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标题,是不是有很多人等不及点开正文,思绪就如同开闸洪水延绵不绝?是产品爆炸,还是主管离职?是股权争斗,还是三者插足?顿时悬念丛生,疑云骤起,仿佛一场一百八十多集的肥皂剧拉开序幕,一场剧情反转再反转的大戏已然开启,仿佛看到评论区山呼海啸、地动天摇的一片骂骂咧咧,仿佛自己窥探到了惊天的秘密,仿佛看到自己唾沫横飞地为别人答疑解惑、那人满含期待的双眸、惊讶而佩服的表情。然并卵,您想多了,人家躺枪了。

我说的联想是指词本意,即【由于某人或某种事物而想起其他相关人或事】。在经过数千万年的发展演变后,人类的认识已经具备了联想的能力,至少从大脑皮层灰质的反应看是这样的。具备联想能力是实现对事实进行价值判断的基础,却没有做到完全地基于事实。对事实进行价值判断或对行为的决策都应基于证据,否则,联想将变成臆想,而臆想则为需要进行价值判断的事实和需要进行决策的行为带来了分歧,甚至加上了是非。

举两个例子:南方都市报曾有这么一篇报道,叫《高考现代文阅读题,作者本人答不出》,说的是《中国周刊》总编助理林天宏几年前的一篇稿子,被用在福建高考语文试卷的现代文阅读里。作者好奇心起,也找来试做了一下,对照标准答案,仅能拿到一半左右分数。出题老师果然名不虚传,把作者本人都打败了。

最让他感到哭笑不得的,是第15题【作者为何两次提到6月13日的大雨?谈谈你的看法】。根据门户网站上提供的参考答案:开头用雨中正阳门的箭楼修缮,引出下面文中话题。结尾的雨引出朱启钤故居的杂乱。二者通过【雨】联系在一起,抚今追昔,深化了主题。但林天宏表示:真正的原因是,我写稿时窗外正好在下雨。他回忆说,那段时间的北京很少下雨,【记者写稿多了,想到哪儿就写到哪儿】。好尴尬啊!

当然,这只是个例子,因为对一篇阅读理解而言,其目的是为提升小学生总结归纳的能力和陶冶情操,而非对作者的思想进行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

接下来这位的遭遇远非尴尬这么简单,有一篇网红文章,叫做《驴是怎么死的》,对,就是被联想想死的。驴或许应该懊恼,自己的性命毁在自己一句正常抱怨之上,但是联想的鸡、鸭、鹅、狗、猫们是不是也应该反思,自己的联想是否毁了一条性命?

所以,各位还是遵照联想的本意去联想,虽然分歧仍在,却没有那么多的是非;如果说非要为联想加上价值判断的话,也应当基于证据、平和心态,并点到为止。

基于证据,比依据更为严谨,但或许多了一点局限。基于证据来对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即使在法律角度被广泛应用,但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还是显得【专】了一些。当然,造成这种【专业】而受限后果的,恐怕有一部分原因要归结于我们的教育,到底让大家学到了什么?因为步入社会之后,是永远没有机会再有这样的条件去学习的。

第一是时间,任何培训班都不会有每周五天、每天十小时以上的集中学习。第二则是心态,除学校以外的任何社会环境,都不会让你集中全部或大部分精力在学习上,因为你得工作、得挣钱、面对复杂的社会环境。第三是内容,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但我们觉得这导致我们所学内容很多无法应用,而非常通俗的自信、礼仪、沟通、语言、历史、心态管理却只有在大学的【专业】课程中才能见到。不是因为年纪小就无法领会这些【高深】的内容吧?我要是去管教育,就必须要求先学好以下几门课程。

基于证据是指联想的内容具备关联性、合理性和客观性。关联性既有显性关联,也有隐性关联,只要关联性是存在的,就可以用于联想。但是,关联性的强弱对联想的价值判断是有正相关的影响的。

合理性的存在让联想没有失去方向,如果主观上先进行价值判断再进行联想的话,结论一定是错误的,就如同那个驴子,如果你认定它是不合格的员工,那么一切关于抱怨的联想只能【被证明】它不是个合规的员工。

客观性是联想的最后防线。在论证人类的主观意识其实是大脑皮质、灰质在客观环境作用下的产物后,我想可以取消【主观】这个概念。但很遗憾,目前科学还没能进一步给出答案,或许玄学倒是现阶段中最可能给出合理解释的知识。抱歉,又想多了。

平和心态,是指联想目的要符合心态管理理论基本原则。心态管理理论告诉我们,进行分析判断的时候,应当先分清,再解析。进行联想的时候也要对事物本身、联想依据、关联事物以及价值判断先具备清晰的认知。在看不清的时候,最好不要单凭主观进行强制联想,进而得出臆断甚至是武断。

点到为止,是指联想的程度与价值判断应当相匹配。当你的联想经历了多次转换之后,不可避免的是关联性将持续弱化(非此即彼的联想除外)。此时,再进行价值判断时也应当弱化判断的结论,使结论的倾向性不至于过于明显地偏离事实本身。

好吧,或许一头驴对各位联想不构成什么太大影响,那么最后再来看看《三国演义》中这个著名的例子。

说曹孟德行刺董卓不成,连夜逃走,路遇友人陈宫,相约一同回乡起兵。走到成皋这地界,天色将晚,曹操便引陈宫至其父故交吕伯奢的家中投宿。

操与宫坐久,忽闻庄后有磨刀之声(事实)。操曰:吕伯奢非吾至亲(事实),此去可疑矣(联想),当窃听之(合理)。二人潜步入草堂后,但闻人语:缚而杀之,何如?(事实)操曰:是矣!(未对【杀之】的【之】到底是何事物进行分析或认知,丧失了合理性)今若不先下手,必遭擒获(未保持平和心态,强加了主观联想)。

遂与宫拔剑直入,不问男女,皆杀(过分强化主观联想进行价值判断的程度),一连杀死八口。搜至厨下,却见缚一猪欲杀。宫曰:孟德多心,误杀好人矣!(联想失败,结局惨烈)

熊培云先生——原谅我孤陋寡闻了,没法给他加上更多的头衔——写了这么一篇文章,叫做《如果救母者被判无期,当年为何要抗日》,将近期颇为火爆的【辱母杀人案】和历史上的抗日战争联系起来,形成了一个【慷慨激昂】的论调,并且【企图】(抱歉词汇量有点少,没找到更合适的)得出一个结论:如果,于欢最终判决不利于他的思维的话,很可能我们就发现抗日战争打错了。

一件涉及多人、旷日持久、事发时形势混乱、出现人员伤亡的事件,是绝对不能只看【辱母杀人案】这个标题甚至是【如果救母者被判无期,当年为何要抗日】就能把事实看清楚的。辱母?怎么辱的?恐怕也要分具体情况,不能因为是【母】这个伟大的词汇就可以代替客观事实。否则,我们的行为都扣上一顶【爱国】的帽子,是不是就可为所欲为了?而杀人,因法律有较为明确的规定,至少可以确定是剥夺了一个人的生命,但是什么原因、什么过程,仍需在平和心态下探查。

当然,如果联想,我们会遇到【索债】、【高利贷】、【歹徒】、【负罪】等关键词。继续联想下去呢?必然是一个从A到B到C直到Z的过程,而A和Z之间,其实已没有太强关联性,会让价值判断和行为依据,都陷入无尽的联想死循环。

另外,将【辱母杀人案】与【抗日战争】放在一起,是另外一种联想危机的表现,与用本不矛盾的概念强行制造矛盾颇有异曲同工之妙。这种联想是不严谨的,是有误导观众之嫌的。

首先,辱母杀人是一个小群体事件,无论折射出的社会问题多么严重,也不会影响整个社会的走向,因为社会趋势整体是向好的。这一点我觉得是可以得出共识的,当年【彭宇案】,有多少网络评论者认为道德将【毁于一旦】。但是到现在,遇到困难还是会有人伸出援手,社会没有那么不堪,中国的几千年的传统美德和1949年以来的思想文化法治建设效果,不是几句【慷慨激昂】的【臆断性语言】或【臆断性联想】就能抹杀的。

其次,辱母杀人案实际情况就现在公开的细节来看,还远没到盖棺定论的时候。我国的审判制度是【两审终审制】,在一审判决尚未生效之际,就一边倒地抨击并不具备认同性。就好比,马拉松赛在前十米就断定领先的选手一定夺冠?恐怕不用这么着急吧。在事实尚未认知清楚的情况下,就进行与之不匹配的价值判断和行为决策,也是违反心态管理理论原则的。要知道,即使是抗日战争进入1945年的时候,都没人敢断言这场战争将在8月结束。

第三,抗战对象是日本侵略,与人民内部矛盾有着本质不同。丧权辱国,面对的是民族大义和国家兴亡,都是远高于个人荣辱的(也就是说,为国家大义可以牺牲个人荣辱,而不能反之,这也是心态管理理论的本质要求之一)。每个人都可以为国民大义而舍身赴死,但每个人则未必需要为个人荣辱而拔刀相向。

抗战是一场战争、是宏观国家民族行为、关乎民族大义、结局亦左右国之生死,试问哪一方面,辱母杀人案相可与之提并论?将仅有类似价值判断、行为依据,甚至仅仅可以用形容词形容的事实、行为之间制造联系,并将其等同于同一种逻辑与因果关系,强行联系在一起,是联想危机又一集中体现。而且,以小见大、微言大义并非联想危机的托词,他们是不会点举报的。

言词虽然激烈,心态尚须平和。对于欢行为,受法律制约,而前提,是我们应当敬畏法律,这一点,与法律执行结果并不矛盾。我们要的是法官【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审判这一案件,不受舆论影响,要被事实承认,在界定【正当防卫】、【防卫过当】或【过失致人死亡】时,充分了解细节,明辨因果关系。

确定属于【正当防卫】的,不负刑事责任。确定属于【防卫过当】的,应负刑事责任,但应减轻或免除处罚。确定属于【过失致人死亡】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要充分发挥审判机制优势,充分论证、据实判决。与案件相关的人员,比如网上评价不作为的警察、涉案的受害人等等,也应调查清楚,秉公处理。至于涉及刑事犯罪的,【绝不姑息】。

发文之际,发现网上又多出一篇红文《对杀死辱母者,来自东汉京城的最高指示如是说》。一个时代、国体、意识形态都不匹配的事件,除了就行为本身进行了强行联想外,我们还能如何评价它呢?

对某一事件作出最终评价,应在该事件的结束之后。对一个发展中的事件作出阶段性评价,也应符合该阶段呈现的事实和心态管理理论,请放平心态、独立思维,绝联想危机。所以,对辱母杀人案引发的法律温度与效用的问题、执法人员的能力问题、社会的信任危机,我就不过分联想了。如有必要,我们再另案讨论。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