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人格心理学》笔记3

05954 人格心理学

华东师范大学自学考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1、总和式定义认为,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人格是个人所有特质的总和。例如,沃伦认为人格包括个人品性的各个方面,如气质、德行、智慧、技能等;普林斯认为人格是人的各种属性的总和,包括与生俱来的属性以及由经验获得的属性和倾向。这种定义有助于确定人格的外延,探讨人格应该包括的特性,对后来的人格特质理论有一定启发作用。但是,这种定义是肤浅的和常识性的,因为人格并不是许多特质简单的总和,而是各种特质有机的整合;它主次不分,只是罗列各种特质,有可能扩大人格概念的外延。

2、整合式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人格各种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人格的各种属性只是构成整个人格的元素,人格由这些元素组成。

3、层次性定义,这种定义是把人格的各种属性(特征)看作是有组织的,并按一定层次结构排列,使人格特征层次分明,具有内在的统一性。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为四个内在统一的层次:第一层是物质自我,包括人的身体、财产和朋友等;第二层是社会自我,即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印象;第三层是精神自我,它的功能是把不同层次的自我统一起来,尽可能排除人格各部分之间的不协调;第四层是纯粹自我(纯我),即对自我进行反省的自我,也就是自我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这种定义的提出是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把人格看作是个体在适应环境中形成的独特适应方式。例如,肯卜夫把人格定义为人在对环境进行独特的适应中所具有的那些习惯系统的综合。这种定义着眼于个体与环境的关系以及人格的适应功能,这是有意义的。但是,它把人格局限于适应(甚至局限于社会适应)是不全面的。人不仅能适应环境,并且能改造环境。这种定义着重于人格的功能,没有指出人格的内在特性和本质。

5、区别性定义,这种定义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例如,斯科恩认为人格是习惯、倾向和情操有组织的系统,起作用的整体或同一体,而那些习惯、倾向和情操是区别一群人中任何一个成员不同于其他成员的特征。人格具有独特性,但与个别差异不等同。

郑雪认为,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一)人格的整体性:人格是一个统一的整体结构。人格不是指单一的人格特质,也不是指许多孤立的人格特质的堆积,而是指个人身心方面许多特质的有机整合

(二)人格的稳定性和可塑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形象地说明了人格的稳定性。

(三)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没有完全相同的人格。

(四)人格的社会性与生物性:。墨子则重视环境的作用,用染丝作为例子来说明人性因受环境的影响而变化。人格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

三、人格的三种主要含义。

(一)最广义的人格概念的外延比个性大(二)人格不包括智力:(三)人格与个性同义,包括智力。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般认为,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人格:心理学的解释》和1938年美国心理学家默瑞的《人格研究》的出版,标志着现代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一、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人性论  中国古代关于人性论大致有几种说法:

1、性善论。孟子和董仲舒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有一定的善端,可以发展为善性。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端(端即起点)与本能相似,是与生俱来的。

2、性恶论。荀子等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就是恶的。他指出:人之性恶,其善伪也。

3、 性无善无不善论。告子等人认为,本性没有什么善良,也没有什么不善良,人性是中性的。

4、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论。世硕、宓子贱等人认为,本性可以使它善良,也可以使它不善良。这与告子等人的观点相近,倾向于把人性看成中性的。

5、有性善有性不善论。持这种观点的人认为,有些人的本性是善良的,有些人的本性是不善良的。

6、善恶混论。扬雄等人认为,人性中既有善性,又有恶性,是善与恶二者的混合。

(二)人格类型

《黄帝内经》是战国秦汉间一部以医学为主的科学百科全书,包括灵枢、素问两部分。《黄帝内经》认为,气质有先天的和后天的。其中的《灵枢  通天篇》通篇都是气质理论。它根据人体阴阳之气的比例,将人分为五种类型: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和阴阳和平之人.

(三)理想人格  理想人格是人格心理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人格评估  三国时的刘劭提出八观、五视,来评估人的人格特征。

(五)中国古代思想家的四种人格学说

中国古代思想家的人格学说共分四种:(1)阴阳五行气质类型个性说。(2)习与性成个性说。(3)性品德个性说。(4)物情不齐个性说。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人性论

苏格拉底开创了西方人本善的传统。他认为人的心灵先天就有,从本性上讲是善的,但本性上的善不是自发表现的,要通过一系列的启发、引导,才能变成现实的善。柏拉图是苏格拉底的学生。他认为,人的本性就是灵魂,它是神创造的,不死的,并且先于万物和人的肉体。灵魂由理性、意志和欲望三部分组成。亚里士多德批判了柏拉图的灵魂不朽论,认为一个人由灵魂和肉体两部分组成。其中,灵魂是形式,肉体是质料,形式决定质料。他指出,人的本质是人的灵魂。灵魂中有理性与非理性两个部分。理性即智慧、理智,非理性即情感和欲望。理性应该控制非理性,这样人才具有德性。他将灵魂比作蜡板,认为人的本性应该是中性的,无所谓性善或性恶,只是由于后天在蜡板上的刻印不同,才有了善、恶之分。

(二)人格结构理论

1、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   他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结构模型。

2、勒温的人格结构理论  勒温强调动机作用,把物理学中的场论创造性地运用于心理学,倾向于在整个物理和社会关系中研究人类的行为。

3、人格的分层理论  霍夫曼认为,人格具有一定的层次结构,可以由下而上分为欲求、心灵和精神三个层次。罗特哈克认为,人格结构可分为自我、人层和深部人格三个层次。莱尔施认为,人格可以分为内部情感基础和上部构造两个相互联系的层次。

(三)气质理论 气质是广泛起作用的人格倾向,而不是具体的人格特质。

1.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气质学说

古希腊著名医生希波克拉底四种气质类型,即流行于今天的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和抑郁质。罗马医生盖伦把四液简化成四种气质类型,即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

2、冯特的气质学说:以感情反应的强度和变化的快慢为基础,把气质划分为下列四种类型: (1)感情反应强而变化快的为胆汁质;(2) 感情反应弱而变化快的为多血质;(3)感情反应强而变化慢的为抑郁质;(4)感情反应弱而变化慢的为粘液质。

3.气质的体形说 ①德国精神病学家克雷奇默把人的体格分成三种:(1)肌肉发达的强壮型、(2)高而瘦的瘦长型(3)矮而胖的矮胖型②美国谢尔顿把分为三种:(1)内胚叶型-柔软、丰满、肥胖;(2)中胚叶型-肌肉骨骼发达、坚实,体态呈长方形;(3)外胚叶型-高大、细瘦、体质虚弱。。

4、气质的血型说 日本学者能见正比等人指出,血型的真正含义指人体的体质和气质类型。

日本学者古川竹二根据血型把人的气质划分为四类:A 型、B型  、O型、AB型

5.气质的激素说 伯曼等人用激素来解释气质,认为气质特点是由内分泌活动决定的。把人划分为六类:(1)甲状腺型。(2)脑垂体型。(3)肾上腺型。(4)副甲状腺型。(5)胸腺型。(6)性腺型。

6.活动特性的气质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巴斯和普洛明1975年出版了《人格发展的一种气质理论》反应活动的四种特

性(活动性、情绪性、交际性和冲动性)为指标,划分出四种气质类型:(1)活动型、(2)情绪型、(3)交际型(4)冲动型

7、托马斯和切斯研究  托马斯和切斯把儿童(主要是婴儿)划分为三种类型:(1)易教养型。(2)困难型。(3)行动缓慢型。

8、巴斯和普洛明的研究  巴斯和普洛明最初区分出气质的四种一般倾向,后来减少至三种:(1)情绪性、(2)活动性和(3)交际性。

三、苏联和俄罗斯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人格形成理论  1.万事通的社会起源理论2.活动人格理论3.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

彼得罗夫斯基在1970年前后提出人际关系活动中介理论。他认为,对人格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活动,而是活动中形成的人际关系,一个人的人格发展要经历适应、个性化和整合三个阶段。

(二)人格结构理论

1.希尔巴科夫的人格结构观 :提出了人格的四个系统:(1)第一个系统是感觉知觉组织动力系统。(2)第二个系统包括知识、技能、智力、气质和态度几种比较稳定的心理构成物。(3)第三个系统包括能力、性格、独立性和倾向性。(4)第四个系统位于人格结构的最高层次,包括集体主义、乐观主义、人道主义和爱劳动等。

2.波果斯洛夫斯基的人格结构观:他认为人格包括四种成分:(1)人格倾向性,包括兴趣、爱好、志向、理想、信念和世界观体系。(2)能力系统,是保证人活动成功的重要心理条件。(3)性格系统,性格是复杂的构成物,反映一个人的精神生活。(4)自我调节系统,以自我意识为核心,是人格发展的重要机制。

(三)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    遗传、环境和人的积极性是影响人格发展的三个因素。

(四)气质和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高级神经活动类型与气质的关系较为直接和密切,是气质的主要生理基础。高级神经活动有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这两种过程有三个基本特性:神经活动过程的强度;神经活动过程的平衡性;神经活动的灵活性。神经活动过程三个基本特性的独特组合,形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四种基本类型:强而不平衡(兴奋型);强、平衡而灵活(活泼型);强、平衡而不灵活(安静型);弱(抑制型)。兴奋型相当于胆汁质,活泼型相当于多血质,安静型相当于粘液质,抑郁质相当于抑郁质。

第三节 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研究人格心理学可以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证据,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建立。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加强对人的心理活动整体的认识,有助于克服心理学中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形而上学倾向,克服心理学中的机能主义和元素主义的影响,人格心理学在心理科学在心理科学体系中占有特殊的地位。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丰富了普通心理学的内容,有助于普通心理学的丰富和发展,建立日益完备的体系。

二、实践意义

1.在教育方面,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因材施教,培养青少年健全的人格。2.在管理方面,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合理使用人才,知人善任。3.在职业选择方面,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选择与自己和格类型相符合的工作,激发起高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4.在文艺方面,学习人格心理学有助于抓住人物的人格特征,形象地塑造出典型人物,将一个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人物展现在读者或观众面前。5.人格心理学与医学关系十分密切。6.随着社会迅速发展,人们对心理咨询的需要日益增加,在我国各医疗单位和大学开展了心理咨询工作,建立了许多心理咨询门诊部和心理咨询工作室。

第二章 精神分析理论和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人格理论

第一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论

一、人格动力

(一)生的本能 生的本能在于追求个体生存和种族的延续,代表爱和建设的力量,包括饥、渴、性等本能。

(二)死的本能 死的本能体现为恨和破坏的力量,它可以向内,表现为自责、自罚和自杀等动机,也可以向外,表现为恨、攻击、破坏和征服别人等动机。

二、人格结构

(一)人格两部结构模型

弗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划分为意识前意识潜意识。意识包括正意识到的那部分人格,前意识包括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潜意识包含不容易带入意识的那部分人格。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中有两大系统:(一)潜意识系统,(二)前意识系统(包括意识)起检查作用。

(二)人格三部结构模型

弗洛伊德提出将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部结构模型。

(1)本我及其性本能和攻击本能基本上可以看作是一个动机系统。(2)自我代表人心理的理智部分,是一个认知系统。超我是内化了的儿童的价值观念。

1、本我  本我是与直接需要的满足有关的人格部分,主要由潜意识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组成。性本能通称为力比多,本我按照快乐原则行事,核心是满足个人当前的需要

2、自我  自我是协调本我和超我的需要,同时考虑外部现实性的人格部分。自我与本我不同,考虑现实状况,遵循现实原则行事。自我是人格结构中最主要的系统是本我、超我和外在环境的中介。它的主要功是获得基本需要的满足,以维持个体的生存、调节本我的原始需要,以符合环境条件、抑制不能为超我所接受的冲动、调节和解决本我与超我之间的冲突。

3.超我  超我是代表社会价值的人格部分,合并了社会的价值观和标准。超我包括(良心)和(理想自我)两个部分。超我的主要职能是指导自我,限制本我的活动,是本我和自我的监督者。主要功能:(1)抑制本我不为社会要求所容的各种行动,特别是性欲和攻击性;(2)诱导自我,用合乎社会规范的目标代替较低级的现实目标;(3)使个人向理想努力,以完善人格。本我是生理成分,自我是心理成分,超我是社会成分

三、人格发展阶段

人格发展可以分为下列五个阶段:(一)口唇期(二)肛门期(三)性器期(四)潜伏期(五)生殖期

四、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的评价

潜意识是他人格心理学中的核心概念。潜意识是我们未觉知的想法、经验和感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弗洛伊德过分强调潜意识和性本能的作用,把人类人格发展的动力归结于性本能或力比多他忽视意识和社会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一、追求优越 追求优越是阿德勒个体心理学和人格理论核心。他认为,优越感包含完美的发展成就、满足和自我实现。

二、自卑和补偿  阿德勒认为,个体追求优越的欲望来自人的自卑。(1)阿德勒认为,自卑感的主要表现就是对缺陷的补偿,人有时甚至会得到过分的补偿。(2)阿德勒把补偿作用从生理学推广到心理学认为幼儿就有自卑感。(3)自卑感是人共有的,没有自卑感,就不会有补偿。(4)自卑感是个体的激励因素,对个人、社会都有利,能导致人格的改善。

三、生活风格 每一个人都有追求优越的独特方式。这称为生活风格生活风格是一个人在早期的生活道路上形成和固定下来的行为模式,是战胜自卑和追求优越的工具。生活风格分为健全的和错误的两种。阿德勒认为形成错误生活风格的条件:(1)忽视(2)溺爱(3)生理自卑。

四、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全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渴望建立美好社会的需要。他是精神分析学派中的第一位社会心理学家。

阿德勒强调指出,社会兴趣是个人对自卑感的一种最根本补偿,因为它使每一个人更好地为社会贡献力量,在为社会服务的工作中感到自己的价值。所有失败者-神经症、精神病、罪犯、酗酒者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他们缺乏社会兴趣。阿德勒认为,一个人能否获得充分发展的社会兴趣,主要取决于母亲,母子相互作用的性质决定儿童社会兴趣发展的情况。束缚和合作。缺乏社会兴趣儿童会产生优越情绪和自卑情绪,前者完全追求个人优越而不顾及他人和社会的需要;后者由于过分自卑而灰心丧气甚至陷入神经症之中。

他根据个人的社会兴趣程度,将人分为四种类型:(1)统治-支配型、(2)索取-依赖型、(3)逃避型(4)社会利益型。

五、创造性自我 在西方心理学史上,阿德勒是第一个提出人类行为不完全由遗传和环境决定的人格心理学家。他认为,个体并不是受环境和遗传因素影响的简单、消极的接受者,遗传和环境只能为人的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客观条件,每个人都有机会创造性地选择适合自己心理发展的生活方式。为此,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的概念。创造性自我是一种个人的主观系统,是塑造人格的一种有意识的主动力量。正是创造性自我使人按自己选定的方式建立起独特的生活风格。比如,某些有生理自卑的人经过补偿发展成为对社会有益的人,而有的人却形成自卑情绪,一事无成,其差别在于选择。

六、出生顺序  阿德勒是第一个强调出生顺序在人格形成中的作用的心理学家。

七、对阿德勒人格理论的评论

(1)阿德勒注重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确立了个体心理学的社会科学方向。(2)阿德勒重视意识的作用,认为意识是人格的中心。(3)阿德勒最早提出对心理学界影响很大的创造性自我概念。(4)个体心理学出有其局限性,而且阿德勒的人格理论来自变态心理学,用于常态人格尚需要补充和修正。

第三节   荣格的分析心理学  荣格是瑞士心理学家、分析心理学创始人。

一、人格结构

1、荣格认为人格是一个整体结构,并把它称为精神。人格的功能在于使个体适应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2、人格由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三个层次组成。而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又构成了荣格理解的潜意识

(1)意识:

①荣格意识观:认为意识是人格中唯一能被个体觉知的那积分。在精神分析中,它由当前牌注意焦点信息构成。意识在个性化过程中产生出的新因素,荣格称之为自我

自我是意识的核心,由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等组成。自我使个性适应环境,并与环境保持联系,使个体的日常机能正常运转。

②荣格的自我选择理论:自我对心理进行选择有以下条件(1)个体占主导地位的心理机能。(2)个体焦虑状态。(3)个体的个性化程度。(4)刺激物引起个体体验的强度。

(2)个体潜意识:①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及被压抑的经验。由于它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并是指和个体的经验相联系的心理内容,因此被称作个体潜意识。②荣格认为个体潜意识的内部大部分是情结,它是一组具有情绪色彩的观念。当我们说某人有某种情结时,如自卑情结、焦虑情结、性的情结、钱的情结等,是说其人格被某种心理问题强烈地占据着,使其沉醉于某些事情而无法自拔,似乎有一种瘾,不能考虑其他问题。研究表明,情结占用了大量的心理能,起着干扰个体正常活动的作用,妨碍心理的正常发展。

(3)集体潜意识:①是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物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它在每一世代只增加极少的变异,这些经验从来没有在意识中出现过,处于人格的最底层。②集体潜意识的主要内容是原型,它是一种本能的模型,其他各种存在都根据这种原型而成形,所有原型的集合就构成了集体潜意识。是以特定方式对外界进行反应的潜在性。如新生儿对母亲的依恋。

③荣格原型的主要几类: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自性

1、人格面具:指人在公共场合中表现出的人格方面,其目的在于表现一种对自己有利的良好形象以便得到社会的认可。它能使人在社会中获益,但过分关注人格面具则必然要牺牲人格结构中的其他组成部分,从而对心理健康造成危害。

2、阿尼玛和阿尼姆斯:是人格的内部形象。阿尼玛是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成分(使男性具有女性特征;提供男女之间交往的模式);阿尼姆斯指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成分。

3、阴影:①是人格中最隐蔽、最深奥的部分,即黑暗自我,与弗洛伊德的本我相类似。荣格认为,阴影可能是一切原型中最强大,也是最危险的,是人身上最好和最坏东西的发源地。

4、自性:自性是集体潜意识的核心,(自我仅仅是意识领域的核心,而自性则是整个身心的主体,包括意识和潜意识的心理),是一个核心原型,将所有原型都吸引在周围,使人格处于和谐状态,成为一个统一体,其作用是协调人格的各组成部分,使之达到整合、统一,即自我实现。

二、人格发展阶段

荣格把人格发展划分为四个时期(一)童年[童年从出生到青春期]、(二)青年[从青春开始到40岁左右、中年[从40岁左右开始,是生命中最关键的时期]、、老年。

三、人格类型

(一)一般态度类型:分为外向型与内向型

他根据力比多流动的方向划分人格类型,力比多的活动倾向于外部环境的人是外向型的,而倾向于内部环境的人是内向型的。外向型和内向型是个体在反应特定情境时的两种态度或方式。他认为,没有纯粹内向型或外向型的人,实际生活中,大多数都是二者兼有,只是某一方面相对占优势。

(二)机能类型:除两种态度类型划分外,荣格还提出了四种功能类型,即感觉、直觉、思维和情感。感觉是一个人确定事物存在与否,但不指明那是什么事物;直觉是对过去或将来事物的预感,它们是一对相互对立的功能,因无理性参与,称非理性功能。思维是用来评价事物的正确与否,情感是判断和确定事物的价值是否可以接受。相互对立的功能,人们用其来判断和评价称之为理性功能。

(三)一般态度和四种机能组合八种人格类型

1.外向思维型、2.外向情感型、3.外向感觉型、4外向直觉型、5、内向思维型、6.内向情感型、7.内向感觉型8.内向直觉型

四、迈尔斯一布里格斯类型指标

在人格类型测验中把人划分为四个维度,即内向-外向、感觉-直觉、思维-情绪和判断-知觉。

五、对荣格人格理论的评价:1、扩大了对力比多概念的,摆脱了弗洛伊德狭窄的、以性为核心的精神分析学。2、第一次提出了自我实现这概念。3、提出了集体潜意识的概念,扩大了弗洛伊德潜意识概念。4、为人们提供了许多原创性的理论。

第四节   埃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

一、自我概念:1、人格三部模型本我超我自我。2、埃里克森对自我提出了几点具体看法:(1)自我并不受本我制约,(2)自我是一个自主、有力量的实体(3)自我具有解决自己问题的方法。

二、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

1、埃里克森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理论:①人格在人的一生中不断发展,人从出生到死亡一共经历八个阶段,前五个阶段在时间上与弗洛伊德的划分一致,后三个阶段是他独创的。②认为这八个阶段的先后顺序不变,普遍存在于不同文化中,这是遗传因素决定的,但每一个阶段能否顺利地度过,是由社会环境决定的。在不同文化的社会中,各个阶段出现的时间不尽一致。③埃里克森认为人格发展的每个阶段都由一对冲突或两极对立组成,并形成一种危机。他所谓的危机不是指一种灾难性的威胁,而是指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危机积极解决,会增强自我的力量,人格就得到健全的发展,有利于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反之,危机得不到解决,就会削弱自我的力量,使人格不健全,阻碍个人对环境的适应。前一阶段中的危机得到积极解决,会增大后一阶段危机解决的可能性。埃里克森不强调性本能,而是把重点放在个体的社会经验上,他的阶段论称为心理社会发展阶段论,而区别于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论。

2、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婴儿期)、(2)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学步期)、(3)主动对内疚(4-6岁 儿童早期)、(4)勤奋对自卑(6-11岁 小学期)、(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 青少年期)、(6)亲密对孤独(20-24岁 成年早期)、(7)繁殖对停滞(25-65岁 成年期)、(8)自我整合对绝望(65岁开始到死亡 成年晚期)

三、对埃里克森人格理论的评价:①与弗洛伊德不同,他把重点从本能劲力的潜意识方面转向了自我与社会之间相互作用的意识方面。②提出了相对完整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③对现代人格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都有重大影响。

第五节 霍妮的基本焦虑理论

1、霍妮关于自我划分:真实自我理想自我现实自我

一、基本焦虑

(一)神经症与基本焦虑:①霍妮把人的神经症分为情境性神经症的和人格性神经症两种。②焦虑分为两类一是显性焦虑、二是基本焦虑。基本焦虑是霍妮理论的核心概念,她的理论又称为基本焦虑理论。

情境性神经症的和人格性神经症区别:①前者仅仅是人对特定的困难情景暂时缺乏适应能力,但未表现出病态的人格,可以很快治愈,如考试焦虑;而后者是由人格的变态引起的,属病态。②霍妮十分重视焦虑对于神经症的作用,她把焦虑看作是神经症的动力根源。她把焦虑分成两类,一是显性焦虑,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二是基本焦虑,是对潜在危险的反应。前者产生情景性神经症,后者引起人格性神经症。霍妮把神经症看作是人际关系失调所引发的,尤其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的关系。人在儿童期都会有需要,比如安全需要,如果父母对子女是慈爱和温暖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会得到满足,其人格就会正常发展,相反,如果父母是冷淡、憎恨甚至敌意的,儿童的安全需要就得不到满足,就会对父母产生敌意,但儿童无能力反抗父母,所以只有被压抑,基本敌意的压抑导致了基本焦虑,而导致神经症。基本焦虑是滋生神经症的肥沃土壤。

(二)基本焦虑的控制策略

为了减轻基本焦虑,个体会形成一些防御性策略,这些策略是一些潜意识的驱动力量,霍妮称之为神经症倾向或神经症需要,霍妮认为正常人也有这些需要,但与神经症患者不同的是,正常人的这些需要可以随现实条件的改变而灵活变动,而且各种需要间不易产生冲突,因而能比较好地获得满足;而神经症患者往往执迷于其中一个需要,而且满足这一需要的方法也是脱离实际,强度不一,并在运用上不加选择,以至没有获得满足,反而产生高度的焦虑。霍妮列举了防御性策略神经症需要10种需要:友爱和赞许的需要、求助于人生伴侣的需要、狭窄生活范围的需要、权力的需要、利用他人的需要、社会认可的需要、赞美的需要、志向和成就的需要、自我满足和独立的需要、完美无瑕的需要。

二、神经症人格类型

(一)依从型:这种类型的人主要用接近人群来降低焦虑,对人采取跟随的态度。

主要特征:是甘于从属地位,总认为别人必自己强,认为如果自己依从了,别人就不会伤害自己。这种人虽然表面上接近人,并以寻求爱来控制基本焦虑,但根本上仍是敌视人,他们的友谊建立在被压抑的攻击性之上,是极其表面的;

(二)反抗型:主要用反对人群来降低焦虑,对人采取攻击的态度。霍妮认为,这种人以外化为特征,相信所有的人根本上都是敌意的,并且要将敌意表现出来,他们的反应是先下手为强。这种人表面上对人友好,彬彬有礼,但这仅仅是达到目的的手段。

(三)退避型:主要以脱离人的活动来降低焦虑,对人采取避开的态度。主要特征:为逃避紧张关系而离群独居,与他人保持距离,不与他人发生感情上的联系。这种人认为,只要我退避三舍,就没有什么人能伤害我。霍妮认为,正常人可以灵活使用不同方式,但神经症患者缺乏变通能力,往往只用一种方式去应付生活中发生的问题,常常因无法解决问题而陷入焦虑之中。

第六节  弗罗姆的社会人格论  弗罗姆是当代新精神分析的理论权威,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

一、人格概念

弗洛姆认为,人格由气质性格共同组成,包含人的先天和后天的全部心理特征,也是使人成为独一无二之个体的特征。气质是先天的、不变的。他认为,人的性格是稳定的,但为了适应社会,也是变化的。性格是人适应社会的基础。与之前学者强调家庭(所强调的文化和社会因素归结到家庭)不同,弗洛姆把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意识形态等结合起来,强调社会中大的切面对人格的影响。他是从社会发展的过程来考察现代人的性格形成的,试图从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观点来考察人性。他把性格分为两个部分:社会性格和个人性格。社会性格是性格结构的核心,是同一文化群体中一切成员共有的心理,是在共同的生活方式和基本实践活动基础上形成的。个人性格是同一文化群体中各成员个体的性格,彼此之间有差异。人的性格主要由社会性格决定,在此基础上会表现出个体特点。

二、人格类型

(一)生产倾向性的人

弗洛姆把西方社会中的人分为两大类型:生产倾向性非生产倾向性(倾向性指一个人的普遍态度或观点)。前者是健康人格,后者是不健康的病态人格。

生产倾向性的人首先创造了自我。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创造性的爱,(2)创造性思维:是(3)幸福感(4)道德心非生产倾向性 可以划分为下列四种类型。(1)接受倾向性:没有生产或提供爱的能力,他们需要的东西完全要依赖别人。如中国独生子女的性格特点;(2)剥削倾向性:依靠暴力、诡计等来得到他所需要的东西。最极端的例子当属有偷窃癖的人;(3)贮藏倾向性:通过贮藏东西而获得安全感,表现为极端吝啬,坚持不与别人分享财富,与他人疏远。(4)市场倾向性:把自己当成商品,并把个人的价值当作交换价值的性格取向。竞争激烈、压力太大,大学生考证,迎合市场需要。

第三章 人格特质论

人格特质论者提出三个共同观点:(1)人格由个体的一组特质组成,特质是构成人格的基本单位,决定个体的行为;(2)人格特质在时间上是相对稳定的,并具有跨情境的稳定性;(3)了解人格特质,可以预测个体行为。

德雷格把人格特质论划分为两大类:统计性的和非统计性的。前者划分特质时用统计分析的方法,偏重于个体间相同特质量的差异,比较强调特质与特质之间的相互依赖性;后者划分特质时用逻辑和语义分析的方法,偏重于个体各种特质质的不同,比较强调特质之间的独立性。

第一节 奥尔波特的物质心理学

一、人格概念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就是一个真实的人。后来,他作了补充:人格是个体内在的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一个人对环境独特的适应。

二、人格物质

(一)物质的概念奥尔波特把物质视为人格的基本结构单位。1958年,他列举了10个人格的基本单元:①智能、②气质特点、③潜意识动机、④社会态度、⑤认知方式和图式、⑥兴趣价值、⑦表述特点、⑧语体特点、⑨病理倾向、⑩从因素分析获得的物质因子集。

(二)物质的特点

特质有如下特点:(1)实际存在于个体内部,是个体内部的神经心理结构;(2)是对习惯整合的结果;(3)具有动力性,是行为的基础和原因,支撑、指引着人的行为;(4)它的存在,不能直接观察到,但可以进行科学验证,从观察一个人多次重复的行为中证实;(5)彼此之间并非完全独立,两者之间的区分没有严格界线;(6)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7)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是独立性和普遍性的统一;(8)行为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能证明该特质不存在。

(三)特质的分类

特质的分类:(1)共同特质:同一文化形态下群体都具有的特质。它是在共同生活方式下形成的,普遍存在于每一个人身上,每一种共同特质都是一种概括化的性格倾向。又分为表现特质与态度特质。前者是在支配适应行动的动机系统中使行动具有一定的特征,包括支配-顺从、扩张-退缩、坚持-动摇。后者是指对特定情景的适应行为中具有的对己、对人和对价值的态度。包括外向-内向、自信-自卑等等。(2)个人特质:为个人所独有,代表个人的性格倾向(改名)。世界上没有两个具有相同个人特质的人,只有个人特质才能代表个人。按照个人特质对人格的影响和意义,将其划分为三个重叠和交叉的层次。首要特质:是个人最重要的特质,代表整个人格,在人格结构中处于支配地位。是一个人最典型、最具概括性的特质。往往只有一个。核心特质:指最能说明一个人人格的特质,是人格的构件。一个人的人格由几个彼此相联系的核心特质组成,核心特质虽不如首要特质那样对行为起支配作用,但也是行为的决定因素。在每个人身上大约有5-10个中心特质。次要特质:是个人无足轻重的特质,只在特定场合下表现,不是人格的决定因素。

三、机能自主  机能自主出可译为机能独立,全称是动机的机能自主。

奥尔波特指出,理想的动机理论必须具备下列四个要求:(1)动机必须是现实的;(2)几种动机同时存在;(3)认知过程重要;(4)个人动机模式独特。

持续的机能自主:它是指个人盲目从事的重复性活动,并且这些活动曾一度为实现某个目的起过作用,但现在已不再发生作用了。这种活动的发生独立于奖赏和过去经验之外,是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低水准的活动。自我统一的机能自主:它包括个人的兴趣、价值观、目标、态度和情操等引起,但认为由机能自主的动机控制的行为,才是人类行为的特征。

四、统我 统我即自我统一体,意思是人格的不同部分具有延续性和组织性。

奥尔波特认为,人格的各方面都是连续的,正在组织建构之中的,这就假定有一种发生作用的动因或力量。奥尔波特把其命名为统我人格的组织者。也就是说,人格不是由一束彼此不相干的特质组成。人格是特质的统一、一致和整合,成为一个全体。因此,假定一个最高统帅原则是合理的,这个统帅在奥尔波特体系中就是统我。即自我统一体,意思是人格的不同部分具有延续性和组织性。认为定义和测量自我是非常困难的,称自我是人格心理学家眼中一个可怕的谜。为了避免与其他心理学家使用的类似概念相混淆,他提出统我来代替自我。统我是人格统一的根源,是人格特质的统帅。

五、健康人格

奥尔波特健康人格具有如下七个特点:(1)自我意识广延:圈子大;(2)人际关系融洽:关系亲密但无占有欲和妒忌心;(3)情绪上有安全感和自我认可:能忍受冲突和挫折,有良好的自我形象;(4)具有现实的知觉:能准确客观地知觉周围现实;(5)专注地投入工作:全心全意地投入工作,高水平胜任工作;(6)现实的自我形象:正视真实自我与理想自我之间的差距;(7)统一的人生观:统一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能将其应用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第二节 卡特尔的物质心理学

一、物质概念 卡特尔认为,特质是人格结构的基本元素,是人格建筑的砖石。特质是一种心理结构,表现为相当持久和广泛的行为倾向。

二、人格结构 卡特尔认为,人格中的各种特质并不是无关、松散地存在着,而是相互联系的。他在研究人格特质种类的基础上,提出了其人格结构。

(一)独特特质和共同特质 独特特质:单个个体具有的特质;共同特质:人类所有成员共同具有的特质。与奥尔波特不同,卡特尔重视共同特质的研究。

(二)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这是对人格心理学的重大贡献,这种划分得到心理学家的普遍认同,深化了人格心理学的研究。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相关,常常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的行为。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的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的内层,必须以表面特质为媒介,运用因素分析法才能发现。根源特质是制约表面特质的潜在基础以及人格的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的砖石。 卡特尔认为,发现根源特质要通过多种资料,研究人格时,他使用了三种有关人类行为的资料:(1)生活记录材料(2)问卷材料(3)客观测验材料

(三)体质特质和环境形成物质 在根源特质中,有些特质是遗传决定的,称为体质特质;有些特质是环境决定的,称为环境形成特质。

(四)能力特质、气质特质动力特质 卡特尔认为,能力特质决定一个人如何有效完成某一任务,是人格的认知表现,智力是最重要的能力特质。卡特尔运用多因素分析法,发现了两类一般因素(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和三种较小因素(视觉能力、记忆检索和作业速度)。

1.能力特质  能力特质决定一个人如何有效完成某一任务,是人格的认知表现。智力是最重要的能力特质。

2.气质特质 决定一个人明确目标后如何行动,反映一个人一般的风格与节奏,决定一个人的行动是温和的还是暴躁的,决定一个人的情绪色彩,是人格的情绪表现。

3.动力特质 促使人朝着某个目标行动,是人格的动机因素。卡特尔将动力特质又区分为本能特质与习得特质。所谓本能特质又称尔格,(实际就是本能,避免滥用)是与生俱来的生物性内驱力、行为能量的基本来源,也是一种以特定方式朝向目标的内在反应倾向。本能特质有四大特点:(1)使我们对某些事物更关心;(2)激发人对人某些事物的情绪反应;(3)指向目标;(4)导致某种行为完成。习得特质又称外能,由环境塑造,是变化的,数量很多。不同文化形态下的人,习得特质是不同的。

三、人格发展

卡特尔认为,一个人的行为是人格因素和情境因素相互影响的结果,个体的反应是人格因素与情境因素的函数。R=f(S, P)。卡特尔认为,个体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由下述因素决定:本能特质、习得特质和情境中的暂时变量。情境中的暂时变量随时间和情境而变化。卡特尔认为,人格因素使行为在不同情况下表现出一定的稳定性,但一个人的状态和角色等情境中的暂时变量也影响一个人的行为。人格既有稳定性的一面,又有变化的一面。卡特尔不仅指出遗传和环境对个体人格的发展是重要的,而且还测定个体人格特质中遗传和环境因素所占的比例。整体人格估计2/3是由环境决定的,1/3是由遗传决定的。

第三节 艾森克的特质心理学 艾森克是英国心理学家。

一、人格结构 艾森克反对把人格定义抽象化。他在《人格维度》中指出,人格是生命体实际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的总和,这种行为模式由遗传和环境决定,包括认知(智力)、意动(性格)、情感(气质)和躯体(体质)四个主要方面。艾森克把人格定义为行为模式的总和,并强调人格具有稳定持久的特性。他还分析了这种行为模式的几个重要方面。智力、性格、气质。

二、人格层次 艾森克研究人格层次,先把人格因素按等级排列,将人的行为分为:(1)类型水平类型水平是在观察一些不同特质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得出的,是观察到的特质的集合体。、(2)特质水平是在观察一些不同习惯反应的相互关系基础上得到的,是观察到的个体行为倾向的集合体。(3)习惯性反应水平是在同样环境中可以再次发生的特定反应和特殊性反应水平。(4)特殊性反应水平是个体在实验性试验时的反应或对日常生活经验的反应,可能是个体特征,也可能不是个体特征。

艾森克因素分析旨在发现最少的能描述和分类心理特征的独立因素或变量。艾森克提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因素:(1)普遍因素,是所有实验共有的;(2)群因素,是某些实验共有的,在另一些实验中并不出现;(3)特殊因素,是在特殊情况下才出现的;(4)误差因素,只有在某一偶然机会中才出现。

三、人格维度  艾森克强调三个人格基本维度是内外向、神经质和精神质。

(1)内外向:外向的人容易受周围环境影响,,在人格上具有情绪冲动和难以控制、好交际、善社交、渴望刺激、粗心大意等特点,从外表看,似乎不大可靠。

(2)神经质 又称情绪性。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情绪易变化,倾向于过度反应,体验到一种情绪后,不易恢复常态。情绪不稳定的人,表现出高焦虑、喜怒无常、容易激动。

(3)精神质 又称倔强性,倔强固执、粗暴强横和铁石心肠,并非暗指精神病。研究表明,它存在于所有人身上,只是各人程度不同。如果精神质表现得很明显,个体容易行为异常。在该维度上高分的人往往自我中心、冲动、冷酷,具有攻击性,缺乏同情心;而低分的人则表现出温柔、善感等特点。

四、智力理论

1、艾森克将因素分析法和实验心理学方法结合起来研究智力,致力于研究方法的科学化,提出了智力三维结构模型智力层次结构模型

2、1953年,他提出智力三维结构模型:三个维度分别是心理过程(推理、记忆、知觉)、材料(语词、数字、空间)和品质(质量、速度)。与吉尔福特的智力三维结构模型类似,具体对应为操作、内容和产物。

3、智力层次结构模型:(1)艾森克把G因素看作第一级。(2)把特质能力看作第二级。(3)第三级是与各种测验测定的内容相应的各种特殊能力的具体表现。

第四节 吉尔福特的特质心理学 吉尔福特是美国心理学家。

一、人格与人格特质

1、1959年,吉尔福特指出,人格是各类特质的模式,人格特质是个体间有所不同的可辨认而持久的特性。

2、各种特质根据性质可以划分为七类:(1)需要;(2)兴趣;(3)态度;(4)气质;(5)才能;(6)形态;(7)生理。

3、吉尔福特认为特质必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1)可以测量,一个人具有的某一特质的量称为特质位置。(2)位置是变化的,但变化程度不同(3)不同特质具有不同的普遍性。(4)不同特质的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是不同的。

二、人格的阶层式结构

吉尔福特认为,人格结构中包括三种特质,形成一个阶层式结构。(1)基倾,个体在少数情境中表现出来的某种一致性行为倾向。(2)基本特质,位于基倾之上,是人格结构的中间一层。每一个基本特质都是几种基倾的共同元素,因此涉及的范围比基倾广得多。(3)类型,位于基本特质之上,是人格结构的最高层。类型是涉及范围极广的特质,由许多基本特质的共同元素组成。

三、智力三维结构模型

吉尔福特用因素分析法研究智力,否认G因素的存在,坚持智力的独立性。认为智力有很多因素构成,智力结构应从操作、内容和产物三个维度去考察。(1)操作 心理活动或心理过程。(2)内容 信息材料的类型。(3)产物 信息加工产生的结果。每一小立方体代表一种智力因素。根据最近的研究,智力因素有180种:6×6×5=180。

第五节  五因素模型

一、 五因素模型概述

五因素模型。(1)外向性(E):活力、热情。非常爱好交际、精力充沛、乐观、自信;(2)宜人性(A):利他性、爱。乐于助人,可信赖和富有同情心。(3)责任感(C):克制、拘谨。高分的人做事有计划、有条理并能持之以恒。(4)开放性(O):独创性、思想开放。对新观念的自发接受、智力方面的好奇、活跃的想象力。如创新的科学家和艺术家容易得高分。(5)神经质(N):消极情绪、神经过敏。那些经常感到悲伤、情绪容易波动的人在神经质测量上会得高分。

二、 五因素模型证据(一)跨文化的一致性(二)等级评定的一致性(三)稳定性研究

五因素模型研究的进展

(一)三因素模型

英国心理学家艾森克提出了三因素模型(外向性、神经质、精神质),他根据这个模型编制了艾森克人格问卷。

第六节 人格特质论的相关研究及对人格特质论的评价

一、 情绪模式①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②情绪强度③情绪表达,情绪表达指一个人情绪的外在表现,存在着比较稳定的个体差异。

二、对人格特质论的评价

1、人格特质论在人格心理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致对某些心理学家来讲,人格研究是测量和检验特质的同义词。

2、人格特质论具有一定的实验基础。

3、特质论者缺乏对特质的理论探讨,缺乏统一的理论模型,也不能解释特质是什么。

4、五因素模型的出现,对人格心理学提供了一个良好的描述性分类,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格心理学中概念过多的混乱局面

5、米歇尔批评特质论的特质跨情境一致性

第四章 行为学习论和认知论的人格理论

1、美国心理学家华生1912年正式提出行为主义主张,成为行为主义心理学学派的创始人。2、认知学派对人格的研究是从人的信息加工方式角度描述人类的行为模式。3、1967年,纽威尔出版了心理学史上第一本《认知心理学》专著。

第一节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作用理论

一、操作条件作用与人格

(一)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

苏联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发现的条件反射原理被称为经典条件作用反射。他用狗做实验,狗吃食物时引起唾液分泌,就是非(无)条件反射。这种反射是天生的、不学而能的。但是,如果每次在狗吃食物之前或同时出现铃声,食物伴随着铃声出现,狗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这种反射是后天经过训练习得的,他称之为条件反射,即经典条件反射。如果灯光与铃声多次结合出现,那么灯光也能引起狗的唾液分泌,称为二级条件反射。研究表明,知觉、思维和人格生理机制都是一连串的条件反射,是一个复杂的条件反射系统。

斯金纳设计了斯金纳箱。他把一只饿鼠放在箱中,当鼠偶然踩在箱内的杠杆上时,便给以食物,强化它这个动作。经过多次重复,鼠会自动踩杠杆而获得食物。这种动物必须通过自己的操作才能得到强化(食物)而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斯金纳把经典条件反射称为刺激型条件反射,把操作条件反射称为反应型条件反射。前者反应由先行的刺激引起,没有先行的刺激,就没有后继的反应。后者是可以安排强化物强化刺激,从而巩固行为。

刺激型条件反射和反应型条件反射,两种条件反射的异同。相同:都以强化和有机体神经系统的正常活动为条件。区别:前者中动物常常被束缚着,被动地接受刺激;后者中动物可以自由活动,通过主动操作来达到一定的目的。前者强化与刺激有关,它出现在反应之前,而后者强化与操作(反应)有关,它出现在反应之后。在斯金纳看来,人格就是通过强化而形成的一种惯常性的行为方式。他用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来解释人格的形成和发展。

(二)强化

所谓强化就是通过强化物增强动物某种行为的过程。其中的强化物是指能够增强动物某种行为的具体事物。斯金纳非常重视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认为练习仅仅是为进一步强化提供机会。他把强化看成形成、保持和改变行为的关键。强化是对行为而言,而不是针对有机体的。食物只是用于强化鼠踩杠杆的动作,而不是说食物本身对鼠进行了强化。明确这点,对塑造个体行为具有现实意义。

(1)正强化和负强化 在操作条件反射中,主试在所需要的动作发生之后给予被试的满意快乐的刺激叫正强化。例如,教育上常用的奖励和表扬。而在主试需要的动作发生之后,被试某种不愉快的经验或事物消失,叫负强化。例如,努力学习以避免责骂。

(2)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 根据强化物与行为的关系,强化物可以分为一级强化物和二级强化物。诸如食物、水、氧等对有机体具有生物学意义,对维持个体生存和种族发展是必要的,属一级强化物,一级强化物是不需学习也能起强化作用的刺激。二级强化物:有很多刺激物本来不具有强化作用,在生物学上是中性的,但后来由于多次与一级强化物结合,也具有强化作用,成为二级强化物。名誉、金钱、分数、地位、表扬等均可以成为人类二级强化物。

(3)强化的安排 强化的合理安排,是条件反射形成的重要因素,也是塑造人格时要注意的问题。

行为反应后,什么时候强化最好?①两者的时间间隔越接近越好。②行为反应后,根据不同情况,强化可以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前者是每一次练习和每一个期望反应后马上强化;后者是一个反应出现后,有时强化,有时不强化。

弗斯特和斯金纳通过大量的动物实验发现,间歇强化主要有四种方式:

①定比率强化方式 有机体必须做出数次必要反应后才能得到强化。如实行计件工资的人就是受这种方式的强化。让孩子完成一定量作业后才去玩。

②定时距强化方式 有机体是在规定的时间间隔中得到强化。如每月另一次工资和奖金、孩子弹钢琴30分钟后可以休息10分钟等。

③变时距强化方式 这种方式的强化没有固定的时间间隔,有时在短期内给予强化,有时则要隔相当长的时间才给予强化。例如,不定期的卫生检查。

④变比率强化方式 运用这种方式的强化不是在固定的几次反应以后,有时两三次反应后即给予强化,有时要七八次反应后才给予强化。例如,赌博用的吃角子机器。

(三)消退 消退:在操作条件反射过程中,受到强化的行为得以保持,没有受到强化的行为自行消退。斯金纳认为,行为的建立和消退能够说明人的行为和人格,受到强化的人格特征巩固下来,受到消退的人格特征逐渐消失。

(四)自然恢复  自然恢复:在操作条件反射中,条件反射消退后,个体经过一段时间后,在条件刺激再单独出现时,以出现过的反应可能重新出现。

(五)类化  类化又称为泛化。所谓类化,就是指条件反射不仅可以由条件刺激引起,也可以由与条件刺激相类似的刺激引起。

(六)分化 分化:是指个体能够对不同的刺激做出不同的反应,是与类化相反的现象。

二、代币奖励

代币奖励是根据操作条件反射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行为疗法。在学校里,如果学生行为良好,教师就发给学生一些代币(如红星、塑料卡等),作为对学生良好成绩和行为的强化。学生积累到一定数量的代币后,可以换取某些物品(如铅笔、糖果等)或参加某种娱乐活动(如看电影、游泳等)。这种方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使学生的行为及时得到强化,还可以为不同学生提供他们喜欢的强化物。代币奖励法可以用以矫正精神病患者的病态行为。而且它对矫正正常人和精神病患者的一般行为也有一定效果。但是,这种方法偏重于外在的改变,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存在治标不治本的短期效应。

第二节  多拉德和米勒的人格学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多拉德和米勒根据刺激-反应理论提出人格学习理论。

一、学习的四个要素

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需要四个要素: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这四个要素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基本要素,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些要素被看作学习的四大基础,即只有在有机体想要什么(驱力)、注意什么(线索)、做什么(反应)和获得什么(强化)时,学习活动才能进行。

(一)驱力 ①驱力是引起有机体行动的内在刺激。刺激达到一定强度时,就能成为驱力,并引起有机体的行动。②驱力可以分为先天的和习得的两种:(1)先天驱力 是由生理需要决定的,直接影响人类的生存。(2)习得驱力 是后天习得的,是由学习或文化因素决定的。

(二)线索 线索是指导有机体行为方向的刺激。

(三)反应 反应是由驱力和线索诱发出来的。个体的反应能够消除或降低驱力。

反应可以分为外显的和内部的两种。外显的反应是降低驱力的直接手段,如走进饭店的行动;内部的反应包括推理、计划等,称为线索性反应,因为它的最终目的也是降低驱力。

(四)强化 强化就是驱力降低,也就是做出行动后所得到的正强化。

(1)多拉德和料勒十分重视强化在学习中的作用。

(2)多拉德和米勒指出,驱力与强化有下列关系:驱力强度的立即降低起强化作用;没有驱力不可能强化,因为刺激强度为零时,无法再减少;强化后,驱力必然减少,除非有刺激来增强它,驱力最终会减少到零,这时进一步强化是不可能的。

(3)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对学习和维持一种习惯都是基本条件。一个反应如果多次重复而没有得到强化,就会逐渐减少,这被称为实验性消退。

(4)多拉德和米勒用强化理论来解释模仿行为,十分注意符合依赖行为的过程。

二、冲突及其种类 四种冲突

1、接近-接近冲突 个体同时被两个事物吸引,两个具有大致相等吸引力的目标同时出现,冲突介于两个目标之间。例如,鱼和熊掌不能兼得。

2、回避-回避冲突 个体同时被两个事物排斥,必须在两个不愉快的目标之间进行选择。例如,儿童是服用很苦的药,还是打针?

3、接近-回避冲突 个体被同一个事物吸引和排斥,即决定是否要做的事情中既有喜欢的一面,又有不喜欢的一面。例如,一个小孩喜欢吃糖,又怕成胖子。

4、双重接近-回避冲突 个体同时被两个事物吸引和排斥,即个体面前有两种选择,不论是哪一种,都有喜欢的一面和不喜欢的一面。

第三节  威特金的认知方式理论

一、场独立性 - 场依存性

威特金根据场理论,将人划分为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两种类型。

这两种类型的人是按两种对立的信息加工方式工作的:场依存性的人倾向于将外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场独立性的人倾向于将内在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

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特点:(一)普遍性(二)稳定性(三)测验方法(1)身体顺应测验 测验时,让被试坐在一小间的斜屋内,要求他调整身体位置。结果场独立性的人调整身体位置时,主要不是考虑屋子的位置,更多地是以内在经验为参照;场依存性的人调整身体位置往往与斜屋看齐,即在确定身体位置时,以环境作为主要参照物。(2)棒框测验 测验时,让被试坐在暗室里,面前放一个可调节倾斜度的亮框,框中心装有一个能够转动度数的亮棒,要求被试把亮棒调到垂直。结果,场依存性的人调节亮棒与亮框看齐,即根据框主轴来判断垂直;场独立性的人往往利用感觉到的身体位置,把亮棒调成接近于垂直。(3)镶嵌图形测验 这是一种纸笔测验,要求被试在一个较大的复杂图形或场中找出一个隐藏的简单图形。场独立性的人比场依存性的人容易分离出简单图形。

二、分析型与整体型  威特金考察知觉上的个体差异以及这些差异与人格结构的关系。提出了认知方式上的分析型与整体型概念。

分析型与整体型的不同点:分析型的人能克服嵌入场景的影响,感知的刺激与背景相分离,知觉世界由清楚勾画的部件构成,场景在整体上组织良好。他能在更大程度上把身体和自我知觉结构化,从而与环境分开。整体型的人更多地把环境知觉成一个模糊无区分的场,倾向于把身体知觉为模糊的块,并把自我与环境融合。与分析型的人相比,他们更多地依赖外部环境来认定自我,确定情感,更容易改变自己对社会和他人的看法,去顺应别人。

第四节  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一、个人构念和构念系统 个人构念是凯利人格理论的核心概念。

(1)构念是指知觉、分析或解释事件的方式。一个构念就是一种思想、观点和看法,人们用它来解释个人自己的经验和预测现实。

(2)人格就是个人对事物的看法,构念就是人格单元,信息被组织在个人的构念之中,认知结构就是人格结构。人民人之间的差异大多来自人们构念世界的不同方式。

(3)个人构念好像一种微型理论,是个人用来预测事件的主要工具。

(4)构念通常是双极。

(5)构念可以分为核心的和边缘的两种。核心和边缘这两种构念可以有两种组合方式:一种组合方式是边缘构念与核心构念的一端相联系。另一种组合方式是边缘构念与核心构念的两端相联系。

(6)构念不仅数量无限,组织方式也几乎是无限的。

(7)构念还可以分为言语的和前言语的两种。前者可以用语词表达,后者不能用言语表达。

二、角色构念库测验  为了评估一个人的构念系统,凯利编制了角色构念库测验

三、假设和推论  凯利以高度的组织性和结构化,精确地表述自己的理论。他提出了1个基本假设,和精心推导出11个推论。

四、心理治疗  将凯利的治疗方法称为固定角色疗法。

第五节  罗特的和为预期和控制点理论

一、行为预期理论

(1)赫尔学派强调在强化基础上形成的刺激――反应联结;托尔曼学派则强调没有强化时出现的认知地图学习。

(2)个体对每一种行为的可能性可以进行预测,个体行为是与之相联系的强化价值和强化发生概率的函数,即行为的预期――价值模型。强化物有着或大或小的价值和或高或低的概率,个体选择的具体行为就是强化物的价值和预期最大程度的结合。

(3)行为主义心理学家强调强化对行为的产生起决定性作用。罗特则认为,有时某种和为可以带来丰厚的报酬,但这种高强度的强化不一定使个体实际上作出这种和为。

(一)行为潜能

(二)预期

(1)罗特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如果我们的某种行为得到奖励,我们就会增加对这种行为再次获得奖励的预期。预期就是一个人在主观上认为自己会成功的可能性,而不是他真实成功的可能性。

(2)罗特还区分了特殊预期和类化预期。

特殊预期是指个体对自己在某一特殊情境中作出某种行为的成功率的预期;

类化预期是个体对自己在一般性、相关或相类似的多种情境下作出某种行为的成功率的预期。特殊预期基于个体在特殊情境中的许多经验而形成。

(三)强化值

(1)罗特把强化值定义为对两种机会均等的强化中的一种的偏好程度。(2)强化值表示某一物体对特定个体的心理价值,并不是实际价值。(3)罗特认为,对事物的强化值,可能是由对它带来的其他强化值的预期决定的。

(四)心理情境  心理情境指我们体验到的有意义的情境。

二、控制点理论

控制点是罗特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他相信人能对事物事态进行控制。有人相信他们有能力控制事态,有人相信他人或他事是控制事态的主要因素。他把控制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前者是内部控制,后来是外部控制。

高内部控制者的类化预期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主要取决于自己的努力。高外部控制者的类化预期认为,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事主要依赖命运、机会、运气或其他外部力量。罗特把这个发现称为控制点,即内-外控制的类化预期。

第六节   班杜拉的社会认知理论  班杜拉的理论原来称为社会学习理论,后来因逐渐注重认知过程而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一、观察学习

(一)观察学习的概念  观察学习是班杜拉社会认知理论的核心。观察学习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1)班杜拉认为,观察学习就是个人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习到复杂行为的过程。这种学习可以不依赖强化,是一种新的学习理论。

(2)观察学习是一种认知活动,研究表明,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

与条件反射和基于强化的学习方式相比,观察学习有以下两个优点:(1)观察学习效率高,错误率低。例如,看过母亲化妆的小女孩能很快学会给自己的玩具娃娃化妆。(2)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替代学习。

(二)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

班杜拉认为强化有三种形式:(1)外在直接强化:通过外界因素对学习者本身的行为进行直接强化。如教室对三好学生进行表扬。(2)替代强化:学习者看到他人行为受赞扬或惩罚时,就会增强或削弱发生同样行为的倾向。例如,看到同桌擦黑板得到老师的表扬,自己下次也擦。杀一儆百、杀鸡儆猴就是这种强化描述。(3)自我强化:经过社会化以后,人就能根据自己的内部标准,评价自己的行为,并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奖赏或惩罚。

(三)替代强化

替代强化观察学习的重要成分。班杜拉指出,替代强化影响观察者行为有六种调节机制:(1)信息性;(2)动机性;(3)情感性学习;(4)影响力;(5)榜样地位的改变;(6)价值性。

(四)榜样的作用

(1)班杜拉指出,通过给予一定的范例引导,能使人们作出范例中的行为。树立榜样行为有多种方式,主要有身教和言教两种。

(2)体罚打架的儿童,不仅不会使打架减少,还可能会使打架变得变本加厉。

(3)电视榜样对儿童行为的影响很大。

(4)生活中的榜样,可以学会的要比攻击行为多得多。

(5)许多行为是我们观察了很多榜样之后,将它们的各种不同特点结合起来的产物。

(6)儿童可以通过观察学习习得情绪反应。

(7)榜样也可以作为行为治疗的一种手段。

(五)四阶段模型 观察学习不是简单的过程,并不是每个人在观察后都能学到榜样的行为模式。观察学习由四个系统控制。

(1)注意过程 个体要模仿一个榜样,首先要注意这个榜样。班杜拉认为,凡是具有一定特色的行为榜样,都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2)保持过程 在保持阶段,模仿者会主动提取脑海中的动作表象和言语描述,再生动作表象,在头脑中进行操练。比如,我们在体育课上自由练习时间里,会一遍一遍地回想体育老师做的示范动作,自己按照老师教给的动作要领把示范动作的每个细节回想起来,以指导自己做出合格的动作。

(3)为了准确再现示范动作和产生最佳的行为模式,人们必须具有必要的运动技能。

(4)强化和动机过程 个人通过观察榜样的行为学习新东西,可以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来(即进行操作),也可以不在自己的行为中表现出来。

二、自我调节 自我调节就是个人使用认知过程来调节自己的行为,包括三种不同的成分:(一)是自我观察;(二)是判断过程或个人标准;(三)是自我反应过程。

三、自我效能感

(一)自我效能的概念

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班杜拉多次指出,个体行为差异取决于自我效能感的不同水平。自我效能并非是对行为结果的预期,而是对自己有能力做出某种行为的信任程度。

班杜拉认为,决定自我效能信念有如下因素:(1)实际工作成就 一般地说,过去的成功会导致个体比较高的自我效能感,过去的失败会导致个体比较低的自我效能感。(2)替代性经验 观察他人的成功与失败,可以影响自我效能感。(3)言语劝说 如果受到自己尊敬和彼此友好的人的鼓励,我们就会提高自我效能感;相反,会降低自我效能感。(4)情绪唤起 高水平的情绪唤起可以导致焦虑,从而降低个体的自我效能感。适度的情绪唤起可以提高我们的自我效能感。自我效能感还与情境、任务有关。人格特点也是影响自我效能感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自我效能的功能

班杜拉等人的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有四项功能。(1)决定对活动的选择和对活动选择的坚持性。(2)影响活动情绪(3)影响对困难的态度(4)影响对新行为的习得

(三)自我效能与健康

四、目标和行动 目标是有机体追求的终点的心理表征。班杜拉认为,明确、现实、具有挑战性的目标对自我激励特别有用。

(一)目标概述

目标划分为以下五种类型:①放松/娱乐、②攻击/权力、③自尊、④情感/支持、⑤焦虑/降低威胁。

近期的研究表明了如下几点:(1)人们更愿为实现价值高、实现可能性大、与积极情感相联系的目标而努力工作。(2)目标系统的功能与主观幸福感和健康有关,即具有整合在一起,具体可实现目标的个体有更好的健康水平和较高的主观幸福感。(3)目标系统的功能具有区分性和灵活性。

五、班杜拉三元交互作用理论

班杜拉提出了交互决定论,认为行为由内部力量和外部力量共同决定,系统中的人(P )、行为(B)和环境(E)是彼此互相影响的,模型中的任何一个变量,都可以影响其他变量。这些相互联系的因素产生的相对影响,在不同场合,对不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有时,环境对行为产生强大的强制作用;有时,人的因素成为事件发展的重要调节者,这取决于每一个变量的强度。班杜拉还把环境划分为潜在的和实际的。潜在环境对情境中的每一个人都一样,实际环境则是我们创造出来的。

第七节   米歇尔的社会认知理论

一、人格结构 1973年米歇尔发表了人格的社会认知理论。米歇尔的人格结构主要由下列单元组成:①编码,②预期和信念③情感④目标和价值观⑤能力和自我调节计划

二、原型  原型就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三、图式  图式就是用来帮助我们知觉、组织和储存信息的认知结构。

一个图式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认知结构。它会影响对新信息的知觉、组织和记忆,影响信息的编码、贮存和提取。

图式的功能:①帮助我们感知周围环境的特征。②提供一种用于加工和组织信息的结构。③图式比较稳定,我们加工信息的方式也比较稳定。

四、自我图式  自我图式是一种包含了一个人生活中非常重要部分的认知结构。

五、可能自我  可能自我是对自己将来会成为什么样的人的认知结构。

可能自我有两种重要功能:(1)激励未来的行为。(2)帮助我们解释自己的行为和周围事件的意义。

第八节认知论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及对行为学习论和认知论理论的评价

一、高自我监控――低自我监控研究的进展

高自我监控者:指对情境中适当线索高度敏感并能及时调整自己行为的人;

低自我监控者:指不大注意社会信息,多根据认知和感受来调整自己行为的人。

高自我监控者有下列特点:(1)能很好地交流感情,表达自己的行为意向;(2)讲话有时会与事实有出入;(3)能正确推测他人的情绪;(4)能识别情境,在不同情境中行为变化较多;(5)对他人友好,外向、开朗、较少担忧、焦虑或紧张不安;(6)在自我表征方面较少受心理状态改变的影响;(7)能记住较多的他人信息,推测他人的特质。

二、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研究的进展

(一)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与内向、外向的关系:存在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相关,代表埃文斯和托尔斯塔德,另一种认为没有相关,代表塞加里斯和费恩。

(二)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年龄和性别差异:张厚粲和郑日昌教授的研究结果(1)场独立性的程度有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趋势。(2)初中男生的场独立性显著高于女生。

(三)场独立性-场依存性与教学工作的关系:我国取得的研究成果有以下几项

(1)场独立性学生和场依存性学生对学科的倾向性,大致与国外的研究相似,即场独立性学生偏爱自然科学,场依存性学生相对偏爱人文和社会科学。

(2)场独立性学生和场依存性学生对教材和老师的教学方式有不同的偏爱。

(3)场独立性学生和场依存性学生更需要对自己作业的反馈信息。

(4)在表扬条件下,场独立性学生和场依存性学生在学习效率上没有明显差别,而在批评条件下,则有区别。

(5)场依存性教师倾向于建立一个和蔼、富有人情味的教学环境,偏好课堂讨论的教学方式;场独立性教师则偏好课堂讲授的教学方式,并善于当学习的定向指导。

(6)研究了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对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效果的影响。

三、对行为学习论和认知论人格理论的评价

1、从20世纪20年代以来,行为主义理论经历了无数挑战,经历了时间的考验,至今仍是一种独具一格的人格理论,是当代心理学中的一个大学派。

2、多拉德和米勒试图把赫尔的学习论和弗洛伊德的理论综合起来。

3、威特金在20世纪50年代对认知方式上的个体差异进行了系统研究,在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方面获得了大量成果。

4、凯利被认为是认知革命前的理论家。罗特也是认知革命前的理论家,是第一个提出社会学习论的心理学家。

5、班杜拉重视认知变量在行为中的作用,不仅强调外部条件,也强调内部事件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克服了行为主义在意识问题上的局限性。

6、米歇尔与班杜拉一样,被认为是认知革命后的理论家,他用认知变量解释人格,用认知心理学和社会学习论借鉴来的模型取代特质论。

第五章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

1、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60年代在美国兴起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因强调人的本性及其主观经验的重要性而得名,它反对两种贬低人格的还原论倾向,即行为主义的机械还原论和弗洛伊德的生物还原论。代表人物有美国的马斯洛、罗杰斯等人。

2、沙弗概括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论点:(1)具有强烈的现象学倾向,强调人的主观经验。(2)坚持人性的统一与完善。(3)在承认人的发展的同时,认为人类有一种不可缺少的自由和自主倾向。(4)主张按意识的本来面目来看待意识经验,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的还原论。(5)相信不可能对人性进行穷尽的解释,因为人有实现自己的潜能。

第一节 马斯洛的自我实现理论

一、需要和动机

需要和动机是马斯洛自我实现理论的重心和精髓。(1)人的需要应该得到满足,潜能要求实现,是其理论的基本点。(2)需要有一种渐进的层次,必须先满足某些需要,才能满足另一些需要。只有低级需要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高一级需要。(3)只有在所有需要相继满足后,才会出现自我实现的需要。

(一)基本需要

(1)生理需要 是人和动物共有的,直接与生存有关,具有自我保存和种族生存的意义,它是人的需要中最基本、最强烈、最具有优势的需要。包括食物、水、性及睡眠等需要,其中以食物和水的需要为最重要。

(2)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安全需要作为支配动机出现。安全需要表现在人们对秩序、稳定、工作与生活保障的需要,例如进行贮蓄、医疗保险、事业保险等。

(3)归属和爱的需要 归属需要就是参加一定的组织或依附于某个团体等的需要。

(4)尊重需要 自尊的需要和受他人尊重的需要,自尊包括对获得信心、能力、成就和自由等的愿望;来自他人的尊重需要包括威信、承认、地位、名誉和赏识。

(5)认知需要 人有求知和理解的欲望,具有解决疑难和理解问题的欲望,探索各种事物的需求,并把它看作克服障碍和解决问题,从而满足基本需要的工具。如求知欲、好奇心等。

(6)审美需要 包括对对称、秩序、完整结构及存在于大多数儿童和某些成年人身上的对行为完满的需要。这种需要在自我实现者的身上有最充分的表现。

(7)自我实现需要 上述六种需要满足后,并不一定就会有自我实现的需要。

上述需要又可以分为匮乏需要和成长需要。匮乏需要为了减少有机体的缺失,指向需要层次的底层;成长需要是为了促进个人成长,指向需要层次的顶层。

马斯洛以把人类的需要概括为基本需要心理需要自我实现需要三个大层次。

(二)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

马斯洛认为,人类价值体系中共有两类需要:(一)是沿生物进化过程逐渐变弱的本能需要,称低级需要;(二)是随生物进化过程逐渐显示出来的潜能,称高级需要。低级需要比高级需要更为强烈,与动物的需要相类似。高级需要强度较弱,但是越是高级的需要,越能体现人类的特征。

低级需要和高级需要两者的区别在于:(1)在种族发展过程中,高级需要出现较迟。越是高级的需要,就越为人类所特有。(2)高级需要较少直接同生命有关。(3)高级需要不像低级需要那么强烈,但往往高级需要的满足具有更大的价值,其才能令人产生更深刻的幸福感和精神生活的充实感。(4)高级需要的出现和满足比低级需要有更多的先决条件,高级需要作用的发挥也要求有更完美的环境条件。

(三)似本能需要

马斯洛指出,基本需要是一种似本能需要。人的基本需要从低级高级都具有似本能性质。他用似本能来代替本能来表达人类需要的本性,似本能需要是天生的,但是微弱的,极易被环境条件所改造。

二、自我实现者  自我实现有两种类型:(1)健康型自我实现,这种人更务实、更能干;(2)超越型自我实现,这种人更经常意识到内在价值,具有丰富的超越体验。

(一)、自我实现者的积极特征:(1)现实知觉良好。(2)对人、对己、对大自然表现出较大的认可。(3)具有自发性、单纯性和自然性。(4)以问题为中心,不是以自我为中心。(5)有独处和自立的需要。(6)有较强的自主性和独立于环境和文化的倾向。(7)对生活经验具有永不衰退的欣赏力。(8)有周期性的神秘和高峰体验。(9)关心社会。(10)喜欢与所有人打成一片,但仅对少数人产生深厚的个人友谊。(11)具有深厚的民主性格。(12)有明确的伦理道德标准。(13)具有富有哲理的幽默感。(14)富有创造性。(15)受自己做人原则的支配(受内心世界指导),而不受制于社会规则,更少受文化规范和习俗的约束。

(二)、自我实现者的消极特征

马斯洛认为,自我实现者是健康的,具有创造性,但不十全十美,身上有一些次要的缺点。他们①可能挥霍、轻率;②可能刚愎自用、易烦恼和令人讨厌;③可能还存在一点虚荣、自夸;④有时会发怒;⑤有时会表现出冷酷无情和铁石心肠。

三、高峰体验 高峰体验是一种超越一切的体验。其中没有焦虑,人感到自我与世界和谐统一,感受到暂时的力量和惊奇。例如,爱的体验、神秘的体验、创造的体验等。这是自我实现或创造性潜能带来的最高喜悦。马斯洛把高峰体验比喻为到自己心目中的天堂去旅游

马斯洛认为,高峰体验有这样一些后效:①可以而且的确具有一些严格意义上的疗效,能消除病状;②可以朝着一个健康的方向改变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③可以多种方式改变一个人对他人的看法以及与他们的关系;④可以或多或少改变一个人对世界的看法;⑤能把一个人解放出来,使之具有更大的创造性、自发性和独立性。

奇克森特米哈伊归纳出了乐观体验的八个特征:①个体有一定的技能,任务具有高度的挑战性,需要个体全身心投入,但是个体能完成的。②个体的注意完全被活动吸引,很难把自已和工作分开,具有自发性。③任务目的明确,工作方向明确合理。④反馈清晰,个体知道自己是否已完成任务和达到目的。这是一种自我认定。⑤个体集中注意于工作,会忘记生活中的不愉悦。⑥个体会获得一种控制感,体验到控制环境的愉悦。⑦个体失去自我意识,注意完全集中在活动和目标上。⑧个体失去时间感,几个小时像几分钟一样过去,相反的情况也有。

第二节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一、自我概念、理想自我及其测量

(一)自我概念 自我概念即我们感知和体验我们自己、

罗杰斯自我概念具有下列四个特征。(1)自我概念是对自己的知觉,遵循知觉的一般原理,可以纳入传统的心理学基本理论体系内容中。(2)是有组织的、连贯的、有联系的知觉模型,虽然有变动,但具有相对的稳定性。(3)不是指存在于我们头脑中的另一个人,也不是指我们内部的一个小人,是指能表征那些关于自己的经验。(4)虽然也包括潜意识的东西,但主要是指有意识的或可以进入意识的东西,通常可以为人所觉察。自我概念是人格形成、发展和改变打基础,是人格能否正常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

理想自我是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即个人向往的自我,包括与自我有潜在关联、个体赋予高度价值的感知和意义

现实自我是个体对自己在与环境相互作用中表现出的综合现实状况和实际行为的意识。

(三)Q 分类技术

运用Q分类技术分以下步骤:(1)给被试一定数量的卡片,卡片上的句子写着个人各种可能的自我概念。如,我是精明的人、我常常感到焦虑。(2)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情况,从最适合的特质到最不适合的特质,将卡片分成几堆,排放在中间的一堆是被试不能决定上面所写的句子是否像自己,即中性卡片。(3)要求被试根据理想自我对这些卡片再分类,描述出他最希望成为的人,即理想自我。通过Q分类技术,可以对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进行比较,可清楚地看到患者自我概念和理想概念的轮廓,并且计算出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的相关系数,为治疗提供依据。

二、自我实现倾向

自我实现倾向是生命之驱动力量,使人更加成熟,更加独立,成为机能健全的人,而机能健全的人依照机体内部评价过程而不是外在价值条件生活的人。自我实现倾向使人更成熟、更独立、机能更健全。

罗杰斯的自我实现论述可以概括为三个要求:(1)自我实现是人类的一种自我趋向动机。(2)个人可以作适当的自由选择。(3)人类除了天生的自我实现动机外,还有关怀的需要和自尊的需要两种习得的需要。

三、机能健全者  罗杰斯认为,机能健全者具有下列特征:(1)经验开放。(2)自我与经验和谐。(3)人格因素发挥作用 (4)有自由感 (5)创造性高 (6)与人和睦相处。

四、心理治疗与人格改变

(一)心理治疗的发展

罗杰斯的心理治疗称为罗杰斯治疗,包括非指导性疗法交朋友小组两种形式。

(1)非指导性疗法 罗杰斯将其治疗方法称为非指导性疗法,认为如果患者提供适当的条件,他们就会自己叙述和解决问题,治疗者只要帮助患者澄清思路,使患者更好地认识自我,逐步克服自我概念与理想概念的不协调,达到自我治疗的目的。

(2)患者中心疗法 是人格改变的新方法。罗杰斯从现象学角度出发,认为心理治疗的中心是患者,治疗的基本前提是每个人都有自主权和发展自身人格的能力。在非指导性疗法中,罗杰斯特别强调治疗者应尽量减少对患者报告的指导、分析和解释。他把治疗看成一种医患双方的共同活动。并认为,治疗者不应把对方看作病人,双方应享有同等权利,共同参与治疗过程。

(3)个人中心 罗杰斯强调完整的个人,认为人是一种完整的实体,是一个统一体,而不仅仅是某种角色身份的人。

(二)交朋友小组

参加交朋友小组的不完全是患者,也有一般人。建立这样的小组是想通过小组活动,使患者生活更快活、更自然,利用群体的力量来提高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每个交朋友小组由10余人组成,可以定期聚会,也可以临时聚会。开始时,成员之间可能出现攻击或敌意等现象,后来通过促进者的工作,成员会逐渐感到温暖、友好,进而毫无防御地揭示自己的真实自我,逐步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组内会形成一种真诚和良好的气氛。

(三)治疗气氛

罗杰斯认为,治疗师的工作不是要改变患者,而是提供一种气氛,使患者能够自己帮助自己。治疗师的工作就是要制造良好的气氛,让患者回到他们积极成长的轨道上去,继续前进,成为完善和幸福的人。

治疗工作如果符合以下三个条件,就会收到效果。(1)协调与真诚。(2)无条件的关怀。(3)设身处地。

(四)人格改变过程

人格改变表现在七个方面,每个方面又分为两个阶段,由低到高,成为一个连续尺度。低的一端表现为固定和僵化,高的一端表现为改变和运动。(1)情绪流露情况:没有流露――及时和自然流露。(2)经验方式:远避经验接受经验为内在参照。(3)不协调程度:未曾意识到自我矛盾的叙述能够认出不协调。(4)自我交流:回避表达自我――经验到自我,并能表达自我。(5)解释经验方式:固执经验――认为经验是可以改变的。(6)对问题的态度:避开问题或认为秘自己没有关系――接受并积极解决问题。(7)与他人的关系:逃避亲近的人――在与他人交往中发展自已。

(五)运用患者中心疗法的结果

接受患者中心疗法的治疗,患者会发生下列几方面的改变。(1)评价改变。(2)防御和经验方式改变。(3)自我概念改变。(4)对他人的看法和方式改变。(5)人格变得成熟和健全。

五、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

罗杰斯把自己的理论扩大到教育方面,出版了一本系统阐述人本主义教育观点的书,即《学习的自由》。

(一)教育目的 罗杰斯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在这种教育目的下培养出来的人,其人格应该是充分发展的,具有下列特征:(1)创造性 (2)建设性 (3)行为独立自主并且合乎规律 (4)自由选择行为

(二)学习过程:(1)人类有一种学习的天然倾向。(2)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的用处时,学习效果最好。(3)学习效果与自我有关。(4)大量的学习是通过做进行的。(5)学习者全身心投入其中的自发学习,效果最好。(6)对学习的学习是最有用的学习。

第三节  动机研究的进展及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理论的评价

一、动机研究的进展

(一)内在动机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学派的两位领袖马斯洛罗杰斯强调自我实现的动机。内在动机:是指人类有着发展兴趣、施展才能、战胜挑战的天生自然倾向。

(二)需要的层次性研究(三)需要的个体发展研究

(四)交往需要(1)交往需要概述  交往需要是指个人为什么发送信息和向谁发送信息的需要。希尔认为交往需要有四个原因:①通过将自己与他人比较,以减少不确定性;②从他人那里获得情感支持;③从他人那里获得注意或表扬;④从社会获得互动刺激。(2)交往需要与恐惧、忧虑:研究表明,恐惧促使人们的合群倾向增长,忧虑促使人们的合群倾向减少。(3.)交往需要与出生次序 出生次序是影响一个人合群需要的重要因素。(4)交往与身心健康 社会支持能起缓解压力的作用。

(五)亲密需要(1)亲密需要概述  亲密需要是寻求与他人建立非常亲密的个人关系的需要。亲密需要交往需要是两种重要和关键的社会需要。

交往需要和亲密需要的区别:交往需要高的人渴望拥有大量的社会联系,亲密需要高的人则寻求与他人建立非常亲密的个人关系。成就需要是把事情做得更好或超过优秀标准的一种需要。

(2)亲密感流动模型

建立亲密关系的五个互动阶段:萌芽阶段――尝试阶段――加强阶段――承诺阶段。

亲密关系恶化的五个互动阶段:分化阶段――划界阶段停滞阶段躲避阶段结束阶段。

(六)成就需要

1. 成就需要概述  成就需要是把事情做得更好或超过优秀标准的一种需要。

卡西迪和林恩认为,成就需要由六个成分组成:工作本身优秀;追求卓越;渴望地位;竞争性强;渴望金钱;与已定标准竞争。

2.麦克里兰的成就需要理论被称为情绪激发理论,带有享乐主义色彩。

3.阿特金森的成就需要理论 阿特金森的成就需要理论被认为是一种期望价值理论。因为这一理论认为动机水平依赖一个人对目的的评价以及达到目的可能性的估计。

阿特金森认为个人追求成功的倾向是一个多重变量的函数,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表示:Ts=Ms×Ps×Is 公式中的Ms代表追求成功的需要,Ps代表对成功可能性的估计,Is代表成功的激励值。

阿特金森认为,人在竞争时会产生两种心理倾向:追求成功的动机回避失败的动机

4.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动机的归因理论是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首创的。

归因可以是内源的或外源的,可以分为稳定的和不稳定的。美国心理学家维纳等人对成就动机进行了归因分析,提出了成就动机的归因模式。

维纳把成败的原因分为三个维度:(1)内归因和外归因 努力、能力、人格等是内源的;而任务的难度、运气、家庭条件等是外源的。(2)稳定归因和非稳定归因 任务的难度、能力、家庭条件等是稳定的;努力、运气、心境等是不稳定的。(3)可控制归因和不可控制归因 努力等因素受个人意志的控制;运气等因素不受个人意志的控制。维纳又把活动及其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四个因素:努力、能力、运气和任务难度。将三个维度与四个因素结合起来,可以组成三维度模式。

5.影响成就动机的因素(1)儿童期接受的家庭教育。(2)教师的言行。(3)成败经验。(4)经常参加竞争和竞赛活动的人的成就动机比一般人强。(5)学习成绩与成就动机呈正相关。(6)个人对工作难度的看法。(7)人格因素。(8)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条件。

二、对人本主义心理学人格理论的评价

1.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人格理论,反对弗洛伊德和行为主义贬低人格的还原论。

2.马斯洛将人类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纳入到一个连续的统一体之中,他的动机理论关注基本的生活需要,忽视了高级需要。

3.罗杰斯创建的治疗方法对焦虑症、适应性障碍的疗效较好,但要依赖患者的报告评价治疗是否恰当。

4.人本主义心理学依赖现象学,轻视实验研究的方法,这就限制了它的研究范围和科学价值。

5.人本主义心理学忽视了一些决定人格的主要因素,如童年时的早期经验、遗传作用等,他们没有对此作进一步研究。

第六章 智力

智力与能力的关系,大体上有以下三种不同的看法:(1)智力就是能力。(2)能力包括智力。(3)智力包括能力。

第一节  我国学者的智力理论

一、刘劭的智力理论  刘劭提出了4种智力、10种能力和14种智能。

二、朱智贤的智力理论  智力包括:(1)感知记忆能力,特别是观察力;(2)抽象概括能力,抽象概括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成分;(3)创造力,是智力的高级表现。

三、林传鼎的智力理论  林传鼎教授认为,智力 即人们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所必须具备的心理条件或特征。林传鼎认为,智力活动包括思维创造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元认知能力几个侧面。

元认知指对个人认知活动的认知。元认知的作用大体包括元认知知识元认知体验元认知技能三个方面。

四、公众的智力观

北京师范大学张厚粲教授等人以现高智力成人和高智力儿童都具有思维能力好奇心想象力创造力记忆力这五项特征。

第二节  国外学者的智力理论

国外学者的智力理论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种:(1)智力的因素理论、(2)智力的结构理论(3)智力的信力加工理论。

一、智力的因素理论

(一)单因素论:人的智力有高低,但只有一种,智力指一种总的能力。高尔顿、比纳和推孟等人都认为智力是单因素的。

(二)斯皮尔曼的二因素论:英国斯皮尔曼认为智力可以分析为G因素(一般因素)和S因素(特殊因素)。智力是由一种单一的一般因素和系列的特殊因素构成的。

(三)瑟斯顿的群因素论:美国瑟斯顿是创造者,他认为因素分析应该用简单结构原则提取因素。某些测验只与某个因素高相关,而与其他测验之间只有低相关,这样就可以得到简单结构。据此他得出七种因素,称为基本心理能力,即计算、语词流畅、语词理解、记忆、推理、空间知觉和知觉速度。

二、智力的信息加工理论

(一)斯腾伯格的智力理论

1、智力的三元理论:美国斯腾伯格提出,智力理论应该考虑智力与外在世界、内在世界和人的经验的关系。智力的三元理论包括智力的三个亚理论,即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智力的情境亚理论和智力的经验亚理论。

(1)智力的成分亚理论:是智力三元理论研究最多部分,是其核心。主要阐述解决问题时的各种心理过程,包括三个层次成分①元成分②操作成分③知识获得成分

(2)智力经验亚理论在经验水平上考察智力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具体分为①应对新异性的能力②自动化加工的能力。

(3) 智力的经验亚理论说明智力在日常环境中具有①适应环境②选择环境③改造环境能力。

2、成功智力

(1)所谓成功智力,就是用以达到人生主要目标的智力,它使个体以目标为导向并采取相应的行动,它是对现实生活起重大作用的智力。

(2)成功智力包括:①分析性智力②创造性智力③实践性智力

(3)成功智力是一个整体,只有三方面协调平衡时,才最为有效。具有成功智力的人不仅具有这些能力,而且还会思考在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来有效使用这些能力更为重要。

3、智力投资理论:①斯腾伯格和卢巴特提出的,是一种创造性理论,能够预测个人的创造性。②创造性有六种资源:智力过程、知识、思维风格、人格、动机、环境。

(二)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1983年美国加德纳在《智能结构》中提出多元智力的理论。他提出的七种智力是空间智力、音乐智力、言语智力、逻辑数学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身体运动智力、后又加了第八种:认识自然的智力。

(三)智力的PASS模型:(1)达斯和纳格利里在20世纪90年代提出了智力的PASS模型(即计划-注意-同时性加工-继时性加工模型),并提出了个体智力活动的三个认知功能系统注意-唤醒系统、编码-加工系统、计划系统。(2)达斯根据PASS模型编制了智力测验,称为DN认知评价系统

第七章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一)

第一节 遗传与环境概述

一、遗传与环境的关系:关于遗传和环境问题的争论大体经历三个时期。(1)20世纪初叶用的是非此即彼的绝对二分法,即谁起决定作用,遗传决定论和环境决定论。(2)20世纪中叶认识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都是必不可少的条件,分析它们各起多少作用。(3)当代,对遗传与环境在人格形成和发展中复杂关系的研究越来越深入,正探讨二者如何起作用,分析其相互关系。

二、遗传机理:1、遗传机理(1)遗传是指亲代的某种特性通过基因在子代表现的现象。(2)基因是DNA的一个节段,是遗传的基本单元。(3)基因不能支配行为,没有内向、利他和攻击性之分,(4)它对人格发展的影响是通过个体身体的生理机能起作用的,即遗传因素决定大脑的结构形态、大脑皮层细胞群内配置、生物化学变化特点以及大脑皮层神经过程的特性。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大脑的结构和先天的机能特性由遗传因素决定。

2、双生子研究法:是常用于研究人格形成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的方法。这种方法由高尔顿首创。比较同卵双生子和异卵双生子的人格特质,就能大致看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作用。

3、领养研究是研究人格形成中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作用的另一种方法。领养的孩子与其亲生父母的相似性大体上表明遗传因素的作用;领养的孩子与其养父母的相似性大体上表明环境因素的作用。遗传率并不表示一种特征受遗传决定的程度,而是某个群体中遗传引起的变异在所有变异中所占的比率。它反映了亲代性状值传递给后代的能力大小。

第二节 人格与遗传

一、智力与遗传

(一)埃伦迈尔-希姆林和亚尔维克等人的研究成果:(1)同卵双生子之间的智商相关最高,无血缘关系者之间的智商相关最低,生父母与生子女之间的智商相关必养父母与养子女之间的智商相关高。(2)环境因素的作用是存在的,无血缘关系而生活在同一环境者,其智商有中度相关。(3)同性别的异卵双生子的智商相关高于不同性别者,因为同性别双生子接受的教育方式大体是相同的。(4)还研究了遗传因素对气质 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气质类型上,双方一致性的大小与他们在遗传因素上的接近程度是一致的。相关系数的大小次序为:同卵双生子大于异卵同性双生子大于异卵异性双生子,但个体的气质也不完全是遗传的。

(二)双生子研究和领养研究:1987年罗把二者结合起来研究,结果是,分开抚养的同卵双生子与一起抚养的同卵双生子,在人格特质上都很接近。

(三)布沙尔和麦克的研究:1981年,研究了同卵、异卵、兄弟姐妹和养父母与子女的智力,结果表明:随着遗传一致性的增加,相关系数也增大,遗传对智力有着较大的作用。

第八章 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遗传与环境(二)

第一节 自然环境 包括两方面:一、胎内环境:孕妇的营养、情绪和健康状况都会影响胎儿的发育,不仅影响胎儿的健康,而且影响胎儿今后的人格发展。二、地理环境:生态环境、气候、地理、拥挤程度等自然条件对人的人格形成有一定影响,特别是对同一地区、同一民族人们共同性格的形成影响较大。

第二节 社会环境

二、社会环境对人格发展的研究(四)丹尼斯等人的研究:他们曾对条件较差的孤儿院的儿童的智商进行追踪研究。发现,留在条件较差孤儿院的儿童智力发展缓慢,而被领养的儿童智商发展快。(五)寄养研究充分说明,环境在人格发展中的作用,寄养时间与儿童智力发展有一定联系,孩子只要转移到良好环境,智商可以超过母亲,转移到良好环境的时间越早,儿童智商越高。

三、教育 教育在人格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一)家庭

1、儿童接受的首先是家庭教育,然后才是学校教育,当代研究表明,为什么来自同一家庭的孩子人格有所不同,并区分了共享环境和非共享环境。

2、家庭对儿童人格发展的影响(1)亲子关系。即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是儿童最早的人际关系,这种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也影响儿童以后各层次的人际关系。根据关心和约束两个维度把亲子关系划分为四种类型,关心少和约束过严的亲子关系影响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母爱在儿童的人格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缺乏母爱的儿童,往往会形成不合群、孤僻、任性和情绪反应冷漠等不良的人格特征。一般研究者把家庭教养方式分成三类,第一类是权威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在对子女的教育中表现为过分支配,孩子的一切均由父母来控制。成长在这种教育环境下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特征。第二类是放纵型教养方式,这类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甚至达到失控状态。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独尊、蛮横胡闹等。第三类是民主型教养方式,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个平等和谐的氛围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并给孩子以积极正确的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使孩子形成了一些积极的人格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容易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特征。(2)家庭结构。家庭结构主要分为大家庭、核心家庭和破裂家庭三大类。大家庭指几代同堂,孩子易受家风、家规等影响,容易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但可能有隔代溺爱和长辈在教育孩子问题上看法不一致的情况,致使孩子无所适从、形成恐惧、焦虑等不良人格特征。核心家庭由一对夫妇和一个孩子组成。虽没有传统的隔代溺爱,但年轻父母由于缺乏教育孩子的经验和方法,对孩子可能有时放纵,有时管教过严。另缺少教养和爱抚孩子的时间。破裂家庭指父母离婚,其中一人被判刑、监禁或死亡的家庭。许多研究表明,破裂家庭会给孩子的人格特征带来不良影响,有人认为,父母离婚对孩子性格的影响比父母死亡更大,但如果有良好的教育,破裂家庭的孩子也会形成良好的人格特征。(3)家庭气氛与父母榜样。家庭气氛由家庭全体成员造成,主要由夫妻关系造成,分为融洽与对抗两种类型。在气氛宁静、愉快的家庭中,孩子有安全感、愉快、生活乐观、信心十足、待人和善;在气氛紧张及冲突的家庭中,孩子缺乏安全感、情绪不稳定、容易紧张和焦虑、长期忧心忡忡,担心家庭悲剧将要发生,容易产生行为问题。(4)出生顺序。出生顺序影响孩子人格的发展,不是因为孩子出生有先后,而是因为父母对出生顺序不同的孩子的态度不同,孩子在家庭中的地位不同。(5)独生子女。 霍尔说:独生子女本身就是一种疾病。独生子女在特殊儿童中占的比例大,而且社交性差。后来学者否定了博汉农等人提出的独生子女性格的特异性问题。美国心理学家福尔博等对115篇相关文章进行元分析发现,独生子女在成就、智力、性格、适应、社会性等几个方面,或优于非独生子女,或与他们没有显著的差别。总之,近年来的许多研究否定了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的观点,也否定了忽视家庭和社会条件对独生子女成长的影响,认为独生子女自然优越的观点。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独生子女的优势,采取适当的教育措施,培养独生子女具有优秀的人格。(6)儿童超常(140以上)或低常(70以下),不仅与智力有关,也与非智力因素有关。因为智力的发展与非智力因素有密切联系。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加认识过程,但对认识过程起制约作用。人的智力因素要发挥最大效能,必须有优良的非智力因素积极参与,缺乏优良的非智力因素,人的智力潜能不能充分开发出来,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智力行为。超常儿童的心理结构不仅包括优异的智力和创造力,还包括优良的非智力因素。即超常儿童具有不同于常态儿童的人格特点,他们在主动性、坚持性、自制性、自尊心、自信心、人格等方面的发展水平高于常态儿童。低常儿童不是某一种心理活动水平低下,而是心理活动各个方面的水平都很低下。低常儿童社会适应不良,并且问题发生在早年,即发生在1岁至16或18岁以前。

 我国特殊教育专家银春铭提出,智力落后儿童的人格具有下列特点。(1)需要系统失调。(2)人格倾向性发展薄弱(3)行动缺乏主动性(4)行为易受暗示并固执(5)情感不稳定(6)控制情感的能力差。

(二)学校 学校教育在学龄儿童的人格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1、课堂教学 通过课堂教学接受系统的科学知识并发展智力,同时可以民展坚持性、自制力、主动性、独立性等良好的人格特征。

2、班级体和教师榜样 学校的基本组织形式是班级。班集体使学生习惯于系统有目的的学习,得到克服困难的锻炼,并品尝到集体生活的乐趣。马卡连柯关于集体教育的观点(1)在集体中,良好的风气和舆论是一种无形、强大的教育力量。(2)学生集体中的个体都处于一定的地们,担任一定的角色,完成一定的任务,克服困难,所以锻炼了人格。(3)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其广告对学生起潜移默化的作用。(4)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也影响学生的人格发展。

六、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

遗传与环境是交互作用的,没有环境遗传便不起作用,没有遗传,环境也不起作用;没有遗传,环境也不起作用。普洛明区分出了三种特殊的遗传与环境交互作用形式:(1)同样的环境对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有不同的影响。(2)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会唤起不同的环境反应。(3)具有不同遗传结构的个体会寻求、改变和创造不同的环境。

第九章  人格评估(一)

第一节 人格评估概述

人格测验和人格评估就是通过一定的方法,对人的行为中起稳定调节作用的心理特质与行为倾向进行定量分析,以便进一步预测个人未来的行为。人格评估和人格测验一般可以通用,但其含义不完全相同。人格评估的含义比人格测验更广,除测验和量表之外,还要利用通过观察、访谈、个案法等获得的有关信息来评估对象作全面和系统的描述,但现在也将人格评估和人格测验互用。

一、心理测验概述:(1)《大载礼记 文王官人》篇,是我国古代近体诗心理测验问题的一篇专门文献。(2)第一个智力测验量表即比纳-西蒙量表。(3)最早用科学方法来测量人格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4)一般认为,比较正式的人格测验始于美国心理学家武德沃斯1919年发表的个人资料调查表(第一个自陈人格量表)。

二、人格研究或评估的方法。

(一)奥尔波特的人格研究方法 都是围绕观察与解释这一核心进行的。

(二)诺夫等人的综合法研究模式 他们提出了多重环境、多重来源、多重工具的综合法研究,要求在家庭、学校、实验环境三种环境中进行研究。

(三)珀文提出的人格研究方法 人格心理学研究有三种传统:人格的个案和临床研究取向、人格的相关和问卷调查取向、人格的实验取向。

第二节 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

一、观察法:指自然观察,即不加控制地在自然条件下对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为了便于观察,还提出了观察指标。

二、自然实验法:是实验法在自然条件下的运用,兼有实验室实验法的控制条件和观察法自然真实两方面的优点。运用实验法研究人格,较多的是教育性实验。

第十章 人格评估(二) 常用的人格测量方法主要有人格量表投射测验

第一节 人格量表 可分为检核表评定量表调查调查表问卷

一、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 即MMPI,因可同时测量多种人格特质而得名,它有10个量表,可能以得到10个分数,代表0种人格特质;有4个与效度有关的量表。

二、加利福尼亚心理调查表即CPI,由480个是否型题目组成,分成18个分量表,可以个别施测,适用于13岁以上的正常人。可分为四大量表群:第一量表群测量人际关系适应能力。第二量表群测量社会化、成熟度、责任心和价值观;第三量表群测量动机与智力;第四量表群包括三个量表。

三、16种人格因素问卷:即16PF,是美国卡特尔采用的系统观察法、科学实验法和因素分析法确定了人格的16个根源物质而编制的。

四、大五因素人格量表:1995年是测定包括神经质、外向性、开放性、宜人性和责任感的NEO人格量表。共240题,每一层面均包括8个题目,采用5级记分。五、大五量表 BFI

六、中国少年非智力个性心理特征问卷:该问卷的6个分测验如下:(1)抱负(2)独立性(3)好胜性(4)坚持性(5)求知欲(6)自我意识。

七、斯坦福-比纳智力测验:该量表分三个层次(1)第一层次G因素,即一般智力,它是个人用来解决新问题的能力。(2)第二层次晶体智力、流体分析能力和短时记忆。(3)第三层次已经的有言语推理、数量推理、抽象视觉推理三个因素。

第二节 投射测验:投射测验是向被试提供无确定意义的刺激,让被试在不知不觉中把自己的思想投向出来,以确定其人格特征。

投射技术的特点(1)测验材料无结构。(2)测验目的隐蔽。(3)解释具有整体性。

二、投射测验的种类

林赛根据被试的反应方式,将投射测验分为五种类型。(1)联想测验:要求被试根据主试提供的刺激说出自己联想的内容。(2)构想测验:要求被试根据主试提供的刺激,编出一个包括过去、现在和未来发展的故事,如主题统觉测验、图片故事测验。(3)填补测验:要求被试对一些不完整的句子、故事等进行自由补充,使之完整,从中探测其人格,如语句完成测验。(4)排选测验:要求被试在一些事物中进行选择,或按自己的偏好进行各种排列。如汤姆金斯-霍恩的图片排列测验。(5)表达测验:要求被试用某种方法(绘画、游戏、心理剧等)自由地表露自己的想法,如画人测验、对儿童的游戏分析。

(一)罗夏测验   1、材料与方法:的瑞士版由10张图片构成。10张图片上都是没有意义和内容的墨渍,其中5张为黑白的,3张为彩色的,2张是黑白和鲜红的。测验是个别进行,不能集体施测。测验应在安静、光线重组、温度适宜的房间内由一位经过严格训练的主试对一位被试进行,要求被试充分合作。在施测过程中主试与被试处于平等地位,要尽量鼓励被试大胆回答,并告诉被试没有是非之分。如果施测前主试对被试有初步的了解那么测验容易深入。2、罗夏测验的记分方法和结果解释(1)反应的部位。W(整体反应):分数过高表示被试的思维可能有过分概括的倾向或愿望过高,过低或没有表示被试缺乏综合能力。D(普通大部分反应):被试对被墨渍图的空白、浓淡或色彩隔开来的大部分进行反应。D答案数量较多,可能表示被试有良好的常识Dd(异常部分反应):被试对墨渍的极小部分或以不同一般的方式分割的部分进行反应。Dd分数高,可能提示被试思维刻板或不依不俗。(2)反应的决定因素。F(形状) 被试的知觉与墨渍形状的相似程度可分为F+、F、F-。F+指被试的反应与墨渍形状甚为接近,通常被认为具有现实思维;F-则相反,极差的外形相似性可能意味着被试思维过程混乱。M(运动)被试在墨渍中看到人或动物在运动。M是内向性的符号,M分高,表示情感丰富,M分低可能意味着被试人际关系差。C(色彩反应) 被试的反应由墨渍的色彩决定。C分高表示外向,情绪不稳定。K(阴影反应) 被试的反应决定于墨渍的阴影部分。这被认为是焦虑的指标。(3)反应内容。(4)反应的独创和从众。被试的反应与一般人接近为从众;若不平常为独创。作出特殊反应的被试,其反应可能是出于创造性联想,也可能是病态思维的象征。对此只有经验丰富的主试才能作出正确的区分。

(二)主题统觉测验是另一种著名的投射测验,是美国心理学家默里和摩根等编制的。其理论基础是默里的需要-压力理论,他把需要作为人格的基本成分,最终确定了人的27种心因性需要,并认为需要和压力的相互作用决定个体的行为。

1、主题统觉测验材料与方法:TAT也有一些图片,但与罗夏墨渍测验不同,有一定主题,不是完全无结构的。其第一个版本出现于1935年,现在通用的是1943年版包括31张图片,其中黑白图片30张和空白卡1张。

2、主题统觉测验结果解释:默里提出可以从六个角度对故事进行分析。(1)主人公:主人公形象能反映被试自己的特征,如果是个领袖说明被试可能有管理欲望,如果是犯罪分子说明被试可能有较强的自卑感。(2)主人公的动机倾向和情感:故事中主人公的行为和情绪体验如屈辱、成功、冲突、失意等可能是被试自己的心境。主人公身上表现出来的每一种需要和每一种情绪,均可按其强度、持续程度、重复次数和重要性,列成五级量表。(3)主人公的环境压力:故事中主人公周围人的行为如拒绝、表扬、伤害等给他的压力,可能说明被试自己周围的环境对他有压力。(4)结果:分析主人公的需要和环境压力,看看是需要统治压力,还是压力统治需要。(5)主题:主人公的需要和环境压力的相互作用与故事结局一起,构成故事的主题。这实际上是前面四种因素的组合,主题标明一个事件的抽象动力结构,主试要从中分析出被试最严重、最普遍的难题是来自环境压力,还是来自自身需要。(6)兴趣和情操:被试对图片中各种人物的比喻,有的表现为正面人物,有的表现为反面人物。

其他投射测验 1、词语联想测验。一般是主试读一个词,让被试自由回答,并把被试的反映时间和内容记录下来。许多研究者编制了联想刺激词表作为研究工具。2、完成句子测验。是一种半投射测验,因为句子的语干已经由主试提供,很清楚是有结构的。当被试完成一个句子时,其潜意识就会投射出来可以判断被试的人格特征。该测验有两种:限制选择式和自由完成式。前者是指未完成句子的后面列有几个短句,供被试选择一个能表达其情感的短句作答;后者是要求被试将未完成的句子补充完整,以表达其真实情感。测验所用的句子都是第一人称,可个别施测,也可团体施测。个别施测时,可以同时观察被试的情绪反应及其他。3、绘画测验。绘画测验属于表露型测验,一般认为作品尤其是绘画作品常常表露出创造者的内心世界。包括画人和画树。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热门产品

网络教育高起专建设工程管理复习题:建筑施工技术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网络教育,网络教育高起专,建设工程管理复习题,建筑施工技术答案,建筑施工技术参考答案,高起,建设工程,管理,复习,建筑施工,技术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网络教育高起专建设工程管理复习题:建筑施工技术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2019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范围及样卷|单独招生数学,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卷,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2019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考试,范围,及样卷
2019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范围及样卷
2018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及样大纲卷|单独招生数学,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题,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大纲,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卷,2018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及样,大纲
2018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及样大纲卷
2017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大纲及样卷|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大纲,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卷,2017,单独,招生,数学,普通,考试大纲,及样卷
2017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大纲及样卷
2016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范围及样卷|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卷,2016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考试,范围,及样卷
2016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范围及样卷
2021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及样卷|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大纲,单独招生数学样题,2021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及样卷
2021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及样卷
2023年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评价》考试大纲及样题|单独招生考试大纲,单独招生考试样题,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评价,单招文化素质评价,单招文化素质评价考试大纲,单招文化素质评价考试样题,单招文化素质评价考试,2023年,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评价,考试大纲,及样题
2023年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评价》考试大纲及样题
2022年河南经贸单招考试--《数学》大纲及样题|河南经贸单招考试,河南经贸单招考试大纲,河南经贸单招考试样题,河南经贸单招数学考试大纲,河南经贸单招数学考试样题,2022年,河南,经贸,招考,数学,大纲,及样题
2022年河南经贸单招考试--《数学》大纲及样题

历史上的今天:04月20日

高职单招,这些问题你需要知晓

高职单招,这些问题你需要知晓对于高职单招,这些问题需要弄清楚。首先,什么是高职单招呢,所谓高职单招是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的简称,是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技术技能人才选拔的重要渠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其次是高职单招的对象,

成人高考报考条件及资料

成人高考报考条件及资料报考条件Application conditions01报考各类成人高等学校的考生,必须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拥护四项基本原则,品德良好,遵纪守法,身体健康。02除纳入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计划的普通班外,各类成人高等学校以招收在职,从业人员为主,不得招收应届高中毕业生(医科院校招收从事医务工作的在职人员)。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班(以下简称“高职班”)经教育部批准,可招收成人中专、成人

自学考试备考七句绝言

自学考试备考七句绝言岁月匆匆又一春,金鸡啼落金犬起。自考学习起硝烟,只缘又近国考期。长夜孤灯长夜明,半是微笑半是泪。自考路上多酸苦,万千感慨独自知。前路坎坷也光明,在此闲话与君听。先把心态平衡好,轻松复习轻松考。压力要有莫太重,不良包袱快丢掉。轻易莫打疲劳战,健康体魄最重要。冷暖衣穿要当心;均衡饮食多补脑。中午傍晚要休息,生活规律效率高。同学休息多体谅,动作轻微互尊重。夜里看书重效率,抓紧时间莫聊

安徽高考一分一段表(2018-2020)

2018年文史类一分一段表位次分数位次分数位次164133660433122640369603346126394066023614263844360137493637479600392036365235994068363555759842305634608597441496336665964618116327075954795136317485944981156308105935171176298

关于2023体育单招成绩查询及录取时间流程梳理

关于2023体育单招成绩查询及录取时间流程梳理体育单招关于成绩查询及录取时间、流程随着2023年全国体育单招术科项目考试的结束,我们为同学们梳理了关于成绩查询及各招生院校的录取时间和相关流程。1考试成绩查询及复核查询时间:5月14日12:00以后复核时间:5月14日12:00 至5月15日12:00网址:中国运动文化教育网“体育单招系统”2院校拟录取招生院校应于2023年5月27日前确定拟录取名单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2023年单招招生专业

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2023年单招招生专业招生院校:河北石油职业技术大学院校代码:16202考试类专业代码专业名称计划人数(人)学制考试一类01建筑工程技术253考试一类02油田化学应用技术353考试二类03太阳能光热技术与应用353考试三类04工业自动化仪表技术253考试三类05智能网联汽车技术273考试四类06药品生产技术353对口建筑类09建筑

热门专题

外贸网站建设|外贸网站建设,英文网站制作,英文网站设计,美国主机空间,外贸建站平台,多语言网站制作
外贸网站建设
卓越综合高中|卓越综合高中
卓越综合高中
易捷尔单招|易捷尔单招,易捷尔单招培训,易捷尔单招报名,易捷尔单招考试,易捷尔单招培训学校,易捷尔单招分数
易捷尔单招
一年制中专|中专学历,中专是什么学历,中专是什么,中专有什么专业,中专升大专,一年制中专
一年制中专
小程序开发|微信小程序,小程序开发,小程序,小程序制作,微信小程序开发,小程序公司,小程序开发公司,分销,三级分销系统,分销系统
小程序开发
APP开发|app开发_app开发公司_app软件开发_专业app开发_云南app开发公司_app定制_原生app开发定制
APP开发
综合高中|云南综合高中,昆明综合高中,综合高中能考本一吗,综合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区别,综合高中是什么意思,综合高中能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吗,综合高中可以考哪些大学,综合高中的学籍是什么
综合高中
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介绍,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电话,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地址,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厂家,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电力管,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管材
安徽中源管业有限公司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