动并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
D.教育从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答案: A
解析: A项不属于教育劳动起源说的观点。
21.下列文件规定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是()
A.《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
B.《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C.《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
D.《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答案: B
解析: 1985年我国正式颁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规定地方承担九年义务教育的责任,有计划、有步骤地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指出各地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采取不同的学制形式来普及义务教育。
22.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C.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答案: C
解析: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为人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3.古代西方以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伊拉斯谟
答案: A
解析: 苏格拉底是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而著名的教育家。
24.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教育的一大特征。
A.印度
B.中国
C.巴比伦
D.埃及
答案: D
解析: 古代埃及开设有职官学校和文士学校,强调以僧为师和以吏为师。
25.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是()
A.教育目的
B.教育制度
C.教育政策
D.教育功能
答案: A
解析: 略。
26.在教育整体中,最基本、最主要的教育形式是()
A.家庭教育
B.社会教育
C.学校教育
D.、自我教育
答案: C
解析: 略。
27.教育区别于其他活动的根本特征是(),这也是教育的本质特征。
A.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活动
B.有专职教师
C.有专门场所
D.有特定对象
答案: A
解析: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育人,即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也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28.为了避免重复劳动,提高科学研究的效益,必要的工作是()
A.选定课题
B.课题论证
C.文献检索
D.历史分析
答案: C
解析: 进行文献检索,就能吸取前人研究的经验教训,避免重复研究。
29.教育与生产生活相融合,教育内容主要为生产生活经验。这句话反映了()的教育特征。
A.原始社会
B.现代社会
C.封建社会
D.古代社会
答案: A
解析: 原始社会的教育具有非独立性,教育和社会生活、生产劳动紧密相连;原始社会的教育还具有原始性,教育内容简单,主要是传递生产经验。
30.资料分析的基本步骤依次为()
A.阅读资料筛选资料解释资料
B.筛选资料阅读资料解释资料
C.阅读资料解释资料筛选资料
D.筛选资料解释资料阅读资料
答案: A
解析: 略。
- 本文分类:教育资源
- 本文标签:
- 本文链接:https://www.58how.com/jiaoyuziyuan/29685.html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