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作者




约翰•奥莫亨德罗,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波茨坦分校人类学系杰出教学教授。他从事文化人类学导论课程教学37年,先后荣获杰出教学校长奖、荣誉教授奖。主要研究领域为族群关系、社会网络、灾难影响、环境人类学。




关于本书




这是一本独具特色、富有启发性的人类学导论,以问题为基础指导原则,每章都围绕一个关键问题,精心组织人类学的相关知识。作者用田野故事揭示人类学家发现和分析问题的方式,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学家面对的核心概念和问题是什么。作者认为,人类学的思考方法和调查方式,应当作为通识教育被推广和掌握。




核心内容




按照文化人类学的定义,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对其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文化造成了不同族群生活之间的差异。它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合体系;被群体内部的价值观念不断强化;在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传递中,符号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类学家研究文化时,最重要的方法是通过田野调查完成民族志。人类学家会重点思考:怎样让自己观察到自然的、有代表性的现象?怎样用整体观去解释文化现象?怎样认识一种文化符号的真实含义?



 



 



 



关于学术的伦理和方法论,本书认为:人类学应该秉承文化相对主义,但不能对伤害人的生存的现象置之不理。科学方法仍然是最有效的研究途径。






 



前言




你好,欢迎你每天听本书,今天我为你解读的这本书叫《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要给你介绍这本书,那我肯定先得给你说清楚:人类学家是干什么的?我们凭什么要像他们那么想问题?对不对?



先说说人类学家是干什么的?人类学现在是个比较大的学科,包括语言人类学、生物人类学等等分支,考古学在中国属于历史学分支,在西方也属于人类学。严格地说,这本书讲的思考方法属于其中的文化人类学。文化人类学家是干什么的呢?就是对不同的人群比如不同民族、不同职业群体的思想和行为差异,做出准确描述,进行客观的阐释和理解。



他们研究的主题,可能和社会学、历史学、生物学差不多,比如一个社会的家庭婚姻、经济行为、宗教礼仪是什么样的、是怎么形成的,等等。但人类学和其他学科对问题的组合方式不同。比如,历史学家关注的是过去形成了什么趋势,生物学家关注的是生物系统对环境的适应性变化。而文化人类学家思考的,是怎样准确理解和阐释这个民族的文化。



那么,我们为什么就要了解这种思考方式呢?我举个著名例子:二战后,美国制定对日政策时,重要的参考依据,就是文化人类学家本尼迪克特对日本人的研究,也就是那本有名的《菊与刀》,你在得到的每天听本书和电子书频道里都能找到它。



另外,本书作者、纽约州立大学人类学系荣休教授奥莫亨德罗还给了我们一套理由。他说,一个对未来世界有所贡献的人,会扮演下面5种角色之一,分别是:改革者、批评家、研究者、人文主义者或世界主义者。想履行改造世界的职责,就要了解贫穷、战争这类现象的真实形成机制;想促进人的沟通交流,就要对文化多样性有充分认知。这都需要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简单地说就是:好的世界应该是多元化的世界,人们既要学会理解其他文化,也要学会如何被其他文化理解。



在这本书里,奥莫亨德罗把自己几十年的人类学教学和田野调查经历,总结成了11个问题,也就是全书的11个章节。我的讲述,集中在其中三类重点问题上。



第一个问题是:文化人类学所指的文化具体是什么,它在群体生活中如何显现?我们真正想知道的是什么?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该怎样去知道?也就是说人类学家如何了解、如何观察一种民族或群体文化?同时,该怎么保证速记观察到的情况是真实的?



 



 



 



第三个问题是:在观察之后,我们该怎么分析?在分析的过程中,可以有自己的立场和观点吗?如果你听完本期音频感兴趣,可以读一下这本书,了解其它相关问题。




 



第一部分




咱们下面先来说:在人类学家眼里,文化是什么?也可以说是他们在研究什么?



所有的人文社会科学,都可以说是在研究文化,也都有自己对文化的定义。1796年,大哲学家康德首先使用了文化这个词,但他当时给出的定义,差不多等同于现在我们对文明概念的理解。文明是围绕现代大都市和集约化食品生产所建立起来的一套政治管理、商业和意识形态系统。我们今天知道,它只是共存的各种人类生活形式之一。如果把文明等同于文化,等于要求各种文化都向文明标准看齐,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这不符合人类学家的观点。人类学家在19世纪中期提出了自己对文化的定义,那就是: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对其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



可能有点绕,你就记两个关键词:习得、共有。习得就是只有通过后天学习,从小学习或者从身边的人身上耳濡目染才能获得。在人类学术语里,这个过程也叫濡化,三点水加一个需要的濡,意思就是我们常说的在什么东西里泡大。共有就是群体内通用。这些内部通用的东西,在外人、也就是其他文化里的人看,可能就有点儿怪。比如作者去加拿大的纽芬兰做田野调查,发现那里的渔民去别人家做客从来不走前门,进厨房后门也不敲门,而是推门就进。



因为当地民俗认为死亡和麻烦是从前门来的,只有骑警和殡仪馆的人执行公务才走前门;敲门反而是种骚扰,因为在传说里只有孤魂野鬼才敲门。这种共有、习得的文化能覆盖的群体范围,可以小到一个社团,也可以大到一个民族;甚至覆盖很多个国家最典型的是宗教文化。大的社会里也会有小的相对独立群体,拥有自己的内部文化,这就是亚文化。比如在美国,有硅谷的程序员文化、校园文化、摇滚文化;在日本和中国的年轻人中间,有新近兴起的二次元文化。



史学名家陈寅恪、吕思勉都有类似的历史观点:文化是高于种族、民族的。人类学家的研究也支持这一点,生物人类学的研究证明:人类就是一个有着巨大遗传多样性的物种,并不存在孤立、隔绝的种族。同种族里的个体生理差异,并不比两个种族之间的差异小,没有什么种族优劣之分。就像近年来的大历史研究所呈现的,现代民族国家之间历史差异,是由枪炮、病菌和钢铁造成的。文化人类学研究的,不是人们的种族是什么,而是各种文化中的人,把自己想象成了什么样的民族?他们是按什么方式来贴这些标签的?



是文化造成了不同族群之间的真正差异。这本书里讲到一个好玩儿的例子:一位英国女人类学家到尼日利亚去研究那里的一个部落。她首先要做的,是被这个群体所接纳。于是,在一个悠闲的下雨天,她开始给部落的男性长者们讲本国最经典的戏剧《哈姆雷特》。她一边讲,听众一边打断她。他们认为,哈姆雷特遇到的不是他父亲的鬼魂,而是女巫派来的僵尸。而且哈姆雷特太年轻了,只有宗族男性长者才有资格执行复仇。另外,哈姆雷特的叔叔娶自己的嫂子,这不是完全正确的吗?他们只是奇怪,一位国王怎么会只有一个寡妇传给弟弟呢,不是该有一大群吗?当他们听到女主角奥菲利亚的哥哥悲痛到要跳进妹妹的坟墓里时,都点起头来,彼此交换着意味深长的眼神。



等到故事讲完,人类学家已经出离愤怒了。她的故事被这些当地听众弄得稀碎,这时候他们开始安慰她说:你这个故事还不错,你犯的错也不算多。你以后要多向我们请教,这样就能明白这些故事的真正含义了。等你回家乡时,你的长辈们会发现你在外国受到了智者的教诲,长进了不少。这不是个单纯的笑话,更不是要嘲笑那些部落老人。从人类学家的视角来看,这是一种文化差异现象。在那个尼日利亚族群,权力是以长者和女巫为核心的。为了调解因为女性稀缺爆发的血腥事件,他们建立了自己的婚姻和亲属关系。所以,才会对来自另一种文化的《哈姆雷特》,产生完全不同的解读方式。



那么,想要不以主观感受为标准,而是以科学方法去理解其他文化,首先就得知道:文化具有哪些具体特征?



首先,文化是一个整合的体系,也就是说,它的一部分总和另一部分彼此关联。我们还说纽芬兰的渔民,他们有这样的习俗:年轻夫妇的房子,要紧挨着丈夫的父亲或哥哥的房子。你可能以为这是出于类似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念吧?但其实是完全因为他们的生产组织方式。纽芬兰的捕鱼船队是父子、兄弟构成的,他们在凌晨四点就要出发,下午返航后,各家的女人和孩子们开始一起收拾渔获,晒渔网,所以本家族必须紧挨着住。当然,文化的整合关系,也不是都表现得这么自洽,也有矛盾的现象。比如作者就发现,纽芬兰的男人们可以在伸手不见五指的冬夜出海,却很害怕家里没开灯时的黑暗。



文化的另一个特征是:文化会得到价值观念的强化。价值观在文化中的表现,就是大家都认为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价值观念在文化中的介入方式,需要仔细分辨。比如,纽芬兰的渔民在星期日是绝对不工作的。作者经过分析,发现这个习惯不是懒散或者为了享受生活,反而是被人必须要勤劳这个传统观念所加固的。绝大多数农村纽芬兰人是虔诚的基督徒,《圣经》对工作日和安息日做了区分,他们相信,谁要是在安息日这天劳动了,一周的另外6天就会变得没有力气。他们正是因为相信人必须勤奋工作,才格外遵守休息日不工作的规则。



文化还有第三个重要特征是符号化。符号是文化积淀和传递的抽象形式,可以是语言文字、图像,也可以是手势和表情。文化的表现形式具体而多样,其中人类学家特别重视研究文化的符号化过程。在群体内部,学习和传承共有的文化,大多是靠学习符号完成。人类学家发现,世界上没有任何放之四海皆准的通用符号。相同的事物,在不同文化里,有完全不同的含义、不同的作用。



 



 



 



比如,举个我们最熟悉的汉语符号。作者奥莫亨德罗在菲律宾做过很长时间的研究。他的华人助手每天用汉语和他打招呼,说的都是:你吃了吗?他学过中文,但不知道这其实是个问候符号,每次都按字面理解成你吃了米饭没有,就老实地回答说我今天还没有吃呢。好长时间里,他都没搞懂,为什么助手听了这个回答,表情总是有点儿尴尬?




 



第二部分




在刚才这个部分,人类学家告诉我们: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对其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它是一个整合体系,有自己的价值观念和符号系统。下面,我来为你说说:他们着手研究一种陌生文化时,使用的是什么样的思考方法?



这本书里所讲到的11个问题。按问题属性看,刚才说的什么是文化,属于概念性问题。在接下来的思考中,人类学家会连续问自己许多环环相扣的思辨性问题,分别是:我该怎么去了解这种陌生文化?其他群体也是这样的吗?这种文化现象的背景是什么?它过去是什么样的?它和生物学、和具体环境是一种什么关系?它受到了来自政治、社会方面的哪些影响?这些问题,包含了观察文化和思考文化的各个方面。



我们先说说人类学家的研究方法。这些思考成果的常见表现形式是民族志。最早的民族志,就是对本民族人讲述在其他民族的所见所闻,在历史上,这样的书很多,像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马可波罗行纪》都算。在人类学产生之后,受过专业训练的学者,为撰写民族志建立一套学科规范。



人类学家撰写民族志的总体结构,取决于作者的研究思路。可以从整体到部分,比如,作者奥莫亨德罗的博士论文,就是我们提到的那次历时多年的对菲律宾华人的调查。就是从整体到个人。论文前几章,首先介绍了东南亚华侨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后面,再具体描述研究成果,向读者展示华侨这个少数群体为什么能在外国人中间取得商业成功?另外,也有的民族志是先解剖个体案例,再提出关键性问题,联系到关于民族整体的文化课题。



人类学家搜集文化信息有很多途径,但最重要的资料来源,始终是走进这个人群去做田野调查。尽可能直接参与到他们的生活中去,通过观察他们做什么,聆听他们说什么,考察他们制造的物品,再把收集到的情况写到民族志里去。作者说,没有田野调查,就没有人类学。其实,《菊与刀》就有一个遗憾:由于时间紧迫,本尼迪克特只能在美国本土查阅资料、采访日本侨民,没有机会到日本做实地考察,否则,《菊与刀》的研究水平可以更高。



为人类学家提供信息的调查对象,本书的中译本翻译是报道人,就是新闻报道的报道。人类学家把他们视为顾问、甚至老师,但在本民族内部,他们也可能被看成是泄密者,人类学家要保护消息来源和他们的个人信息。这本书里展示了作者当时的一张信息调查表,内容包括被调查华侨的自然信息,还有婚姻、移民历史、工作经历、商业关系、社会关系、亲戚关系,以及参加的社团组织、与菲律宾当地政治的关系等等,相当详尽。然后,他会把这些卡片制成索引归档,最后一起分析数据。当时是70年代,有了计算机以后,这项工作就方便多了。



人类学家在调查研究中,首先要思考的是自然性问题,也就是观察到的行为,是不是自然的,在这种文化里有没有代表性? 调查对象人在接受调查时,经常有一种期望效应,就是下意识取悦调查者,不自主地说出对方想听的答案。所以,人类学家要设计一种客观的、不带引导性的提问方式。另外还有一种干扰叫霍桑效应,就是人只要意识到自己被观察,就会有异常行为。它在管理学里也有应用,曾经有种说法是:把车间的灯光调亮可以提高工人的积极性。学者经过对比,发现关键不在光线刺激,而是因为工人感觉到他们受到了关注。奥莫亨德罗旁观过一次菲律宾人在竹楼上的招魂仪式,最后,巫师没有召唤来鬼魂。而下一次,在他没有旁观的情况下,仪式就进行得很顺利。他反思,这是因为自己那次用了录音机和闪光灯,让当地人觉得不自在。



那怎么解决这个自然性问题呢?就是要介入得足够深,让观察对象适应自己。奥莫亨德罗发现:菲律宾人以能邀请到外国人参加婚礼为荣,于是他经常和妻子四处出席这些活动,在婚礼上向当地人采集信息。他发现,这些场合不会因为他的到来而走样,收集到的信息也真实有效。所以,很多人类学家会深入丛林、部落,只穿着短裤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多年,和他们一样参与宗教仪式,召唤亡灵,努力成为当地群体的一员。这是一项漫长、艰苦的工作。



人类学家另一种重要的思考方式,和我们前面说到的文化是整合的体系有关,就叫做整体观。它的含义是:把观察到的行为和观念,作为相互关联的要素,放在更大的背景里来分析。把文化想象成一张大网,包含着复杂的结构、符号、规律和法则,在相互作用和影响。这样,才能看清楚一些表面上毫无意义的行为,背后到底有什么含义。举个小例子:纽芬兰的渔民吃各种海产品,唯独不吃鳐鱼和狗鲨。这看起来有点儿怪,海边的人最知道什么鱼好吃。鳐鱼就是我们说的老板鱼,狗鲨的味道也不错,听说厦门人很爱吃。奥莫亨德罗在调查里发现,这和成年纽芬兰人的童年记忆有关。我们前面讲了,他们从小就帮助大人收拾鱼,干杂活儿。其中有一项是喂雪橇犬,在很多年前,狗鲨和鳐鱼是专门喂狗的。在他们的记忆里,这两种鱼在食物分配法则里属性是狗粮,人不会想到去吃。如今,虽然早就不用鳐鱼喂狗了,鳐鱼也很贵了,我们在网上买冰鲜的也得100块钱一斤,但这个印象在纽芬兰人的群体记忆里没有消失。这也影响到他们的捕捞习惯,他们打到狗鲨,会随手扔回海里。



在第一部分,我们还提到了文化的符号化特征。人类学家很重视解读其中的关键符号。他们最常问自己的问题是:这个符号在这种文化里究竟意味着什么?该怎么理解?一个群体的内部沟通,不只通过语言符号,也通过神话、仪式中的微妙复杂符号。比如,最典型的仪式中的符号,有三个作用:第一个是把复杂的意义浓缩成简单、容易理解的内容;第二个是揭示不同概念的内在联系;第三个是能唤起强烈的情感,促使参与者采取某种行动。



在美国的庭审里,就有一个很有代表性的仪式符号:法警让证人把左手按在《圣经》上,举起右手跟他一起宣誓,保证自己在上帝的见证下,说实话,全部的实话,而且只说实话。这个仪式符号,就符合上面说的那三点:这本《圣经》,浓缩了复杂的信仰;结合了世俗法律的公正、真实信条和宗教信仰中的虔诚信条;当着法庭听众的面,跟着法警大声宣誓的仪式,以及手放在《圣经》磨砂皮封面上的触感,让宣誓人的情感受到强烈刺激,这三点,构成了复杂而强有力的符号。



人类学家怎么解读这些符号呢?他们会先观察外在形式的细节、有什么有特殊之处,比如哪只手放在《圣经》上,由谁带领证人宣誓;然后分析参与者怎么理解其中的意义;之后,再从中解读更多的历史的、隐性的含义。比如刚才那个宣誓里,举起手的动作,和天主教的一个宗教仪式类似,含义是信徒邀请圣灵进入自己的体内。



 



 



 



人类学家诠释一种文化,就像翻译一种语言,他们觉得:如果观察对象听了他们的阐释之后说:对,我们所说的、所做的就是这个意思,就代表着自己的观察和研究成功了。




 



第三部分




说到这儿,你可能也发现了,人类学家一直在观察、描述和解释;那么,当他们见到自己不赞同的行为时,可不可以表态和干预呢?几十年前,有一幅获普利策摄影奖的著名照片,你可能看过:一只秃鹫落在路边,等着吃掉一个快要饿死的非洲难民小女孩儿。这幅照片非常震撼,获奖以后,观众开始指责摄影师:为什么当时只拍照而没有不出手相救?这幅照片让摄影师一夜成名,也让他因为不堪精神重负而自杀了。



人类学家也经常面对这样的道德困境。不出手吧,自己的良心受谴责;出手了,也可能有麻烦。有位研究委内瑞拉原住民的人类学家,因为当地爆发麻疹,就为他们联系接种了疫苗。随后,有调查记者写书指责他,说这没有得到当地人的知情和同意,而且等于间接助长了流行病蔓延。也有的人类学家从学术角度分析,觉得这样的行为可能违反了学术伦理,因为学者没有权力干扰和改变当地人的生活。



对于这些争执不休、至今没有定论的问题,奥莫亨德罗也做了坦率的回答。



首先,到底该不该出手?他说,当来自西方社会的人类学家,面对一种陌生文化时,通常会感到震惊,甚至引起各种不适,这在术语里叫文化震撼。但大多数人类学家,都会坚持文化相对主义立场。也就是:在民族自身的历史和文化范畴里,对现象进行评价和分析。不使用自身文化或其他文化标准,进行道德判断。同时,还要避免对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本书提醒我们,像哪个国家的人更有礼貌、更文明这种问题,是不能获得有效证明的。因为每种文化都有自己对礼貌的不同定义,有不同的符号系统。奥莫亨德罗说:人类学家一直有两个学术传统,一个是不认同某一种文化声称自己代表着普遍标准;另一个是不认同某一种文化声称自己优于其他文化。



那么,是不是看到什么就都不该管了呢?他认为也不是,文化相对主义虽然是人类学的基础观点,但并不代表人类学家完全不能做价值判断,不能出手干预一些问题。人类学家虽然不贸然定义什么是好或不好,但可以识别出什么是明显错误的。



对于错误,他赞同一个明确的定义:当一种文化在现实中减少了人的生存机会,使它的社会成员身心受损,引起了人们普遍性的、高度的不满,那就是明显错误。人类学家也不能再视而不见了。比如,生活在巴布亚新几内亚山谷里的马陵人,日常饮食结构过度依赖素食,导致蛋白质缺乏,很容易患病。人类学家还发现,当他们遇到近亲去世时,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减少食物摄入,也不再工作,这又加剧了他们的健康问题,严重阻碍了人口增长。而马陵人认为,人口下降是有人在使用巫术捣鬼,这又造成了家族间的矛盾冲突。这就是学者应该出手救援的情况了。奥莫亨德罗认为,具体的干预标准,可以参考联合国的人权宣言。



 



 



 



另外,人类学家还常常面对关于科学方法的争论。对于多数人类学家所坚持的科学研究方法,也有批评者,他们认为:科学只是诸多话语中的一种,而且正在逐渐成为权力的工具。科学的线性思维,也就是A导致B、B导致C的那种思维,并不适用于解释复杂的现实文化;现实文化是一个反馈循环的网络结构,也就是ABC三者之间互相影响、互相转换。完全使用科学方法,会让问题因为简化而扭曲。奥莫亨德罗则认为,科学思维并不真的这么片面和傲慢。证据就是,人类学在使用科学方法研究人类现象之后,在理解、预测人类思想和行为方面,结果是很成功的。上面那些批评提到的现象,不会让科学方法被击垮,而是可以让它不断改进。




 



总结




好,关于这本《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我就为你介绍到这里。最后回顾一下本期要点。



我们首先说到,文化人类学是如何定义文化的?文化是一群人通过习得,对其所作所为和每件事物的意义共有的认识。文化造成了不同族群生活之间的差异。它是一个互相关联的整合体系;被群体内部的价值观念不断强化;在文化的学习和传承传递中,符号发挥着重要作用。



然后,我为你介绍了人类学家研究文化的方法和思考方式。最重要的方法是通过田野调查完成民族志。人类学家会重点思考:怎样让自己观察到自然的、有代表性的现象?怎样用整体观去解释文化现象?怎样认识一种文化符号的真实含义?



关于学术的伦理和方法论,本书认为:人类学应该秉承文化相对主义,但不能对伤害人的生存的现象置之不理。科学方法仍然是最有效的研究途径。



撰稿:贾行家

脑图:摩西脑图工作室

转述:徐惟杰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热门产品

历史上的今天:03月29日

热门专题

云南综合高中|云南综合高中
云南综合高中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吃法|天麻的功效与作用,天麻的功效与作用吃法,天麻炖什么治头痛最好,天麻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天麻多少钱一斤,天麻的功效与作用吃法及禁忌,天麻怎么吃效果最好,天麻粉的功效与作用,天麻怎么吃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吃法
一年制中专|中专学历,中专是什么学历,中专是什么,中专有什么专业,中专升大专,一年制中专
一年制中专
开放大学|开放大学报名,开放大学报考,开放大学,什么是开放大学,开放大学学历,开放大学学费,开放大学报名条件,开放大学报名时间,开放大学学历,开放大学专业
开放大学
金诺幼儿园(春城路金诺幼儿园)|昆明官渡区幼儿园,幼儿园报名,官渡区幼儿园,春城路幼儿园,幼儿园招生,学前班,昆明幼儿园,金诺幼儿园,环城南路幼儿园,石井路幼儿园
金诺幼儿园(春城路金诺幼儿园)
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报名,国家开放大学报考,国家开放大学,什么是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学历,国家开放大学学费,国家开放大学报名条件,国家开放大学报名时间,国家开放大学学历,国家开放大学专业
国家开放大学
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介绍,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电话,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地址,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厂家,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电力管,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管材
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
弥勒综合高中|弥勒综合高中
弥勒综合高中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