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训练】

一、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少府贬峡中王少府贬长沙

高适

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

巫峡啼猿数行泪,衡阳归雁几封书。

青枫江上秋帆远,白帝城边古木疏。

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一个“嗟”字,开篇就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此别”“谪居”四字,紧扣题目中的“送”和“贬”两字,下笔不俗。

B.颔联上句写李少府贬峡中,那里路途遥远,四野荒凉;下句写王少府贬长沙,诗人希望衡阳归雁能带来朋友的书信。

C.颈联上句写青枫江上帆行渐远,下句写白帝城边古木稀疏,对仗工整,意境深远,一联同赠两人,内容井然不乱。

D.尾联中诗人把朝廷恩泽比作雨露,说圣明的朝代定会多施雨露,被贬分别只是暂时的,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概括分析。

【答案】

1.D

2.①对友人遭受贬谪的同情和惋惜。首联“嗟”字是叹息之意,含同情和惋惜。②关心和思念。想象友人听闻猿啼,凄凉落泪;希望归雁传递友人书信。③语重心长的劝慰。尾联乐观展望未来,劝友人不要愁怨忧伤。

【解析】

1.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D.“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的感情”错误。尾联表达对朋友的宽慰和希望,是直接表达,不是委婉。

故选D。

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这首诗首尾合起来总写,中间两联双双分写。首联“嗟君此别意何如,驻马衔杯问谪居”,诗人首先抓住二人都是遭贬,都有满腹愁怨,而眼下又即将分别这一共同点,以深表关切的问句开始,表达了对李、王二少府遭受贬谪的同情,以及对分别的惋惜。“嗟”是叹息之声,置于句首,贬谪分别时的痛苦已不言而喻。“此别”、“谪居”四字,又将题中的“送”和“贬”点出,轻灵自然,不着痕迹。

颔联上句写巫峡风光,以古民谣典故来暗示李少府所去的峡中荒凉之地;下句写衡阳,暗示王少府去长沙,并希望他能多寄书函。颈联上句写长沙青枫江的帆船,是再写王少府;下句写白帝城,远在古原始森林的巴东,是再写李少府。双双交错进行,结构严密,情感交织。最后两句,是劝藉二人尽可放心而去,不久即可召还。中间两联针对李、王二少府的现实处境,从二人不同的贬谪之地分别着笔,进一步表达对他们的关心和安慰。

最后一联:“圣代即今多雨露,暂时分手莫踌躇。”诗人针对李、王二少府远贬的愁怨和惜别的忧伤,进行了语重心长的劝慰,对前景作了乐观的展望。圣代雨露,是古代文人诗中的惯用之语,这里用来和贬谪相连,也还深藏着婉曲的微讽之意。重点是在后一句“暂时分手莫踌躇”,意思是说:这次外贬,分别只是暂时的,你们不要犹豫不前,将来定有重归之日。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梦游三首(其一)

徐铉

魂梦悠扬不奈何,夜来还在故人家。

香蒙蜡烛时时暗,户映屏风故故斜。

檀的①慢调银字管,云鬟低缀折枝花。

天明又作人间别,洞口②春深道路赊。

(注)①檀的:古代女子脸上点饰的红点。②洞口:神仙所居的洞口,化用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篇点题,魂驰故人之家,与思念之人相会,皆是梦游所历之境。

B.颔联的“香蒙”和“蜡烛”照应首联的“夜来”,“时时暗”“故故斜”营造出幽会的朦胧之境。

C.妆容精致,云鬟簪花,调弄着银管,一位妙解音律的女子形象跃然纸上。

D.诗歌采用虚实结合手法,虚写梦中与爱人相会,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

4.诗的末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

3.D

4.①描写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意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②以景结情,化用典故,暗示别后天上人间,后会难期,表达别时的依依不舍和别后的相思之苦。

【分析】

3.

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

D.“虚实结合”“实写梦醒与爱人分别”不正确。此诗标题中“梦游”二字,意味着这是一首记梦诗,首联中的“魂梦悠扬”点明下文都是在写梦境,都是虚写,没有实写。

故选D。

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及表达技巧的能力。

诗歌的尾句“洞口春深道路赊”,结合注释可知,“洞口”是化用了刘晨、阮肇入天台遇仙女的典故,借指自己梦中与爱人分别的地方;“春深”意思是春色浓郁,“赊”是“长”“远”的意思,承接上句“天明又作人间别”可知,尾句描绘了神仙洞口分别后春色浓郁道路漫长的景象。从手法上来看,尾句是在写景,属于以景结情的手法,这种手法的好处是可以拓展意境,留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而此处用“洞口春深”,也正暗示分别之后,二人就好比天上和人间,后会难期,照应了上文的“人间别”,透露出无限惜别情意。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夜别张五

李白

吾多张公子,别酌酣高堂。

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

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

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首句直接表达对张五的赞美之情,次句直接点明离别时的氛围,照应标题。

B.“舞”运用拟人手法刻画烛焰在风中摇曳的姿态,“轻”令人想见罗裳的轻盈。

C.诗中虽无一个“夜”字,但由“银烛”“秋月”等意象可知,此次离别是在“夜晚”。

D.饮到酒酣兴浓时,张五不禁解下龙泉宝剑,换取千钟美酒,与诗人一醉方休。

6.诗中的张五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诗歌又是怎样刻画张五形象的?

【答案】

5.D

6.张五是一个洒脱不羁、多才多艺的贵公子形象。诗歌通过对张五酣卧高堂、把酒听歌观舞、吟弄横笛、弹奏琵琶等神情动作从正面进行刻画,以及借诗人对张五的赞许、推崇,并解下宝剑与他痛饮千杯,从侧面进行烘托。

【分析】

5.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D.“张五不禁解下龙泉宝剑,换取千钟美酒,与诗人一醉方休”不正确,从诗意看“解下龙泉宝剑”的是诗人,“换取”也缺乏依据。“为尔倾千觞”中“尔”即“你”,指张五。

故选D。

6.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及人物塑造手法的能力。

先看张五的形象。“别酌酣高堂”,写张五在离别酒宴上把盏欢饮,“酣高堂”写他醉卧高堂,洒脱不羁。“听歌舞银烛,把酒轻罗裳”,“横笛弄秋月,琵琶弹陌桑”,四句写他在宴会上把酒、听歌、观舞,银烛摇曳,歌声激荡,美女轻舞罗裳,渲染了宴会的热闹气氛;张五吹奏横笛,吟弄秋月,琵琶弹奏的是《陌上桑》乐曲。刻画了张五洒脱不羁、多才多艺的贵公子形象。

再看写法。有正面描写,如写他酣卧高堂、把酒听歌观舞、吟弄横笛、弹奏琵琶等神情动作从正面进行刻画。有侧面烘托,结尾“龙泉解锦带,为尔倾千觞”写诗人被张五的性格和情绪激发,对张五十分赞许、推崇,并解下宝剑与他痛饮千杯。从侧面进行烘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一剪梅

宋·刘克庄

小序: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束缊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②是王郎,来送刘郎。

酒酣耳热说文章,惊倒邻墙,推倒胡床③。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②元:通“原”。③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7.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刘郎:指作者自己。唐代刘禹锡多次被贬,自称“刘郎”,此处借此称谓暗指个人身世。

B.“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者鼓掌大笑,与作者和王迈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C.“束缊”指用乱麻搓成火把。“束缊宵行十里强”,写出连夜行路之景,紧扣小序中“饯”字。

D.全词语极夸张,情极大胆,豪爽、超迈,淋漓酣畅,充分体现了辛派词人的特色。

8.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变化?请结合词句分析。

【答案】

7.C

8.始而愁苦,继而欣喜,最后慷慨奔放。①词人屡次遭贬,今又夜赴广东,天寒地冻夜路难行,自然心生愁苦;②继而遇友人相送,更能把酒畅谈,词人深感欣喜;③最后,词人的欣喜之情在狂放不羁的情态之中,发展到顶峰,即使旁人不解议论,词人也脾睨世俗、纵情任性。

【分析】

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写出连夜行路之景,紧扣小序中‘饯’字”说法错误,这一句写自己将在天亮之前拿着火把,走十多里的路,点出的是夜行之态,所以扣的应该是小序里面“夜”这个字,而不是“饯”。

故选C。

8.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分析诗歌的情感注意以诗歌的抒情方式、注释、标题和诗中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句作突破口,答题时先答出情感,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解说。

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词语“天寒路滑”分析“心生愁苦”,结合“送刘郎”“酒酣”分析“欣喜”之情;结合“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分析“睥睨世俗、纵情任性”的情感。

开篇先开门见山地描写连夜而行的情状。一枝火把引路,来到十里长亭,点出饯别之意。“天寒路滑马蹄僵”,一个“僵”字,写尽了艰苦之状。从自然条件的恶劣写旅途之艰苦,心生愁苦;

“元是王郎,来送刘郎”写出有友人送别,“酒酣耳热说文章”,“酒酣耳热”表现了酒逢知己的欢乐,同时又是词人热情奋发,兴会正浓的时刻。二人分手在即,却并不伤别感慨,而是痛饮酒酣,豪情满怀;

“旁观拍手笑疏狂”,作者设想,若有旁观者在此,必定拍手笑我二人疏狂。“拍手笑”是一种不被他人理解的表现,对狂者来说不足惧,倒起着反衬作用。刘克庄与王实之在志士受压、报国无门的时代,将心头的积郁,化为激烈的言词、不平常的行动,自然会被称为“疏狂”。“疏又何妨,狂又何妨”,态度明确坚定,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动人。

阅读下面这唐诗,完成各题。

秋日别王长史

王勃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正悲西候日,更动北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9.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描绘了开阔辽远的时空,以“千里”和“百年”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抒发了自己的感情。

B.古代以秋日配西方,所以称秋日为西候。北梁,北边的桥。颔联用两个典故,点出时令和地点,含蓄而新颖。

C.颈联诗人宕开一笔,转而写景。两句都是近景描写。诗人借景抒情,情随景生。

D.奉,侍奉;潸然,流泪的样子。诗人知道自己与王长史今后很难再相见,不禁泪流满面,悲从中来。

10.诗歌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答案】

9.C

10.①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

②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

③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

【分析】

9.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C.“两句都是近景描写”是错误的。前一句是近景描写,后一句是远景描写。

故选C。

1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深恩重百年”意思是您的情深恩重,令我终身难忘,表达对王长史知遇之恩的感激。

通过本诗的题目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颈联的景物描写写到田野的景色笼罩一层寒雾,山上的光线逐渐黯淡,暮烟升起。借景抒情,抒发了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意思是终归知道难以再挽留,想起你的恩德,我还是忍不住落下了泪水,表现与与王长史离别时的不舍对今后不能再侍奉王长史的遗憾与伤感。翻译:此地一别,相隔千余里。本来正在悲秋,又遇上了分别。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金陵酒肆留别

李 白

风吹柳花满店香,吴姬压酒劝客尝。

金陵子弟来相送,欲行不行各尽觞。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是作者阳春时节即将离开金陵时留赠友人的一首话别诗,篇幅虽短,却情意深长。

B.此诗由写时节胜景引出逸香之酒店,铺就其乐融融的赠别场景,调动了读者的视觉、嗅觉等感官,写出了江南味道。

C.吴姬以酒酬客。当垆的吴姬捧出新压的美酒,请客人品尝,显现出热情好客,令人内心温暖。

D.在觥筹交错中,主客相辞的动人场景跃然纸上,结尾的感叹水到渠成,反映了李白与金陵友人的深厚友谊以及离别的感伤之情。

12.最后两句写法巧妙,意味无穷,《四溟诗话》评价:“太白《金陵留别》一诗,妙在结语,太白能变化为法,令人叵测,奇哉!”请分析其妙处。

【答案】

11.D

12.(1)兼用拟人、比喻、对比、反问等手法,构思新颖奇特;(2)借水言情,寓情于物,用有形的流水写抽象的离情,化抽象为具体,形象生动。言有尽而意无穷,给人以想象的空间。

【分析】

11.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离别的感伤之情”错。很多诗人写离别,大多少不了言愁,所谓“离愁别绪”。然而,李白这首诗中连一点愁的影子都不见,只有别意。诗人正值青春华茂,他留别的不是一两个知己,而是一群青年朋友。这种惜别之情在他写来,饱满酣畅,悠扬跌宕,唱叹而不哀伤,富于青春豪迈、风流潇洒的情怀,也表现了李白豪放潇洒的性格特征。

故选D。

12.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的意思是请你问问东流的江水,离情别意与它相比,谁短谁长?显然是别情长于流水。

金陵一行,诗人是快乐的。在这样美好时节,一个让人留恋的地方,诗人要走了。面对美丽的江南风物和朋友们的盛情挽留,诗人依依不舍,怎样才能表达自己的无限惜别之情呢?诗人借水言情,寓情于物,以水为喻,把“流水”和别情对比,采用拟人手法,把“东流水”回答别情和流水谁长谁短,再以反问句式把感情溶入意想,把抽象的离情,揉进具体有形的流水,虽是离别却希望朋友多珍重,友谊恒长。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②故道风烟在,翁仲③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④。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沧浪歌》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3.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表现了两人命途之多舛,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在”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马援将军,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马援的庙宇前只剩下断壁残垣,荒草遍地,借此感慨世道衰微。

D.“休将文字占时名”,刘禹锡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14.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13.B

14.(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与友人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之情。(2)用典。“濯缨”引用《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高洁的操守。

【分析】

13.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

B.“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是错误的。“伏波故道风烟在”意思是行进在伏波将军马援当年出征的路上,诗人追忆马援将军,瞻望前途,不禁感慨自己飘零于世。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

故选B。

14.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沧浪歌》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的句子,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而尾联中“濯缨”就是引用这一典故,表达了和与友人共勉,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高洁的操守。

尾联写到今日和朋友的分别不用去到河边取水,因离别而留下的眼泪便能洗濯冠缨,运用了夸张的手法,表现诗人与友人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之情。

15.下列对《雨霖铃》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A.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寒蝉”“长亭”“晚”等词点明了节令和地点。通过对景色铺写为下文设伏笔。

B.“都门”两句以精练之笔和写实的手法刻画了一对恋人分别时的典型环境和典型心理:一边留情正浓,一边兰舟催发急。

C.“执手”两句紧承上两句,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深挚的感情,形象逼真,凝练有力。

D.最后三句,以“念”作为领起,上承“凝噎”,下启“千里”以下,一气流贯。“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

【答案】D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

D.“‘沉沉’着色轻淡,写尽了若有似无的离情别愁”错误,此句着色沉重,浩渺的烟波,沉沉的暮霭,辽阔的天空,全是写景,实际上全含的是情,衬托出旅人前途茫茫,情人相见无期,景无边而情无限。并非“轻淡”“若有似无”。

故选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金乡送韦八之西京

李白

客自长安来,还归长安去。

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此情不可道,此别何时遇。

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起首从容道出友人韦八由长安而来又要归去的事实。照应诗题的同时,也使得下文抒情波澜横生。

B.诗歌三四两句,状诗人送别时心潮起伏,如狂飙吹心。奇特的想象带有强烈的现实主义风格,形象鲜明。

C.诗歌五六两句话少情多,将离别时的千万思绪仅用“不可道”二字带过,具有“尽在不言中”的艺术效果。

D.诗歌叙写与友人分别时语言平易,亳无斧凿痕迹,表情达意时则如奇峰壁立,体现了“平中见奇”的风格。

17.太白此诗取鲍参军“连山眇烟雾”之意,然更为高妙。请赏析诗歌的尾联高妙之处。

【答案】

16.B

17.(1)以景结情。诗歌结尾写连山的云募,在烟雾迷蒙的景色中,寄寓着诗人与友人别后的怅惘之情。(2)使用叠词。“望”字重叠,既写远望又写盼望,显示出诗人伫望之久和依恋之深。

【解析】

16.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现实主义风格”错,诗歌采用了想象的手法,“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状写思念长安的心情,想象奇特,属于虚拟的写法,因此属于浪漫主义的风格。

故选B。

1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句的能力。

尾联“望望不见君,连山起烟雾”意思是,您西去的身影已渐渐消逝,我只望见遮掩群山的烟雾弥漫而起。写诗人伫立凝望,目送友人归去的情景。

当友人愈去愈远,最后连影子也消失时,诗人看到的只是连山的烟雾,在这烟雾迷蒙中,寄寓着诗人与友人别后的怅惘之情。这是以景结情的手法,对友人的依依惜别之情和别后的怅惘之情更加深挚。

望望:瞻望,盼望。“望”字重叠,显出伫望之久和依恋之深。这是使用叠词,增强了语言的表现力和音韵美。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道口行人绝。知君惯度祁连城①,岂能愁见轮台②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君万里西击胡。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祁连城:在今甘肃张掖南。②轮台:在今新疆境内,李副使赴碛西经过此地。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开篇即点明时令,以“火山”“赤亭”起笔,暗含一路珍重的送别之意。

B.诗人劝说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

C.最后两句直抒胸臆,“功名只向马上取”语气坚决,这是诗人对李副使的勉励。

D.诗歌融叙事、抒情、议论于一体,语气亲切洒脱,韵律自由活泼,节奏跌宕有致。

19.诗歌从哪些方面写李副使“英雄一丈夫”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

18.B

19.①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以李副使行程中必经的火山、赤亭写旅程艰苦,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②李副使经历非凡。他经常出入边地,长期驰骋沙场,早已置乡愁于脑后。③李副使志向远大。他远赴万里击胡,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

【分析】

18.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赏析能力。

B.“悲伤的惜别之情感人至深”是错误的。整首诗感情豪迈,虽写送别,但从“岂能愁见”“真是英雄一丈夫”等可以看出并没有悲伤之情。

故选B。

19.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塑造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

诗歌首联写到六月的火山,赤亭道口,这些都是李副使行程中必经之地,写出六月的火山天气炎热,赤亭道口行人稀少,以此烘托李副使不畏艰辛、毅然前行的豪迈气概,所以通过李副使出塞旅程艰苦来烘托李副使的形象。

诗歌的颔联写到曾经惯常出入祁连城,长期驰骋沙场,所以也不会畏惧轮台,所以通过李副使非凡的经历来写李副使的形象。

诗歌的尾联直抒胸臆,勉励李副使远赴万里击胡,功名取自马上,希望在边塞立功扬名,所以通过写李副使远大的志向来写李副使的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韦整尉长沙

张祜

远远长沙去,怜君利一官。

风帆彭蠡疾,云水洞庭宽。

木客提蔬束,江乌接饭丸。

莫言卑湿地,未必乏新欢。

20.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友人将去长沙做官,“远远”二字写出了长沙与送别之地相隔之远。

B.颔联写友人别后将坐船赴任,船将从彭蠡到洞庭,一路在云水之间前行。

C.颈联实写友人受到百姓争相接风,说明友人为官有成,很受当地百姓爱戴。

D.尾联“卑湿地”三字点出长沙地势低下、气候潮湿,环境艰苦,非繁华之地。

21.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答案】

20.C

21.①对友人的依依难舍。“远远长沙去”写朋友将远行,远远长沙,离情依依。②对友人的怜惜和祝愿。“怜君利一官”写诗人怜惜朋友远去万里,希望朋友能够做官顺利,这也是对朋友的祝愿。③对友人的宽慰。颈联及“未必”句是诗人安慰朋友,说朋友到长沙后,一定会得到当地百姓的热情接待。还宽慰朋友,去长沙后未必没有新朋友。

【分析】

20.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技巧的能力。

C.“颈联实写……”错误,老百姓热情迎接朋友是诗人想象之景,是对朋友的宽慰,是虚写。

故选C。

21.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由诗歌标题“送……”可知,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诗常常会表达不舍之情,结合诗句“远远长沙去”可知,友人即将到遥远的长沙,内心涌起万分不舍之情。

由首联后一句“怜君利一官”可知,诗人只希望友人能在任上一切顺利,表达对友人的祝愿,同时“怜”含“怜惜”之意。

由“木客提蔬束,江乌接饭丸”可知,这是想象友人到长沙后会得到长沙百姓的热情款待,这是诗人的想象,也是借助这一想象对友人进行宽慰。

由尾联“莫言卑湿地,未必乏新欢”可知,诗人告诉友人,不要担心长沙的自然环境,说不定会有新的朋友,这也是对友人的宽慰。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日送客至潜水驿

唐  刘禹锡

候吏立沙际,田家连竹溪。

枫林社日鼓,茅屋午时鸡。

鹊噪晚禾地,蝶飞秋草畦。

驿楼宫树近,疲马再三嘶。

注:本诗当作于唐德宗永贞元年(805)至唐宪宗元和九年(814)之间,当时诗人被贬朗州司马。

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写诗人送客离去,管理驿站的官史站在水边,田家连着竹林小溪。

B.颔联写正值社日,社鼓声声,时值正午,茅屋里响起中午时分的鸡啼。

C.颈联写喜鹊在已熟的庄稼地里鸣叫,蝴蝶在秋草茂盛的垅上翩翩飞舞。

D.尾联写诗人送客远行逐渐走近了驿站房屋,疲惫的马匹再三发出嘶鸣。

23.有人认为此诗情感是欢快的,也有人认为此诗情感是伤感的。你怎么看,请结合诗意与注解,运用你的诗词鉴赏知识加以阐释。

【答案】

22.D

23.答案参考示例一:此诗是欢快的。虽然刘禹锡此时被贬,但在写此诗时心境还是很愉快的。诗中写到社日、鸡鸣、喜鹊、晚禾、飞蝶都是愉悦的场景,刘禹锡虽遭贬谪却能乐观自处,体现出其豁达的胸襟。

答案参考示例二:此诗是伤感的。此时刘禹锡被贬朗州,又与友人相别,心情感伤,虽然诗中写到社日、鸡鸣、喜鹊、晚禾、飞蝶都是愉悦的场景,但此为以乐景写哀情,更增添其伤感悲凉。尾联疲马再三嘶鸣亦显其伤感悲凉。

【分析】

2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形象的能力。

D. “尾联写诗人送客远行逐渐走近了驿站房屋”错误,“宫树近”不是走近驿站,诗人此时已经在和朋友分别的驿站中了,“宫树近”是指靠近驿亭的树旁。

故选D。

23.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考生既可以回答欢快,也可以回答伤感,只要到诗歌中找到依据并进行分析即可。

如选择欢快,可以抓住诗歌中的环境来分析。

如首句写送别之地,接着介绍了送别之地的环境:竹溪环绕田舍,宁静清新,一派田园风光,一派水乡野趣。颔联描绘了一幅农家画面,把乡村民俗写得有声有色。“枫林”“茅屋”是送别时所见。秋日中午,枫林社鼓喧腾、茅屋声声鸡鸣,构成一幅祥和温馨的农村安居图。颈联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以鹊噪之动衬托禾地之静,蝶飞的动景衬托晚禾秋草的静景,晚禾秋景的视觉与鹊噪的听觉描写相结合。结句写马匹一次又一次发出欢乐的嘶鸣,衬托旅人的欢快之情。由此可知,诗人的情感是欢快的,结合注释可知,诗人此时遭受贬谪,这样的境地更能展现作者的乐观豁达。

如选择伤感,同样可以抓住景象和注释分析。

从诗中来看,所写的景象都是愉悦之景,属于乐景,而结合注释和标题可知,作者此时被贬,又要和友人分别,可谓雪上加霜,所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得伤感悲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

王维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③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③翻教授,不敢依先贤。

(注)①梓州:《唐诗正音》作“东川”。梓州是隋唐州名,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李使君赴任之地。②杪:树枝的细梢。③文翁:汉景时为郡太守,曾建造学宫,教育人才,使巴蜀日渐开化

24.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前两联描绘巴蜀雄秀山川风光,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向往,对李使君即将前往此地赴任的祝福。

B.颈联既表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

C.尾联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用典贴切,并借以传达出自己真诚、殷切的期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D.这首诗立意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全诗没有一般送别诗的感伤气氛,情绪积极开朗,格调高远明快。

25.首联是如何写景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答案】

24.C

25.①运用想像的手法来写景,作者没有实写眼前送别之地的景物,而是想象李世军赴任之地的自然风景。②运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景。“万壑、千山“采用夸张额手法,写到处是参天大树,到处是杜鹃啼声。③运用视觉、听觉结合的手法来写景。“万壑树参天“是通过视觉来写景,”“千山响杜鹃”是通过听觉来写景。

【解析】

24.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C. “以文翁来反衬李使君”错,并非反衬,而是以文翁来比李使君。

故选C。

25.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大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视觉形象,又有听觉感受,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山、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林木,同时还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鸣,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

分析首联“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的手法,这两句诗歌是写景,但并不是诗人看到的景象,而是他想象的,因此可以从想象的手法来分析,同时“万壑”“千山”又采用了夸张的手法。既是写景,也可以从描写的角度入手,如虚写、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苕溪酬梁耿别后见寄①

刘长卿

清川永路②何极,落日孤舟解携③。

鸟向平芜远近,人随流水东西。

白云千里万里,明月前溪后溪。

惆怅长沙谪去④,江潭芳草萋萋。

[注]①这首诗是刘长卿被贬时所作。梁耿:刘长卿的朋友,几年前远谪长沙。②永路:长路,远路。③解携:犹言分手。④长沙谪去: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遭权贵谗毁,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

2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以写景为主,落日、孤舟和远行的人等构成了一幅生动的送别图,景中含情。

B.颔联写归鸟飞向平芜深处,渐渐隐没,喻时光飞逝;流水各分东西,喻人之离别。

C.颈联写梁耿远去沿途白云连绵,而诗人在送别地望月思友,他们的友谊跨越了时空。

D.诗人回忆了友人梁耿被贬远离时在苕溪为其饯行的情景,也写了离别之后的情景。

27.请从抒情手法的角度简要赏析尾联。

【答案】

26.B

27.①借典抒情,尾联化用贾谊的典故,写友人梁耿远谪长沙,惆怅不已,表达了对友人和自己遭贬的不平与悲愤之情。②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眼望江岸潭边茂盛的芳草,感到茫然凄凉,抒写了心中如芳草一般延绵不断的愁苦。

【分析】

26.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B.“颔联写归鸟飞向平芜深处,渐渐隐没,喻时光飞逝”错误,“鸟向平芜远近”应是“喻友人离去”。颔联描写了别后情景。远处近处的归鸟,飞向平芜深处,渐渐没有踪影,入随着流水,各分东西。这里,设景有象征意义,鸟飞平芜,渐渐隐没,象喻梁耿远去;溪水东西流,象喻人之离别,景中有情。

故选B。

27.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

“惆怅长沙谪去,江潭芳草萋萋”,写作者竭力从离愁别恨中解脱出来而终于无法解脱的情状。借典抒情,尾联化用贾谊的典故。根据注释,长沙谪去,见《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贾谊遭权贵谗毁,被汉文帝贬为长沙王太傅。远谪长沙,梁耿固然惆怅不已,作者也感到惆怅,为他的远谪感叹不已。这里十分坦白地写出作者对友人遭贬的不平与愤慨。而作者自己,也是遭受了同样的不幸。这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悲愤之语。

以景结情,以乐景写哀情。“江潭芳草萋萋”写出作者眼前景色。他驰骋的心绪回到现实中来,眼望无尽的芳草,倍感茫然凄凉,充塞于心头而又聊可与友人相接的,唯有一片延绵不断、延伸到天涯海角的萋萋春草,借此抒写了心中如芳草一般延绵不断的愁苦。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陈章甫注

李颀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

陈侯立身何坦荡,虬须虎眉仍大颡。

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

东门酤酒饮我曹,心轻万事皆鸿毛。

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

长河浪头连天黑,津口停舟渡不得。

郑国游人未及家,洛阳行子空叹息。

闻道故林相识多,罢官昨日今如何。

注:陈章甫很有才,长期隐居嵩山。曾应制科及第,因没有登记户籍,吏部不予录用。后经上书力争,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但是仕途并不通达。

2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头四句,乐景哀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

B.中间“陈侯”八句,描述人物,形象鲜明。

C.“长河”二句实写渡口风浪,又暗喻仕途险恶。

D.纵观全诗,笔调轻松,用语豁达,送别诗中别具一格。

29.诗人借“云”写陈章甫的高洁,下列选项中与之最接近的一项是(   )

A.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B.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C.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崔颢《黄鹤楼》)

D.骊宫高处入青云,仙乐风飘处处闻。(白居易《长恨歌》)

30.此诗人物形象鲜明生动,声调激昂,感情深婉。方东树曾评其诗“缠绵情韵,自然深至”。请结合相关诗句对诗人情感进行具体分析。

【答案】

28.A

29.B

30.描写送行路上的田园风光,表达作者对友人归隐故乡的肯定与羡慕之情;刻画陈章甫光明磊落的胸怀和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抒发了作者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同情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对友人不同流合污,品行高洁的赞美之情;与友人依依惜别与无力援助的无奈惆怅之情;设想返乡后故交很多,对友人的安慰之意。

【分析】

28.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点的能力。

A.“乐景哀情,奠定全诗感情基调”错误,开头四句用轻快的笔调,鲜丽的色彩,勾勒出一幅初夏风光图,一派清新宜人的田园风光,不禁也勾起诗人的一阵思乡之情。诗人借此 “奇景”表示对于友人归隐故乡的企慕与肯定,整首诗的感情基调是轻松旷达,风格豪爽,不为失意作苦语,不因离别写愁思,在送别诗中别具一格。故而此处并非“乐景哀情”,也未奠定感情基调。

故选A。

29.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的能力。

诗歌中借“云”写陈章甫的高洁,是用了闲云野鹤、孤云独去闲等寓意。

A.此处写自然之云,不具有象征意义。

B.此处借云自然而然自山中冒出,来表达自己悠闲自得的心境,与诗句用意相似。

C.此处实写眼前白云飘飞之景,不具有象征意义。

D.此处借青云写宫殿之高,不隐含人品性的寓意。

故选B。

30.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写诗人送友人离去时,所见风光怡然,勾起人思乡之情,流露出作者对友人归隐故乡的企慕与肯定之情。

中间八句塑造陈章甫形象,刻画出一位自负清高、不同流俗的高士形象。“陈侯”四句,先写陈章甫与众不同,他襟怀坦荡,胸藏万卷,有着豪爽出奇的相貌,犟直的性格和非凡的抱负。“虬须虎眉仍大颡”,不仅抓住了陈章甫的外貌特征,而且也能显示其性格特点,刻画得传神之至。“腹中”二句写陈章甫不仅学识渊博,而且抱有经邦济世的大志,积极出山入仕,不肯混同凡庸之辈碌碌终生,老死山林。“东门”四句写陈章甫不以功名为累,不以罢官为意,轻视世事,脱略形迹,却能看重友情,欢饮至醉。“有时空望孤云高”,写他脱尽尘俗,寄托孤云的清高志尚,也反映出他在做官时不肯同黑暗势力同流合污、洁身自重的高尚品节。此处对友人形象的刻画,即体现了作者对友人的深刻理解,和他们之间的深厚情谊,又表达了作者对友人孤高品性的赞美、仰慕之情。

“长河”二句是赋而比兴,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写出了诗人对于友人的依依惜别情思和无力援助的深沉感慨。

末二句以试问语气写出世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况,陈章甫本是志在山林的高洁之士,如今去官归隐,正遂其初志,况故林相识颇多,此次旧友重逢,定会欢迎他的重返山林。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豁达态度,借以表达对友人的安慰之情。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热门产品

历史上的今天:03月29日

热门专题

易捷尔高职单招|易捷尔高职单招,易捷尔高职单招培训,单招分数线,单招录取分数线,高职单招学校分数线
易捷尔高职单招
安徽开放大学|安徽开放大学报名,安徽开放大学报考,安徽开放大学,什么是安徽开放大学,安徽开放大学学历,安徽开放大学学费,安徽开放大学报名条件,安徽开放大学报名时间,安徽开放大学学历,安徽开放大学专业
安徽开放大学
昆明综合高中|昆明综合高中
昆明综合高中
云南巨榕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云南巨榕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巨榕教育集团,巨榕教育
云南巨榕教育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云南高职单招|云南单招,云南单招网,云南高职单招网,云南高职单招,云南单招学校,云南单招培训
云南高职单招
外贸网站建设|外贸网站建设,英文网站制作,英文网站设计,美国主机空间,外贸建站平台,多语言网站制作
外贸网站建设
易捷尔单招|易捷尔单招,易捷尔单招培训,易捷尔单招报名,易捷尔单招考试,易捷尔单招培训学校,易捷尔单招分数
易捷尔单招
综合高中|云南综合高中,昆明综合高中,综合高中能考本一吗,综合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区别,综合高中是什么意思,综合高中能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吗,综合高中可以考哪些大学,综合高中的学籍是什么
综合高中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