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何谓组织变革?
组织变革是指运用行为科学和相关管理方法,对组织的权利结构、组织规模、沟通渠道、角色设定、组织与其他组织之间的关系,以及对组织成员的观念、态度和行为,成员之间的合作精神等进行有目的的、系统的调整和革新,以适应组织所处的内外环境、技术特征和组织任务等方面的变化,提高组织效能。
二、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
一般来说,组织结构变革的原因在于:
1.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诸如国民经济增长速度的变化、产业结构的调整、政府经济政策的调整、科学技术的发展引起产品和工艺的变革等。企业组织结构是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手段,企业外部环境的变化必然要求企业组织结构做出适应性的调整。
2.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企业内部条件的变化主要包括:
(1)技术条件的变化,如企业实行技术改造,引进新的设备要求技术服务部门的加强以及技术、生产、营销等部门的调整。
(2)人员条件的变化,如人员结构和人员素质的提高等。
(3)管理条件的变化,如实行计算机辅助管理,实行优化组合等。
3.企业本身成长的要求。企业处于不同的生命周期时对组织结构的要求也各不相同,如小企业成长为中型或大型企业,单一品种企业成长为多品种企业,单厂企业成为企业集团等。
图片
三、组织变革的征兆
一般来说,企业中的组织变革是一项“软任务”,即有时候组织结构不改变,企业仿佛也能运转下去,但如果要等到企业无法运转时再进行组织结构的变革就为时已晚了。因此,企业管理者必须抓住组织变革的征兆,及时进行组织变革。组织结构需要变革的征兆有:
1.企业经营成绩的下降,如市场占有率下降,产品质量下降,消耗和浪费严重,企业资金周转不灵等。
2.企业生产经营缺乏创新,如企业缺乏新的战略和适应性措施,缺乏新的产品和技术更新,没有新的管理办法或新的管理办法推行起来困难等。
3.组织机构本身病症的显露,如决策迟缓,指挥不灵,信息交流不畅,机构臃肿,职责重叠,管理幅度过大,扯皮增多,人事纠纷增多,管理效率下降等。
4.职工士气低落,不满情绪增加,如管理人员离职率增加,员工旷工率,病、事假率增加等。
当一个企业出现以上征兆时,应及时进行组织诊断,用以判定企业组织结构是否有加以变革的必要。
四、组织变革的类型和目标
1.组织变革的类型:战略性变革、结构性变革、流程主导性变革、以人为中心的变革。
2.组织变革的目标:使组织更具环境适应性、使管理者更具环境适应性、使员工更具环境适应性。
五、组织变革的策略
组织变革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因此必须讲究策略。组织变革的策略主要包括三方面的策略:变革方针的策略、变革方法的策略、应对阻力的策略。
1.变革的方针策略主要指:
(1)积极慎重的方针。即要作好调查,做好宣传,积极推行。
(2)综合治理的方针。即组织变革工作要和其它工作配合进行,这主要是指组织的任务变革、组织的技术变革、组织的人员变革。
2.组织变革的方法策略主要包括:
(1)改良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方式主要是在原有的组织结构基础上修修补补,变动较小。它的优点是阻力较小,易于实施,缺点是缺乏总体规划、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带有权宜之计的性质。
(2)爆破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方式往往涉及公司组织结构重大的,以致根本性质的改变,且变革期限较短。一般来说,爆破式的变革适用于比较极端的情况,除非是非常时期,如公司经营状况严重恶化,一定要慎用这种变革方式,因为爆破式的变革会给公司带来非常大的冲击。
(3)计划式的变革。这种变革方式是通过对企业组织结构的系统研究,制订出理想的改革方案,然后结合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有步骤,有计划的加以实施。这种方式的优点是:有战略规划、适合公司组织长期发展的要求;组织结构的变革可以同人员培训,管理方法的改进同步进行;员工有较长时间的思想准备,阻力较小。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组织变革,应该做到以下几点:专家诊断,制定长期规划,员工参加。
3.组织变革应对内部阻力的策略:
(1)做好宣传,与员工进行沟通,广泛地听取员工的意见。
(2)让员工参与到组织变革的决策中去。
(3)大力推行与组织变革相适应的人才培训计划,大胆起用具有开拓创新精神的人才
(4)采取优惠政策,妥善安排被精简人员的工作生活和出路。
(5)在必要的时候显示变革的果敢决心,并采取强硬措施。
图片
六、组织变革的十大挑战
著名管理大师彼得·圣吉在《变革之舞》一书中总结了组织变革遇到的十大挑战:
①无暇顾及:变革者没有充裕时间对变革产生的重大问题进行思考并进行反复实践。
②缺乏帮助:变革没有得到上级与有关方面必要的支持与帮助,也缺乏必要的培训、辅导与协助。
③毫不相干:组织成员看不到变革计划能对企业、部门及个人带来好处。
④言行不一:变革者所倡导的新价值观、新工作行为、新领导风格与他们的行动格格不入。
⑤焦虑恐惧:变革者担心提出的变革措施由于可能会触及方方面面的利益,从而最终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前途及与他人的关系。
⑥此路不通:由于企业没能采取恰当的方法与程序测量变革所取得的进步,甚至对变革的结果做出负面评价,导致组织成员得出“变革之路不通”的结论。
⑦傲慢孤立:组织的其他成员对变革者心存抵触情绪,甚至拒绝配合,使变革者陷入孤立无援的境地。
⑧无人负责:变革者要求更多的自主权,但是上级担心权力失控而不愿分权,结果造成变革者不愿承担责任。
⑨原地踏步:组织没能及时沟通变革的信息,导致变革的经验无法推广,组织还是依然故我。
⑩走向何方:组织向何处发展、有哪些新目标不明确?由于企业的未来有许多不确定性,组织成员充满焦虑与不安。
七、有效与健康组织的标准
管理学家沃伦·本尼斯提出,有关组织效能判断标准,应该是组织对变革的适应能力。
当今组织面临的主要挑战,是能否对变化中的环境条件作出迅速反应和积极适应外界的竞争压力。
组织成功的关键是能在变革环境中生存和适应,而要做到这一点,必须有一种科学的精神和态度。这样,适应能力、问题分析能力和实践检验能力,是反映组织效能的主要内容。
在此基础上,本尼斯提出有效与健康组织的标准:
①环境适应能力:解决问题和灵活应付环境变化的能力;
②自我识别能力:组织真正了解自身的能力,包括组织性质、组织目标、组织成员对目标理解和拥护程度、目标程序等;
③现实检验能力:准确觉察和解释现实环境的能力,尤其是敏锐而正确地掌握与组织功能密切相关因素的能力;
④协调整合能力:协调组织内各部门工作和解决部门冲突的能力,以及整合组织目标与个人需求的能力。
- 本文分类:公司运营
- 本文标签:
- 本文链接:https://www.58how.com/wlll/67253.html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