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升本政治科目题型及考情分析

 

专升本政治具体题型如下表所示:

 

题型

题数

每题分值

总共分值

一、选择题

共40小题

2分

80分

二、辨析题

共2小题

10分

20分

三、简答题

共3小题

10分

30分

四、论述题

共1小题

20分

20分

 

 

政治科目总分为150分,其中单选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 辨析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简答题共3小题,每小题10分,共30分,论述题共1题,为20分。

不管是从年份,还是从省份来看,专升本政治都是公共课程,必考科目,也是拿分的科目。政治答题是比较多元化的,只要每题的论点有答上就可以拿分,所以政治还是很好考,在拿分上也是有优势的。认真把政治做好,要通过考试是没有问题的。政治这门科目,对于很多参考的学员来可能会比较抽像,不好把握考题中心,但是很多学员考试基本考蒙,甚至是不写,直接填完选择题就交卷,战略上完全放弃了这门科目,其实这种方法是不可取的,政治这门科目实际在学习的过程中你会发现,完全是可以拿到高分的,最怕的是还没开始就打退堂的学员,因为成人高考作为一种基本的水平性的测试,试卷考察的内容都比较浅显和简单。只要用心、静心、耐心去学,不愁拿不到高分。通过政治的直播课会教大家,常考的题型和对应的解题思路,直播课下来,你会发现有不一样的收获。

 

一、专升本政治选择题考情分析

选择题共计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选出一项最符合题目的要求就可以。以下给大家总结了选择题考点知识的归纳,大家掌握了以下的知识点最少可以拿48分。

 

第一部分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考点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4

4

4

 

 

内容提要:了解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等基本概念理解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根本区别;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及其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切实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亦即物质与意识的关系问题。凡主张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的,都属于唯物主义派别;凡断言意识是世界的本质,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意识决定物质的,则属于唯心主义派别。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之所以是哲学的基本问题是由于:

(1)它是任何哲学和哲学家都不能回避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2)它的第一方面,即思维与存在之间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中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3)它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根本原则和理论依据。

(4)它也是社会实践中的基本问题。

 

二、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是同人们的世界观联系在一起的。世界观是人们对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世界观人皆有之,但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还不是哲学。

哲学是将人们的世界观用理论的形式加以高度的抽象概括,通过一系列特有的概念、范畴和系统的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具体知识的概括和总结。世界观就是人们对整个世界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观点和根本看法。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1)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这样的世界观不仅要回答世界是怎样的问题,还要解决世界对人来说应怎样的问题,反映人的情感、愿望、理想和信念,所以哲学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

(2)哲学是一种知识体系,又是一种意识形态,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与各门具体科学知识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源于知识,又高于知识,是知识的综合和升华,达到对世界、人与世界的关系和人的本质的认识。各门具体科学是哲学的认识基础,哲学是各门具体科学的理论指导。

(3)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哲学是人类把握世界的一种特殊方式,为人们理解和协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即人与世界的关系提供根本准则和一般方法论。任何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人类文明的活的灵魂,哲学革命是社会变革的前导。

 

三、哲学的主要派别

1.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一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它们只能在哲学意义上,即在回答思维和存在、精神和物质何者是第一性上使用,而不能在别的意义上使用。唯物主义是主张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哲学唯心主义是断言精神是世界的本原,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这两个专门的哲学术语有着特定的含义和确定的标准,不能随意乱用,也不能另立标准,否则会造成混乱。

一切哲学都不能超越或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派别,这是哲学的党性或党派性。哲学史上有所谓二元论,认为精神和物质是平行的,同为世界的本原,企图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但它不是一个独立的哲学派别,最终还是陷入唯心主义。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哲学发展史上,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中,还交织着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如果说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那么,人们在说明了世界是什么的问题之后,一定要进一步回答世界是怎么样的问题,也就是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发展变化的还是不动的,世界万物为什么会发展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也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第二个对立。辩证法是主张世界是普遍联系和运动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形而上学是主张世界是静止不变和事物孤立存在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法在历史上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古代的同朴素唯物论相联系的自发辩证法、近代的唯心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的哲学,资本主义的发展和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

(2)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生物进化论,这三大发现在建立和证明唯物辩证的自然观方面起了决定性作用,进而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提供了牢固的自然科学基础。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德国古典哲学,特别是其中的黑格尔哲学辩证法的合理内核与费尔巴哈哲学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

(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的理论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基础上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

 

【历年真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 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 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 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2:哲学的两个基本派别(  )

A.一元论和二元论    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C.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D.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哲学派别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是(  )

A.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B.人类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

C.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D.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4: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    )

A.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

B.人民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C.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

D.思想理论对历史发展的引领作用5: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的是(  )

A.反映论和先验论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D.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区别在于如何回答(     )

A.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

B.世界有无统一性的问题

C.世界的存在是怎样的问题

D.世界可否被认识的问题

 

 

 

 

 

 

 

 

 

 

 

 

 

 

 

 

 

 

 

【答案】

1.B考查了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其内容包括: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

2.B 考查了哲学的基本派别。按照对哲学基本的问题第一方面(物质和精神何者了第一性)的不同回答,全部哲学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A 考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因此,它的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普遍规律。

4.B 考查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分歧。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 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而唯心史观认为少数天才帝王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和主人,所以,两者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人民 群众对历史发展的决定作用。

5.D本题考查了思维与存在之间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能够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可知论;凡是主张思维与存在之间没有同一性,即主张思维完全不能或不能完全正确认识存在的哲学,都属于不可知论。 因此,对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的是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6.D.思维与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绝大多数哲学家对这个问题都作了肯定的回答。 也有一些哲学家,如休谟、康德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他们的观点被称为不可知论。

考点2:物质与意识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4

4

4

 

 

内容提要:了解物质、意识、运动、规律等基本概念;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物质与意识、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掌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一、物质的定义

(1)唯心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各种形式的唯心主义从其思维决定存在、精神决定物质的根本立场出发,都完全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总是将物质规定为某种精神的产物。

(2)旧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旧唯物主义,从其存在决定思维、物质决定意识的根本立场出发,都能坚持物质的客观实在性,但存在着对物质的一些不科学的认识。

(3)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物质的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物质的认识集中体现在列宁的物质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运动与静止之间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二者是相互区别、绝对与相对的关系,即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运动是绝对的,即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这是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即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这是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关系,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相互贯通,不可分割。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另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论和诡辩论。

 

三、物质运动的客观规规律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人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四、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五、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1)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①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意识活动本身就是一个主动的创造性过程。

②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为人的活动总是在一定的思想观念的指导下展开的。

③意识的能动作用还表现在对人体生理活动的控制上。

④意识能动作用突出地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上。

(2)意识能动作用的实现途径与条件

①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必须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②要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就必须把正确的思想付诸实践。

③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还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

 

六、主观能动性 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尊重客观规律性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 首先,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性作用;其次,客观规律的发现和运用,都需要充分地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七、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辩证唯物主义一元论世界观的根本要求,是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保证。

(1)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事物本身的真实情况出发,按客观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事物,反对用主观想象代替客观事物的真相。

(2)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按照客观事物不断变化着的实际认识事物,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反对用僵化的思想观点看待事物。

(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就是要如实地揭示客观事物固有的规律性,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反对违背客观规律的主观臆断和盲目蛮干。

 

 

 

 

 

 

 

 

 

 

 

 

【历年真题】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这是( )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观点

B.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C.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2.列宁的物质定义表明,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A.客观实在性     

B.空间广延性

C.无限多样性     

D.客观规律性

3.在认识论上,一切唯物主义都坚持(   )

A.实践论   

B.反映论

C.矛盾论   

D.先验论

4.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  )

A.唯心主义理解     

B.直观唯物主义理解

C.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D.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5.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里的客观实在是指(  )

A.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  

B.物质的具体形态和结构

C.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D.不能被人们所认识

6.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这是一种(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形而上学的观点

C.庸俗唯物主义的观点

D.相对主义诡辩论的观点

 

 

 

 

 

 

 

 

 

 

 

 

【答案】

1.D 本题考查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运动与物质的关系的观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一方面,物质离不开运动,因为任何物质都是运动着的物质,运动是一切物质的存在方式,不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脱离运动的物质是形而上学的错误观点。 另一方面,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任何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是一切运动的承担者和主体,无物质的运动也是不存在的,设想脱离物质的运动是唯心主义的错误观点。

2.A本题考查了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列宁认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由此表明,列宁的物质定义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其客观实在性,它是一切物质的

共性。

3.B 本题考查了唯物主义的认识论. 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源是物质,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意 识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 反映到认识论上,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

4.C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这是对运动的辩证唯物主义理解.

5.C此题是考查对哲学物质概念特性的确认。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但对世界本原物质的解释和理解各种唯物主义又有区别。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依据对自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选项A);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是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上的物质结构和具体形态(选项B);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从哲学上做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即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选项C)的性质是物质的本质规定,唯一特性。

6.A.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考点3:事物的联系、发展及其规律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4

4

4

 

 

内容提要:了解联系、发展、矛盾、质变、量变、否定等的概念,理解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及基本规律,基本范畴等。

 

一、事物的普遍联系

唯物辩证是关于普遍了联系的科学,联系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所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

辩证联系是以承认事物之间的区别为前提的,相互区别的事物又通过联系而相互过渡。辩证法要求在区别中看到联系,在联系中看到区别。

联系是客观的,凡真实的联系都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不是人们强加给事物的主观臆想的联系。联系的客观性,要求人们从事物的固有联系中去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用主观臆想的联系代替事物本身的真实的联系是典型的唯心主义。离开事物的真实联系,抓住事物的表面相似之处,主观任意的联系,是诡辩论的一个重要特征。

事物的联系是极其复杂而多样的。按照联系的特点和性质可分为内部联系和外部联系、直接联系和间接联系、主要联系和次要联系、必然联系和偶然联系、本质联系和非本质联系等。事物的不同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起着不同的作用,其中事物内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决定着事物的基本性质和发展趋势,事物外部的、非本质的、偶然的联系可以起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作用,有时甚至起着重要的关健作用。

 

二、物质世界的永恒发展

1.发展的永恒性和普遍性

唯物辩证法不仅是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科学,也是关于世界永恒发展的科学,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又一个基本观点和总特征。一方面,联系构成事物的互作用必然引起作用双方的状态或性质发生变化,概括一切形式的变化就是运动。联系是运动的前提,没有联系不能构成运动,也不能显示运动。另一方面,联系即相互作用,本身就是运动的一种态势。因此,不能离开运动来讲联系,离开运动就不能理解联系。

 

2.发展的实质

运动、变化、发展是一个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概念。运动作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是指事物的一般变化和过程,标志着事物变动不定的动态过程。变化则主要指运动的一般内容,即事物所发生的改变,包括事物性质、数量、结构、形态上的改变。运动和变化都既包括事物量的变化,也包括质的变化既可以是上升的、前进的运动,又可以是下降的、倒退的运动,还可以是平向的运动,二者都具有最大的普遍性,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二者的区别在于,在阐述物质的根本属性时,往往使用运动这一概念;而在表述事物的具体运动过程、状态时,常常使用变化这一概念。发展是在运动、变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事物运动、变化的整体趋势和方向性的范畴。发展是具有前进性质的运动,是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由无序向有序的上升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尽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伴随有下降、重复、循环等各种运动形式,但发展始终是运动多向性中的主流。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不同于增长,它不仅是指数量的增加,更是指结构的改变和优化、质量的改善和提高,只有发展才能产生新事物,发展的本质是创新。我们要增强创新意识,积极进行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促进事物发展。

 

三、对立统一规律

1.矛盾及其基本特征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诸要素或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指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趋势和关系。

它具有两种基本含义: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前提,在一定条件下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

②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矛盾双方相互渗透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指:

①矛盾双方相互分离、相互对立、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性质和趋势;

②矛盾的斗争性是一个广泛的哲学范畴,不能把它简单理解成政治领域里敌对势力之间的斗争。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事物发展的动力是事物的内部矛盾,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起着重要作用。

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使事物保持相对稳定性,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

②矛盾双方互相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而得到发展;

③矛盾的同一性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面转化的基本趋势。

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

①在事物量变过程中,斗争推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和相互关系发生变化,为质变做准备;

②在事物质变过程中,斗争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促成矛盾的转化,实现事物的质变。

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都不能孤立地起作用,只有二者结合在一起才能成为事物发展的动力。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和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相结合,构成切事物的矛盾运动。所以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

矛盾的普遍性,其一是说,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其二是说,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简言之,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普遍性提供了科学认识事物的总的方向。矛盾的特殊性是指每一事物的矛盾及其各方面的特点。矛盾的特殊性表现为:不同运动形式、不同事物、不同过程和阶段有不同的矛盾;矛盾地位的不平衡性;矛盾解决形式的多样性(一方克服另一方;双方同归于尽;双方融合成一个新事物)。矛盾的特殊性规定了事物的特殊本质,是区别、认识事物的前提和基础。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两者是相互区别的。矛盾的普遍性是事物的共性,是无条件的,具有绝对性。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的个性,是有条件的,具有相对性。

(2)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其表现在:普遍性离不开特殊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即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没有离开特殊性而独立存在的普遍性;特殊性又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一般是个别的一部分或本质;一切事物都是特殊性和普遍性、个性和共性、个别和一般的辩证统一。

(3)两者的区别是相对的。由于事物范围的极其广大和发展的无限性,在一定场合为普遍性,在另一场合转化为特殊性;反之,亦然。

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即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绝对和相对的关系,是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这一原理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哲学基础。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首先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方向,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否则就会走上邪路。同时,又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反映我国的具体特点,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我国具体国情相结合,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在实际工作中,一般与个别相结合抓典型等工作方法,都是这一原理的运用。

 

四、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

第一,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唯物辩证法是普遍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而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是对立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联系,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也是对立面之间的斗争和统一。只有把握对立统一规律,才能深刻理解普遍联系和发展的根本内容和实质。

第二,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理解对立统一规律是理解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钥匙。量变和质变、肯定和否定及原因和结果、必然性和偶然性等,都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第三,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种世界观斗争的焦点,是它们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第四,对立统一的方法即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

 

五、质量互变现律的方法论意义

(1)既然任何事物都是质与景的统一,就要把对事物的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结合起来,定性研究是认识的基础,定量研究是认识的深化和精确化。

(2)既然任何事物都有自己特定的度,就要使我们的认识和实践与事物本身的度相适合,掌握适度原则。

(3)既然事物发展变化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就要处理好量变与质变的关系,既要重视点滴的积累,又要善于抓住机遇,将事物推向新的发展阶段。

 

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方法论意义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方向、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又是曲折的、迂回的;事物自我发展的道路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前进性,而看不到事物前进道路的曲折性,把事情想得过于简单,以致犯急躁冒进的毛病;也不能只看到发展道路的曲折性,而看不到事物是在曲折中前进的,被困难吓倒,悲观失望,进而无所作为

 

【历年真题】

1.下列各项体现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的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量变和质变的观点

C.对立和统二的观点

D.本质和现象的观点

 

2.下列各项体现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思想的是(   )

A.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

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的稳固的联系

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4.唯物辩证法认为(   )

A.必然性意义重大,偶然性可以忽略不计

B.必然性是可以预见的,偶然性是无法认识的

C.必然性是不可选择的,偶然性是可以选择的

D.必然的东西是偶然的,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

 

5.唯物辩证法的扬弃范畴是指(  )

A.新事物彻底抛弃旧事物

B.事物发展过程的非连续性

C.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

D.新事物对旧事物的既克服又保留

6.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     )

A.实质

B.总特征

C.核心

D.总规律

7.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     )

A.绝对同一

B.相互分离

C.相互依存

D.绝对排斥

 

 

 

 

 

【答案】

1.A.本题考查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世界的普遍联系和世界的永恒发展是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所谓联系,是指一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及其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和多样性。发展是指事物由低级向高级的上升运动。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2.C.本题考查了唯物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相互依存、相互联结、相互吸引等。C项中的相反相成。体现了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即矛盾的同一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相互销蚀等。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根本性质发生变化中的作用更为显著,只有通过矛盾双方的斗争,才能突破现存事物的限度,促使矛盾相互转化。

3.C.本题考查规律的本质。规律是事物内在本质的、客观的稳固联系,不是思维获得的反映,也不是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4.D.本题考查偶然与必然的辩证关系。偶然与必然是辩证统一的,必然是偶然的(基础和支配)偶然是必然的(体现和补充),这是明显带有。既······又······。痕迹的辩证公式的体现。

5.D.本题考查辩证法的扬弃概念。辩证法的扬弃就是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而不彻底抛弃旧事物。是事物发展连续性与间断性的辩证统一。

6.B.唯物辩证法揭示世界的状态怎样的问题,它的回答一是普遍联系,二是永恒发展。所以说,唯物辩证法的两个总特征为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

7.C.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

 

考点4:实践和认识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4

4

4

 

 

内容提要了解实践与认识、主体与客体。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等基本概念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及认识的辩证发展过程;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真理观。

 

一、实践及其基本形式

1.实践及其主监理客体的关系

(1)实践由主体、客体和中介构成。主体是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具有自然性、社会性和意识性的属性,有个人主体、集团主体、社会主体和人类主体四种基本形式。客体是主体活动的对象,是进入主体活动范围的那一部分客观事物,具有客观性、对象性、历史性的属性,有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三种基本形式。实践中介是主体用于客体的工具、手段或程序和方法。实践就是以主体、客体和中介为基本骨架在一定环境下进行的动态过程。

(2)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体和客体的最基本关系是实践关系,主要是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在实践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起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以及价值关系和审美关系。

 

二、实践的基本特征和基本形式

(1) 实践的基本特征。

①客观物质性和直接现实性。实践是感实性的物质性活动,实践主体、客体、工具都是客观的;实践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的;实践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的直接现实性是指它和认识、理论的原则区别。认识或理论具有主观反映性,没有直接现实性,只有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即实践超出了主观认识的范围,能够把认识或理论转化为现实,并检验一切认识和理论。

②主观能动性。包括自主性和目的性。实践中包含着人的精神因素和意识的能动作用;实践是人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实践能动地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这说明,实践不同于生物对外界的消极适应和本能活动。

③社会历史性。人总是社会的人,并在一定社会关系中、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进行实践活动,这就决定了实践的社会制约性:实践的主体、对象、范围、规模、方式均受社会的制约;不存在孤立于社会之外的抽象的个人活动。其历史性是指实践受历史条件的制约,实践是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

(2)实践的基本形式。

①物质生产实践。它是人们改造自然界以获取物质资料的实践活动。它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它归根到底决定其他实践活动,其他实践活动都是建立在物质生产活动基础之上的。因此,它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处理和变革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的实践。它是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活动,在阶级社会中主要表现为阶级斗争。

③科学实验及精神生产实践。它具有探索性、尝试性,以脑力劳动为主,提供精神产品的实践活动。随着社会的发展、知识和科学作用的增强,它愈来愈成为主导性的实践活动。

 

三、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的具体表现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四、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人的认识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即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感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现象,对事物各个方面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它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还没有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因而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

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发展过程中两个不同的阶段,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联系的,在实践的基础上达到辩证统一。

(1)二者是相互联系的。一方面,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反映事物的现象,理性认识反映事物的本质,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前提。另一方面,感性认识有待于深化、发展为理性认识。坚持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就是坚持了认识论中的辩证法。       

(2)二者是相互渗透的。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有理性因素;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也渗透着感性因素。

 

五、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达到了理性认识,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还必须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实现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意义更为重大的飞跃,这是因为:

(1)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

(2)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

(1) 理性认识本身应该是正确的。

(2) 从实际出发,坚持理性认识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3) 理性认识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4) 理性认识付诸实践,要有一定的物质条件和手段。                                                                                                                                                                                      

 

【历年真题】

1.一切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这说明(  )

A.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B.每个人的认识都依赖于直接经验

C.书本知识并不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D.只要参加实践就能获得正确知识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的(  )

A.客观性、无限性 B.客观性、一元性

C.有条件性、有用性 D.有条件性、有限性

3.与感性认识相比较,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

A.直接性和形象性  

B.生动性和具体性

C.丰富性和多样性   

D.抽象性和间接性

 

4.在一定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的、不完全的。这说明真理具有(   )

A.绝对性  

B.客观性    

C.相对性  

D.一元性

 

5.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  )

A.社会发展规律   

B.客观物质世界

C.社会实践

D.物质统一性

6.在认识的本质问题上,唯物主义认识路线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的对立表现为(     )

A.一元论与二元论的对立

B.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C.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D.能动反映论与直观反映论的对立

 

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这是因为(     )

A.实践具有自觉能动性的特点

B.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C.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

D.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答案】

1.A.本题考查了认识的来源。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来源于实践。一切认识,都起源于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对事物的感性的、直接的认知。所以,认识归根结底是从实践中获得的。B.C.D三项表述本身有问题。

2.D.真理的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真理的相对性是指:

第一,从认识的深度讲,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对象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不可能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完完全全一致,此即真理的有条件性;

第二,从认识的广度来看,每一个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的正确反映,此即真理的有限性。

3.D.本题考查了理性认识的特点。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的特点,它只是对事物表面现象的反映,还没有深入到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因而是认识发展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人们通过抽象思维而得到的关于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内在联系的认识,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理性认识具有间接性和抽象性的特点,是认识发展的高级阶段。

4.C.本题考查了真理的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第一,从认识的深度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特定对象一定程度、一定层次的正确反映,都不可能同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完完全全地一致。第二,从认识的广度来看,每一个真理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在有限范围内的正确反映。任何真理都不可能穷尽客观世界的一切方面和一切过程。

5.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中有质的区别的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上升为理性认识,同样,理性认识必须应用到实践中来,才能改造世界,所以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6.B.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反映论。 唯心主义认为认识决定外部世界,是先验论。

7.C.真理的本性在于王观认识与客观实际相符合,检验一种认识足否定具理,既不能在主观认识领域内寻找,也不能从纯客观的范围来解决实践的特点是直接现实性,即它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符合。

 

 

考点5:社会存在发展的基础和基本结构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2

2

2

2

 

 

了解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生产方式、生产力及生产关系。理解唯心史观的根本缺陷,社会存在与社会的辩证关系。

一、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历史观是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属于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社会实践和物质生活各种条件的总和,包括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社会意识属于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它既包括社会意识的各种形式,也包括社会心理与自发形成的风俗、习惯。如何处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是区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关键。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之前,所有的哲学派别,无论是唯心主义还是唯物主义都没有正确解决这个问题,因为它们都不理解物质生产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因而也不能理解社会的本质,不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真实关系。马克思主义哲学深刻揭示了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从而唯物地、辩证地解决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马克思指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能动地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二、唯物史观创立的意义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社会历史观的革命性变革,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1)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唯物辩证的认识论和唯物辩证的社会历史观的高度统一,宣告了真正彻底而完备的唯物主义哲学的产生。

(2)唯物史观的创立,使社会主义由空想变成了科学。

(3)唯物史观的创立,为人们认识和研究社会历史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社会科学第一次有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4)唯物史观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是我们确立共产主义世界观、历史观、价值观、人生观,走历史必由之路,从事社会主义实践的理论指南。

 

三、生产方式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作用

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3)生产话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四、生产力的含义及特征

生产力是在人的劳动中形成并为人直接掌握的物质力量,生产力只属于人,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也是人的实践能力的衡量尺度。生产力的主要征是客观性、社会性和历史性。

五、生产关系的含义及构成要素

生产关系是指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联系的、人们在生产中形成的客观物质关系。

生产关系作为一种客观的物质关系,其主要特征就是客观性。

生产关系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的系统,由三个方面构成: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交换关系、产品分配关系以及由它直接决定的消费关系。其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最基本的、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是生产关系的基础。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也是我国社会现阶段生产关系的基本内容。

 

【历年真题】                                                                                                                    1.下列各项属于社会意识形态的是(  )

A.政治制度   B.自然科学

C.政治思想   D.思维科学

2.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中,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是(   )

A.地理环境    B.人口数量   

C.生产方式    D.人口素质

3.决定社会面貌的基本因素是(  )

A.上层建筑         B.精神文明

C.物质资料生产方式 D.文化教育水平

4.生产方式是生产的社会形式,它是(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

B.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统一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统一

D.各种生产要素的辩证统一

5.在国体与政体的关系问题上,表述正确的是(   )

A.国体是形式,政体是内容   

B.国体是本质,政体是现象

C.国体是内容,政体是形式   

D.国体是现象,政体是本质

6.社会存在指的是

A.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

B.生产关系的各个方面

C.社会的物质财富

D.生产力的基本要素

 

 

【答案】

1.C.本题考查了社会意识形态。理性形态的社会意识形式从结构上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不进入上层建筑且不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如自然科学、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等,另一个是进入上层建筑并反映经济基础的部分,这部分又称为社会意识形态,如政治法律理论、哲学理论、宗教观念、道德观念、社会科学、艺术等。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它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思维科学是研究思维活动规律和形式

2.C.本题考查了对社会历史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它在社会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3.C.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就是经济对社会的单方决定论。 马克思和恩格斯说: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看社会状况。人们能否自由选择某一社会形式呢? 决不能。 在人们的生产力发展的一定状况下,就会有一定的交换和消费形式.在生产、交换和消费发展的一定阶段上就会有一定的社会制度、一定的家庭、等级或阶级组织,一句话,就会有一定的市民社会。 有一定的市民社会,就会有不过是市民社会的正式表现的一定的政治国家。

4.A.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生产方式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为了存在和发展,必须获得物质资料,包括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这种谋得物质资料的方式,马克思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不存在没有生产力的生产关系,也不存在没有生产关系的生产力 。 一定的生产力和一定的生产关系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构成一定的生产方式。

5.C.国体与政体的关系是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 国体是国家的阶级内容,政体是国家的组织形式,国体决定政体.选择政体为国体服务,使国体得以实现。

6.A.社会存在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它包括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个生产方式主要就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考点6: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和历史进程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6

4

4

 

 

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要素,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产生;生产力的性质和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状况;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方向;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反作用。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不适合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阻碍和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生产力不断发展,生产关系则相对稳定。两者之间总是存在着矛盾,。新的生产关系刚刚建立时,是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的,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就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最终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这就是两者之间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

 

二、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及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基础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上层建筑指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和相应的政治法律制度、组织及设施。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上层建筑是根源于经济基础的需要而建立起来的;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有什么性质的经济基础,就会产生与之相适应的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和变革。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上层建筑总要利用政权和意识形态的力量,促进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并同有害于自己经济基础的现象做斗争上层建筑适合自己的经济基础的需要时,就起促进作用,不适合时,就会阻碍自己的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发展;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当它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是推动社会发展的进步力量,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就成为阻碍社会进步的力量。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构成了两者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是建立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基础之上的。当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基本适合生产力发展之时,为它服务的上层建筑和它是基本适合的;当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之时,上层建筑同生产力发展引起的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之间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从而要求上层建筑的变革。两者的矛盾运动也是基本适合一不适合一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过程。

 

三、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

(2)在社会主义社会以前,社会改革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作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

(3)在社会经济、政治等社会体制改革的过程中,必然伴随着人们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的变更。

 

四、历史人物及其在历史上的作用

唯物史主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按照个人对历史影响作用的大小,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普通个人属于人民群众范畴。他们对社会发展都有或大或小的贡献,其总和构成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历史人物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人物,包括杰出的历史人物和反动的历史人物。杰出人物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代表进步阶级或阶层利益,对社会发展起显著促进作用的代表人物。

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人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起着特殊的作用,主要表现在: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发起者、当事者;历史人物是实现一定历史任务的组织者、领导者;历史人物是历史进程的影响者,它可以加速或延缓历史任务的解决。因此,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具体过程始终起着一定的作用,有时甚至对历史事件的进程和结局发生决定性的影响,但不能决定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

历史人物及其作用要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受人民群众及其实践活动的制约。任何历史人物、特别是杰出的政治人物的出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杰出人物是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的。

 

五、社会形态的演变是量变与质变的统一

社会形态的演化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其一,每一种社会形态都有其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总的量变过程;其二,从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的转变,是社会形态的质变或飞跃。当社会形态的量变积累到超过社会形态本身的度,就会引起社会形态的质变;使社会基本矛盾得到一次总的解决。新的更高级的社会形态代替旧的社会形态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规律。到目前为止,人类历史已经形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等五种经济社会形态。

 

六、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和多样性

社会发展的道路是统一性和多样性的统一。社会发展道路的统一性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次序是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表现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

社会发展道路的多样性表现在

其一,社会形态更替的具体次序是多样的;

其二,社会形态的具体存在和运行模式是多样的;

其三,社会形态更替的手段与方式是多样的。

 

【历年真题】

1.社会形态是()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C.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2. 阶级斗争是(  )

A.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B.人类社会发展的唯一动力

C.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D.阶级社会发展的最终动力

3.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是( )

A.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制造者

C.人口因素是社会存在的必要条件

D.人口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

 

4.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是(   )

A.生产关系         B.生产力

C.阶级斗争         D.先进的社会意识

 

5.历史唯物主义认为(  )

A.人民群众创造历史,同时也承认历史人物的作用

B.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但否定历史人物的作用

C.人民群众与历史人物共同创造历史

D.历史人物创造历史

 

6.生产关系包括多方面的内容,其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是(     )

A.产品分配关系

B.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C.产品交换关系

D.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

 

7.上层建筑的两个组成部分是(     )

A.意识形态和政治上层建筑

B.意识形态和观念上层建筑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政治思想和法律思想

 

8.社会革命和改革都根源于(     )

A.新理念和传统观念的矛盾

B.人口增长和资源匮乏的矛盾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

 

9.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是(     )

A.决定论和非决定论

B.宿命论和唯意志论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

 

 

 

 

 

【答案】

1.A.本题考查了社会形态的内涵。一定的社会形态是一定的经济基础和一定的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体。 在社会形态的矛盾统一体中,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二者之间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

2.C.本题考查了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对阶级社会的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在社会发展的量变过程中,阶级斗争推动社会的进化;第二,在社会发展的质变过程中,阶级斗争打碎旧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推动着社会形态的更替,使社会发展到新的阶段。

3.B.本题考查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理论依据。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在历史发展中起推动作用。 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基本理论依据。

4.B.如果生产力低下,那么社会的发展也不会好,只有提高了生产力,才会有更高层次的社会产生,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基础。

5.A.历史唯物主义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同时也充分肯定个人特别是杰出入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6.D.物质利益即经济利益是生产关系的具体表现,它是由生产资料所有制以及人们在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占的地位决定的。 物质利益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动因。人们从事生产活动,直接就是为了物质利益;人们进行阶级斗争,最终也是

为了物质利益。 就是说要看是谁掌握了物质利益,所以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具有决定意义。

7.A.上层建筑可以分为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两部分,政治上层建筑指政治法律制度,军队、警察、法院、监狱、政府机关等设施,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一套组织:观念上层建筑包括政治,法律、艺术、道德、宗教、哲学等各种服务于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

8.C.社会車命和社会改革都是人们改造社会的重大变革。其最深刻的根源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当现存的生产力成为生产力继续发展的严重障碍时,就要求通过社会革命,改变旧的生产关系以及维护这种生产关系的旧的上层建筑,即改变社会制度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推动社会进一步向前发展。

9.D.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在历史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第二部分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考点1: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6

2

4

 

 

内容题要:掌握了解马克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历史进程以及成果精髓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马克思主义化的科学含义,就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想结合。具体地说,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进一步同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中国历史、中国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实现民族化和具体化。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十分丰富,主要有:

(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紧密联系中国的具体实际,创造性地制定出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际问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为了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把马克思主义应用到中国具体环境中去,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民族化、具体化,从而用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中国的具体实践。

(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经验和历史经验升华为理论,形成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

(3)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植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的土壤之中,和中国民族的特点相结合,用中国人民喜闻乐见的民族形式表现出来。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又称为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按照事物本来的面貌认识事物,并透过现象看本质,努力把握事物内在的联系和发展规律,从而做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在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起点上,做到实事求是的具体要求如下:

(1)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解放思想。

(2)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与时俱进。

(3)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求真务实。

(4)要做到实事求是,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如下

从1989年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到2000年,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不断深入思考在新的形势下党的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不懈探索。

2000年2月20日,在高州市领导干部三讲教育动员大会上,江泽民同志发表讲话,首次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他在深刻分析了国际国内的复杂形势和任务之后,前瞻性地、战略性地指出:总结我们党七十多年的历史,可以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这就是:我们党所以赢得人民的拥护,是应为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各个历史时期,总是代表着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着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着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2001年7月1日,在庆祝建党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江泽民系统地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涵、相互联系及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之间的理论关系,标志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形成。    

十六大的一个历史性贡献就是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人新修改后的党章,把它与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四、邓小平理论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

邓小平理论是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改革开放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集智慧的结晶。

第一,20世纪80年代后,世界政治开始从战争和革命、冷战和对抗向和平与发展的方向演变。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成为了邓小平理论产生的时代条件。

第二,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同时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邓小平理论是对中国改革实践经验的理论升华。

第四,邓小平独特的人生经历,是邓小平理论形成的主观条件。

(2)邓小平理论的发展。

萌芽时期: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1982年党的十二大。

形成时期: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

成熟和体系化时期:从党的十三大到党的十四大。

丰富和发展时期:从1992年党的十四大到1997年党的十五大。

 

 

 

 

 

 

 

 

 

 

 

 

 

 

 

 

 

 

 

 

【历年真题】

1.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精髓( )

A.解放思想     B.实事求是

C.与时俱进     D.求真务实

 

2.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这一时期最鲜明的特征是(  )

A.改造开放     B.创新驱动

C.经济发展     D.社会稳定

 

3.毛泽东指出:用民主的方法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这是一个总方针。具体到科学文化领域所采取的方针是(  )

A.百花齐开,百家争鸣  B.团结--批评--团结

C.长期共存,互相监督  D.统筹兼顾,适当安排

 

4.邓小理论形成轮廓的时间是(  )

A.1978--1982年   

B.1982--1987年

C.1987--1992年       

D.1992年以后

 

5.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形成的历史依据是(  )

A.国情和党情的变化   

B.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

C.当代世界的新变化   

D.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成果是(     )

A.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B.邓小平理论

C.毛泽东思想

D.科学发展观

 

 

 

 

 

 

 

 

 

 

 

 

【答案】

1.B.本题考查了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大理论成果的精髓。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同中国共产党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完全一致的,都是实事求是。

2.A.本题考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最鲜明特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做出改革开放这一决定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历史性决策和关键抉择.使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改革开放,已经成为我国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历史新时期的最显著的标志、最鲜明的特征。

3.A.本题考查了毛泽东在科学文化领域提出的双百方针。

1956年4月,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即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允许不同艺术流派、学术观点的存在及发扬,这是毛泽东的民主思想在科学文化领域内的集中体现。

4.B.从1982年党的十一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在全国改革逐步展开的过程中,邓小平理论逐步展开并形成轮廓。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这一概念,并从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系统地概括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这一概括构成了邓小平理论的轮廓。

5.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在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越来越明显、现代科技迅速发展和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时代背景下提出的,社会主义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是其形成的历史依据。

6.C.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它是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指导思想。 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考点2:新民主义革命理论和社会主议改造理论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6

4

2

4

 

 

内容提要: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形成;准确掌握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和基本纲领;深刻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及社会主义改造道路的特殊性和基本经验。

 

一、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的基本特点

近代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质的社会。近代以来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是:

(1)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使中国实际上丧失了主权国和独立国的地位,成为近代中国一切灾难、祸害和贫穷落后的总根源,也是阻碍中国社会发展的根本原因。

(2)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中国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解体,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因素的发展;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地主阶级对农民的剥削,不但依旧保持着,而且同官僚买办资本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在中国社会经济生活中仍然占据显著的优势。

(3)代表新的生产关系的民族资本主义有了某些发展,并在中国的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它既受外国资本的严重排挤和打击,又受本国官僚买办资本和封建势力的压抑和阻挠;同时与国外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有或多或少的联系,它的力量是很弱的,因而始终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

(4)中国的封建势力与帝国主义相勾结,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社会基础。

(5)由于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实行分裂剥削政策,又由于地方性农业经济的广泛存在,造成中国实际上处于长期的不统一状态,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表现出极端的不平衡性。

(6)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群众,日益贫困化以至大批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人民经济上的贫困和政治上的不自由程度,在世界上是罕见的。    

总之,经济、政治和社会发展的极端不平衡,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最基本的国情,它在很大程度上规定着中国革命的方式和方法,制约着中国革命的发展道路

 

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纲领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政治纲领。基本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经济纲领。1948年12月,毛泽东在《目前形势我们的任务》中把新民主主义经济归纳为三大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3)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文化纲领。新民主主义的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这种文化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经验

正确认识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三者之间的关系。1939年,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中国革命的斗争经验总结为三大法宝,即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毛泽东指出,只要正确认识了这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就等于全部正确地理解了中国革命。    

第一,统一战线:如何与中国社会其他社会阶级、阶层、政党建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政治联盟。

第二,武装斗争:中国缺失合法斗争的政治环境,因此武装的革命反对武装的反革命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    

第三,党的建设:中国革命的胜利关键是党的领导,因此,党必须不断加强自己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

 

四、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并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一化三改为核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

 

五、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实现了社会主义改造的顺利进行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2)采取积极引导、稳步前进、逐步过渡的方式既避免了社会动荡和生产力的破坏,又使被改造对象逐步提高觉悟,愿意接受改造,变成社会主义劳动者。

(3)运用自愿互利、典型示范、国家帮助、说服教育等原则实现了和平过渡,不仅保证了社会的稳定,而且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六、确立社会主义制度的重大意义

(1)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我国历史上最深刻最伟大的社会变革,它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创造了制度条件。

(2)它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极大地巩固和扩天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和群众基础。

(3)它使占世界人口四分之一的东方大国进人社会主义社会,是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历史性的伟大胜利。

(4)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的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地发展。

 

 

 

 

 

 

 

 

 

 

【历年真题】

1.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所遭受的最大的压迫是(  )

A.封建地主阶级的压迫    

B.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

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D.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2.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标志是(  )

A.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B.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

C.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D.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认清国情是认清和解决革命问题的基本依据。 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是(  )

A.新民主主义社会

B.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4.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存在着进步势力、中间势力和顽固势力,党对中间势力采取的策略方针是( )

A.反对 B.争取

C.发展 D.孤立

 

5.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和共同纲领是( )

A.三民主义  

B.中共一大纲领

C.中共二大纲领  

D.新三民主义

 

6.鸦片战争后,中国贫穷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是(     )

A.帝国主义的压迫

B.封建主义的压迫

C.官僚资本·主义的压迫

D.民族资本主义的压迫

 

7.新民主王义单命与旧民王主义革命的根本区别在于革命的(     )

A.对象不同

B.领导权不同

C.动力不同

D.前途不同

 

 

 

 

【答案】

1.D.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的基本国情。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和一系到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不但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控制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的力量,使中国实际上丧失了主权国和独立国和地位,成为代近中国一切灾难,祸害和贫穷落后的根源。因此,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是近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遭受的最大压迫。

2.D.本题考查了我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的标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的基本结束和社会主义革命阶段的开始。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是我国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一时期,我国社会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3.B.本题考查了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

1840年鸦片战争后,随着外国列强的入侵和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中国社会的性质开始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一方面使独立的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另一方面促使封建社会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把封建社会逐步变成半封建社会。故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4.B.本题考查了党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的工作策略。

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是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

5.D.

6.A.帝国主义的侵略是中国近代贫穷落后和一切灾难及祸害的总根源。鸦片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社会矛盾等发生变化,经济、政治、主权、外交等都受到帝国主义的侵犯。

7.B.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由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无产阶级,旧民主主义革命属于世界资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生在十月革命之后,属于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在这些不同中,因为领导阶级的不同引申了其它的不同,因此根本区别应该是领导阶级的不同。

 

 

 

 

 

 

 

 

 

 

 

 

 

 

 

 

 

考点3:社会主义本质和初级阶段理论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6

4

8

4分

 

 

内容提要:了解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形成及其意义;准确掌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及其主要内容;深刻理解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特别是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重大指导意义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探索建设中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最重大的理论成果之一,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

(2)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为我们既坚持公有制,又完善和发展公有制指明了方向。

(3)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突破了把计划经济等一些原本不属于社会主义固有的东西当作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传统观念。

(4)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澄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摆脱了长期以来拘泥于具体模式而忽视社会主义本质的错误倾向,深化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二、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的原因 (1)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

(2)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

(3)发展生产力是显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和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性的原因

(1)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2)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决定的。

(3)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处的国际环境决定的。

 

四、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思想,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基础。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和最根本的推动力。社会的进步也是生产力推动的,衡量社会进步的标准是生产力发展。

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只有不断发展生产力,创造出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创造出更丰富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才能逐步提高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    

发展生产力,是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衡量一种社会制度、衡量一种所有制是否优越的标准在于是否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如果生产力发展了,国家的综合国力就能极大增强,可以有效地抵御资本主义势力的扩张,达到巩固社会主义制度的目的。

发展生产力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手段。

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第一,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到 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更加完善。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居民消费率稳步提高,形成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的增长格局。城乡 、区域协调互动发展机制和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城镇人口比重明显增加。

第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公民政治参与有序扩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深人落实,全社会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法治政府建设取得新成效。基层民主制度更加完善。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    

第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人人心,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文化产业占国民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    

第四,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更加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基本形成,中等收入者占多数,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社会管理体系更加健全。    

第五,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历年真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指( )

A.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

B.从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C.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阶段

D.从中华人民中利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的历史阶段

 

2.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  ) A.改革开放  B.四项基本原则

C.艰苦创业  D.经济建设

 

3.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三步战略目标是,到21世纪中叶,国民生产总值再翻两番,达到(  )

A.温饱水平      B.中等发达国家水平

C.发达国家水平  D.小康水平

 

4.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  )

A.依法治国家

B.发展生产力

C.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D.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

 

5.在社会主义改造中,党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的政策是(     )

A.保护发展      B.和平赎买

C.无偿没收      D.适当限制

 

6.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是(     )

A.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革命

B.彻底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

C.对原有体制细枝末节的修补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7.坚持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关键是(     )

A.坚持两手抓的方针不动摇

B.坚持改革开放不动摇

C.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D.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

 

【答案】

1.B.本题考查了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身经历的特定阶段,即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到21世纪中叶社会主义现代化基本实现的整个历史阶段。

2.D.本题考查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它的简明概括,一个中心指的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3.B.邓小平提出的三步走发展战略的第三步战略标是,到21世纪中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 

4.B.选项A属于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选项C属于社会主义发展战略目标;选项D是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只有选项B才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生产力问题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核心理论之一,对与此相关的内容要多加关注。

5.B.党用和平赎买的方法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所谓赎买就是国家有偿地将私营企业改变为国营企业,将资本主义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6.D.改革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原因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不是对抗性的矛盾,而是一种非对抗性的矛盾,因而它可以经过社会主义制度本身,通过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促进生产力的发展,从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不断完善和发展。

7.D.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是经济建设,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和社会主要矛盾进行科学分析得出的最重要的结论,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关键。 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就是从根本上坚持了党的基本路线。

 

考点4:社会主义改革和对处开放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4

4

4

 

 

内容提要: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依据、历程和成就;深刻理解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我国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改革,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一、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第一,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矛盾。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是非对抗性的矛盾。

第三,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

 

二、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理论

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矛盾的学说,从而为社会主义改革的发展提供了深刻的哲学依据。

第一,判断一种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否相适应,主要看它是否适应当地生产力的发展,能否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第二,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存在一个解放生产力的问题。

第三,把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统一起来。

第四,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途径是改革,不是阶级斗争。

 

三、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的原因

(1)改革是为了扫除生产力发展的障碍,解放生产力。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从这个意义上说,改革也可以叫做革命。

(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我国目前的改革不同于社会正常发展中始终会存在的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一般性变革,而是对存在着严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全面的重大变革,特别是对经济体制进行全面创新,把原有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改革引起了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改革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四、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发展是目的,改革是动力,稳定是前提。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能否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是社会主义改革事业成败的关键;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可以使我们在实践中更好地坚持前进的方向,减少失误,少走弯路;正确认识和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辩证关系,有助于培养人们的辩证头脑,有助于树立全局观念,有助于确立战略眼光,增强人们在工作中分析事物、把握规律的能力。

 

 

五、我国对外开放的成就

(1)对外经济贸易实现历史性飞跃。

(2)引进外资不断升级,推动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走出去战略稳步推进。

(4)加入世贸组织,对外开放不断扩大。

 

六、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具体做法

(1)要统筹安排对内对外经济工作。

(2)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

(3)继续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战略,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

开放带来进步,封闭必然落后。进入新时代,中国开放的大门不会关闭,只会越开越大。我们要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伟大旗帜,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

 

 

 

 

 

 

 

 

 

 

 

 

 

 

 

 

 

 

 

 

 

 

 

 

 

 

 

 

 

 

 

【历年真题】

1.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是( )

A.健全社会主义法治  

B.构建和谐社会

C.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

D.改善人民生活

 

2.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 )

A.调整经济结构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防控金融风险

D.建设创新型国家

 

3.我国社会主义改革是一场新的伟大革命,其性质是( )

A.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B.社会主义根本制度的变革

C.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巩固和发展

D.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是(  )

A.教育体制改革

B.政治体制改革

C.科技体制改革

D.经济体制改革

 

5.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三反运动的内容是(  )

A.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B.反行贿,反偷税,反偷工减料

C.反腐败,反贪污,反官僚主义

D.反贪污,反行贿,反浪费

6.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根本立足点是(     )

A.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B.和平共处,互不侵犯  

C.以邻为伴,与邻为善

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答案】

1.D.本题考查了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使各种杜会关系相互协调融洽顺畅,做到各种关系、各种要素、各种成分的最佳结合,其结合点就是不断提高、改善人民生活水平。

2.A.本题考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3.D.本题考查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也绝不是要改变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而是在党的领导下对原有的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社会主义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4.D.本题考查了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党的十八大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立足于我国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实际,坚持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5.A.三反是提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6.D.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我国是一个主权独立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维护国家的政治、经济的独立自主权利,决不做外国的附庸,决不吞下外国损害我国利益的苦果。

 

 

考点5: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10

4

6

6

 

 

内容提要: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分配制度;深刻理解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制度,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必然性;深刻理解让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思想;深刻理解我国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方针。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必然性    

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这是由我国的基本国情决定的。

(1)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3)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的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二、公有制主体地位的体现及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的原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公有制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须坚持公有制为的主体地位。这是因为: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的一条根本原则;

其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再次,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保证其他所有制经济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决定性条件;

最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是贯彻按劳分配,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

 

三、按劳分配的内容及其必然性

按劳分配的内容是:凡是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应尽自己的能力为社会劳动,社会以劳动作为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尺度,按照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等量劳动获取等量报酬,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动者不得食。

社会主义社会在个人消费品分配领域必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第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第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的发展水平,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基础;第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劳动本身所具有的特点,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四、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必然性

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个人收人分配制度。这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客观经济条件决定的。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长期共同发展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同时并存的分配结构。

(2)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多样化也决定了分配形式的多样化。

(3)它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

(2)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制度。

(3)在宏观调控上,由于存在着作为主体的公有制经济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义国家政权,国家对市场的调控具有较雄厚的物质基础、牢固的政治基础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对市场的宏观调控能力可以较资本主义国家强得多。

 

【历年真题】

1.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说: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这段话旨在强凋建设社会主义,必须(  )

A.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

B.正确区分和处理两类社会矛盾

C.根据本国情况走自己的道路

D.正确处理各种经济关系

 

2.农民阶级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所处的地位是(  )

A.先锋队 B.参与者

C.领导者 D.主力军

 

3.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当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是( ) A.调整经济结构  B.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C.防控金融风险  D.建设创新型国家

 

4.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和完善(  )

A.有计划商品经济体制

B.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经济体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社会市场经济体制

 

5.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根本原因是(  )

A.生产力水平低而且发展不平衡  B.资金短缺

C.人口多,就业压力大          D.科技落后

6.决定社会经济制度性质的是(     )

A.所有制       B.执政党   C.经济体制   D.分配制度  

 

 

 

 

 

 

 

【答案】

1.C.本题考查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一切从实际出发.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不可盲目借鉴他国的经验和发展模式。毛泽东的这段话强调的是建设社会主义,必须根据本国国情走自己的道路。

2.D.本题考查了农民阶级在中国近代民主革命中所处的地位作用。

农民不仅是无产阶级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最忠实最可靠的同盟者,而且是这个革命的主力军。

3.A.本题考查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紧紧抓住经济结构战略调整,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这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重点。

4.C.我国在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进行了探索。在邓小平倡导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进行改革,探索如何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新体制。其中,关键是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计划与市场的关系问题。在中共十一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原则,并在实践中实施。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是社会主义经济不可逾越的阶段,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计划商品经济。中共十二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应该是计划与市场内在统一的体制,并提出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使市场机制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大大增强。到了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5.A.所有制状况是由生产力水平决定的。因为生产资料所有制属于生产关系范畴,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决定的。所以,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所有制也是由社会主义生产力水平决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低与发展不平衡。必然要以多种所有制经济与之相适应。

6.A.马克思主义认为,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核心和基础,决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考点6: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6

4

8

6

 

 

内容题要:深刻理解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准确掌握我国民主政治制度的运作模式及其优势;深刻理解我国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以及政治体制改革的重要意义。

 

一、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第一,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坚持我国发展的社会方向,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才能有可靠的保证。因此,发展社会主义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核心在于坚持党的领导。我们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有利于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而决不能削弱党的领导。

第二,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政治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党领导人民创造各种有效的当家作主的形式。坚持依法治国,才能充分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巩固和发展党的执政地位。

第三,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以宪法和法律治理国家,管理社会事务和经济文化事业,保障自己当家作主的各项权利,这是依法治国的实质。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从而使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起来。

总之,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伟

大实践之中,决不能把它们分割开来或对立起来。

 

二、依法治国的涵义及重要意义

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党的十五大报告全面地论述了依法治理国家的重大意义。即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基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它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2)它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3)它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4)它是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5)它是中国共产党治国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有利于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方针的贯彻落实,保证党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作用。

 

 

三、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具体要求

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保证,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就是要求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即加强立法工作,严格执法,同时要求严格守法,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治建设,最重要的是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四、政治体制改革目标

(1)政治体制改革的总目标。邓小平指出:我们政治体制改革总的目标是三条:第一,改革社会主义制度;第二,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第三,发扬社会主义民主,调动广大人民的积极性。

(2)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目标。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近期具体目标,邓小平提出了三个方面:

第一,增强党与行政机构以及整个国家领导机关的活力;

第二,克服官僚主义,提高工作效率;

第三,充分调动人民群众和各行各业以及基层的积极性,从而在政治上创造出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

 

五、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

根据邓小平对政治体制改革近期目标的论述,党的十五大提出了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五个方面的基本要求,这就是:必须有利于增强党和国家的活力,保持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特点和优势,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促进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

 

六、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政治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发展民主,健全民主制度;加强法治建设;实行政企分开,推进机构改革,精简机构;完善民主监督制度;维护安定团结。

(1)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改善共产党的领导,必须明确党和人民、党和政府、党与各民主党派的关系。

(2)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建立、健全、完善人民真正当家作主的各种体制。

(3)进行政治体制改革,必须依法治国,并与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结合起来。

 

【历年真题】

1.我国社会主义政治体制改革是(  )

A.政治领域的一场革命

B.国体的根本变革

C.政体的根本变革

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

 

2.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  )

A.基本方针      B.基本方略

C.基本纲领      D.基本纲要

 

3.社会主义法制的基本要求是(  )

A.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C.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

D.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

 

4.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  )

A.社会主义的生命

B.中国共产党的生命

C.人民群众的生命

D.工人阶级的生命

 

5.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显著特点是着重从(  )

A.思想上建党

B.组织上建党

C.政治上建党

D.作风上建党

 

6.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是(     )

A.建设法治中国    

B.实行民主集中  

C.坚持党的领导

D.人民当家作主

 

7.我国的国体是

A.人民民主专政

B.民族区域自治 

C.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D.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答案】

1.D.我国的政治制度与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是相适应的,但具体的组织的制度、领导制度和工作制度不够完善,必须改革,但无需对根本制度的国体和政体进行变革。政治体制改革不是一种政治制度代替另一种政治制度的革命,而是改革上层建筑中不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某些因素,是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自我完善。

2.B.

3.B.

4.A.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生命二字,高屋建瓴地指出了人民民主对于社会主义生存发展的极端重要性。

5.A.把党的思想建设摆在各项工作的首位,这是毛泽东建党思想的一条重要原则,也是中国共产党的建设一个显著特点。

6.D.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

 

7.A.我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 我国的政体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考点7: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

分值

2

6

6

6

 

 

内容提要:准确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和根本任务,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容及其重要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战略地位

(1)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维系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精神纽带;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目标;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保证。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就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着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两个方面。 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所要解决的是在全民族、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问题。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提高整个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

 

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五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 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抓住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树立共同理想,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培育和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掌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打牢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揭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

 

五、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大意义

(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向世人展现了中国共产党思想上精神上的旗帜;

(2)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

(3)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引导全社会在思想道德上共同进步;

(4)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历年真题】

1.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是(  )

A.集体主义      

B.为人民服务

C.诚实守信      

D.爱国主义

 

2.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要(   )

A.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

B.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C.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

D.坚持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

 

3.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时代精神的核心是(  )

A.爱国主义        

B.求真务实

C.改革创新        

D.艰苦奋斗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是(   )

A.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

B.发展教育和科学

C.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 D.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5.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是(  )

A.诚实守信         

B.为人民服务

C.拾金不昧         

D.爱国主义

 

 

 

 

 

 

 

 

 

 

 

 

 

 

 

【答案】

1.A.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原则。

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2.B.本题考查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关键。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关键是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3.C.本题考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4.A.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就是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而发展教育和科学是文化建设的基础工程,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文化建设的条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政策。

5.B.任何社会的道德都是由该社会的经济基础所决定的,并为该经济基础服务.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在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经济制度之上,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相结合,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社会主义道德的核心应该是为人民服务,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道德的集中体现。

 

考点8: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0

0

4

 

 

内容提要:了解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准确掌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及其重要意义;深刻理解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

 

一、提出构建社会主义的和谐社会的现实依据

(1)这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2)这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3)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十六大)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意义:

(1)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2)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3)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 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遵循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按照发展固和谐、民主促和谐、文化育和谐、公正求和谐、管理谋和谐,稳定保和谐的总体思路,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把激发全社会创造活力和实现各方面利益结合起来,把加强民主法制建设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把加强政府管理和推动社会自治结合起来,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

 

2.基本原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五个统筹,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必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造精神,必须注重社会公平,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坚持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以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使改革发展稳定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确保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确保社会政治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 为了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要切实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切实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切实落实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切实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切实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切实处理好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切实加强生态环境建设和治理工作;切实做好保持社会稳定的工作。

 

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举措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历年真题】

1.当前,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是(  )

A.城乡二元结构      B.农业投入不足

C.农民收人偏低      D.农村发展滞后

 

2.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是(  )

A.保障和改善民生    B.推进经济持綾健康发展

C.推进公民道德建设  D.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  )

A.科学发展          B.诚心友爱

C.充满活力          D.民主法治

4.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 )

A.人和自然和谐相处     B.社会安定

C.民主法治             D.改革开放

5.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  )

A.民主法治           B.公平正义

C.经济发展           D.社会稳定

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属于国家层面价值要求的是(     )

A.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C.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D.和平、发展、互利、共赢

 

 

 

 

 

 

 

 

 

【答案】

1.A.本题考查了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

城乡二元结构是制约我国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主要障碍,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必须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A.本题考查了社会建设的重点。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是推进社会建设的重点。

3.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工作方针是科学发展。

4.D.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要动力是改革开放。

5.A.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是民主法治。

6.B.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

 

 

考点9:国际战略和外交政策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2

6

0

2

 

 

内容提要:了解国际形势发展变化的特点;准确掌握我国对国际形势的判断以及友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内容和目标;深刻理解我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历史必然性。

 

一、邓小平对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主题的判断的基本点

(1)世界大战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可以避免,我们有可能争取较长时期的和平环境。

(2)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带有全球性的战略问题,是东西方之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矛盾全局的集中体现。

(3)和平与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世界和平是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前提条件,各国的共同发展则是保持世界和平的重要基础。

(4)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并不意味着这两个问题已经解决。

 

二、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具体做法

中国坚定不移地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和在国际上的地位决定的。 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就是把国家主权和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定地维护我国的国家利益,反对任何国家损害我国的独立、主权、安全和尊严;就是从我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对于一切国际事务,都要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立场和政策,不屈从于任何外来压力;就是坚持各国的事务应由本国政府和人民决定,世界上的事情应由各国政府和人民平等协商,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就是不以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异同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而是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关系;就是坚持不同任何大国或大国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参加军备竞赛,不进行军事扩张,永远不谋求霸权。

 

三、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1)坚持独立自主地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2)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指导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3)坚持同发展中国家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4)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四、维护世界和平、构建和谐世界的具体做法

(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3)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4)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历年真题】

1.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但主要是发展对外(  )

A.政治关系B.经济关系

C.文化关系D.科技关系

 

2.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中核心问题是(  )

A.和平B.发展

C.反恐D.合作

 

3.邓小平指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  )

A.战争与革命B.和平与发展

C.改革与开放D.民主与法制

 

4.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  )

A.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B.人口大国的国情决定的

C.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的

D.经济体制决定的

 

5.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A.民族矛盾

B.贸易保护主义

C.宗教纷争

D.霸权主义与强权政治

 

 

【答案】

1.B.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也是文化的一种)三者关系中,经济是基础,经济发展状况决定着政治、文化及科技的发展状况。 所以,对外开放中最主要是发展对外经济关系。

2.B.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其中核心问题是发展

3.B.邓小平指出,当今时代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4.A.我国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是由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决定的,

5.D.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引起世界局势的动荡不安,影响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它的存在导致某些国家或地区民族矛盾激化,贸易保护主义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在经济上的体现。

 

考点10:一国两制和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2

2

2

2

 

 

内容提要:掌握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及其重要意义;结合香港、澳门的回归,深刻理解以一国两制构想推进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

 

一、一国两制构想的重要意义

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邓小平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现实意义

(1)一国两制是实现国家统一的最佳方案,为我国解决港、澳、台问题找到了一个切实可行的方案。

(2)一国两制为解决国际争端和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范例。

2.理论意义

(1)一国两制构想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家学说。

(2)一国两制构想是对和平共处原则的创造性运用和发展。

(3)一国两制构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统一的原则。

(4)一国两制构想把党的统一战线学说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二、香港回归祖国的重要意义

(1)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国耻。

(2)香港回归标志着我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3)香港回归将对澳门回归和最终解决台湾问题发挥示范作用。

(4)香港回归标志着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做出了新的贡献。

 

三、澳门回归祖国的重要意义

(1)是中华民族的又一盛事,是按照一国两制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又一重大成果。

(2)标志着外国占据和统治中国领土的历史彻底结束,是实现祖国统一大业的又一里程碑。

(3)丰富了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促进了澳门的繁荣、稳定和发展。

 

 

 

 

 

 

 

 

 

 

 

 

 

【历年真题】

1.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提出是从解决__开始的(  ) A.台湾问题开始的 B.香港问题开始的 C.澳门问题开始的 D.香港和澳门问题开始的 

 

2.实现一国两制的前提和核心是(   )

A.港澳台地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B.中国坚持社会主义

C.国家的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D.港澳台地区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不变

3.我国实行一国两制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这是因为 ( )

A.特别行政区只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行政区域;

B.特别行政区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的统一领导下;

C.特别行政区享有内地一般地方行政区所没有的高度自治权;

D.两种制度地位不同,社会主义制度是主体。

4.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是(   ) A.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 B.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C.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D.中国的主权是完整的,是不可分割的。

 

5. 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是(  ) A.和平统一,一国两制;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决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D.反对台湾独立。

 

6.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核心是(     )

A.长期繁荣

B.高度自治

C.两制并存

D.一个中国

 

7.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是(     )

A.宗教问题和领土争端

B.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C.恐怖主义和民族矛盾

D.贫富差距和地区冲突

 

 

 

 

 

 

 

【答案】

1.A.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有一个过程,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用和平方式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郑重宣告了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1979 年1月30日,邓小平在访问美国期间,第一次公开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思想。因此,一国两制构想是从解决台湾问题开始的

2.C. 一个中国的原则是一国两制的核心、政治前提和根本保证,而一个中国的实质就是指中国的主权是完整的,是不可分割的,国家的主权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 题中所给定的四个备选答案中,A、B、D三项是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都是不符合题意的。 只有选项C才是一个中国的本质含义,是正确的。

3.D.两种制度是说国家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港澳台地区实行资本主义制度.实行两种制度不会改变人民民主专政国家的社会主义性质。 这是因为,两种制度地位作用不同,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大陆地区是国家的主体,起着决定作用。

4.A.题中所给出的四个选项的内容都是一个中国原则的题中应有之义。但题干问的问题是一国两制的前提和基础,那就是一个中国,所以选项A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正确.

5.D.1995年1月28日,江泽民发表了《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的重要讲话。讲话根据一国两制构想,就现阶段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的若干问题,提出了八项重要主张,其中之一就是必须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这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此题的答案政策性极强,需要考生强行记忆。

6.D.核心是一国,即一国两制政策以·一个中国为原则,开弦州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代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政府一项长期不变的基本国策。

7.B.当今世界,勒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是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考点1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和领导核心

年份/选择题

2016年

2017年

2018年

2019年

分值

4

4

6

4

 

 

内容提要: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准确掌握中国共产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深刻理解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特别是加强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必要性。

 

一、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依靠力量

(1)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

(2)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历来与我国革命、建设、改革、发展的大局联系在一起。农民是我国人数最多的党的依靠力量。

(3)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担负着重大的历史责任。

(4)人民军队是社会主义祖国的保卫者和重要的建设力量。

(5)新出现的社会阶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二、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的要求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结成最广泛的统一战线,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革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兴国的重要保证。 (1)加强全国各民族人民的大团结。

(2)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的原因

(1)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保证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正确方向。

(2)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保证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

(3)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一个安定团结的国内社会环境和国际和平环境。

(4)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提供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5)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复杂的社会矛盾,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有效地组织和领导现代化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四、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体目标和总体要求

    新时期推进党的建设的总体目标是:深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我们党要始终成为时代先锋、民族脊梁,始终成为马克思主义执政党,自身必须始终过硬。全党要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勇于直面问题,敢于刮骨疗毒,消除一切损害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的因素,清除一切侵蚀党的健康肌体的病毒,不断增强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

 

【历年真题】

1.中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  )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知识分子 D.中国共产党

2.邓小平指出,改善党的领导,其中最主要的,就是要(   ) A.加强作风建设 B.加强组织建设 C.反腐败斗争

D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是(   ) A.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B.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C.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D.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

 

4.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是(   ) A.爱国主义 B.社会主义  C.民族主义

D.民主主义

 

5.新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是(   )

A.国家政权机关

B.各阶级的联盟

C.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 

D.人民团体

 

6.中国共产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     )

A.密切联系群众

B.少数服从多数

C.以工人阶级为阶级基础

D.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答案】

1.D.根据我国国体确定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其中工人阶级是我国的领导阶级,农民阶级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数最多的依靠力量,知识分子也是社会主义建设的一支重要的依靠力量。中国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因此,它才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

2.D.反腐败斗争是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严重政治斗争,属于政治思想工作的一部分。在党的领导中,包括政治领导、思想领导和组织领导,其中思想领导是政治领导和组织领导的基础,是实现党的领导的中心环节,政治领导是根本,反映党的领导的最本质特征,加强组织领导首先离不开思想政治工作,因此,改善党的领导,最主要是加强思想政治工作。

3.C.四个选项构成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而本题是要问核心是什么,则只能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因为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的只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建立社会主义和发展社会主义,人民民主专政也是通过中国共产党来领导的,所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核心。

4.B.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具有广泛代表性的爱国统一战线,属于社会主义性质。

5.C.新时期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不是普通的人民团体或国家政权机关,而是我国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组织。它包括中国共产党在内的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各族各界人士、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等团结合作,是中华民族大团结的象征。

6.A.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无产阶级运动的性质和共产党的性质,都决定了共产党必须密切联系群众。

 

二、专升本政治辨析题考情分析

 

年份

2016

2017

2018

2019

辨析题题数

2

2

2

2

分值

20

20

20

20

 

 

辨析题为2道大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首先判断正确或是错误,然后说明理由。

历年的辨析题考点知识主要考点为分两部分第一题考点为政治第一部分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第二题为第二部分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那下面重点给大家分析历年辨析题的具体考点,只要大家掌握好了以下知识点最少可以拿10分。                                                        

 

历年辨析题一:

考点知识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重点考点知识章节为第一部分第二章物质和意识

 

1.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规律是事物的本质联系;规律是事物的必然联系;规律是事物的稳定联系。

(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人形而上学,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 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1)主观能动性的含义

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

所谓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所谓能动地改造世界,是指人通过实践按照自己的尺度去安排原来的客观世界。 客观规律性是事物内部所固有的、本质的、稳定的联系,它的存在和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2)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第一,遵循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为了达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的目的,人的活动就必须合乎客观规律,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办事。 否则,就不能实现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 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

总之,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一个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更好地遵循客观规律。

(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的现实意义:

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辩证关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第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这就要求我们每做一件事都必须认真考虑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做到科学决策、科学实践。

第二,我们必须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才能掌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指导社会主义建设胜利发展。

第三,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地结合起来。既要反对那种无视客观规律、片面强调发挥主观能动作用的唯意志论,又要注意避免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不注重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宿命论和机械论的消极无为的思想。

 

3.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地基石。对物质"认识的不同深度和广度,是区分唯物主义三种形态的重要依据。古代唯物主义依据对目然现象的笼统直观,把物质归结为一种或几种实物。 这是一种可贵猜测,但缺乏科学根据,过于简单化。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根据当时自然科学关于原子县物质最小单位的认识,把物质归结为原子,认为原子的属性就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共同属性,这虽然有了一定的科学依据,但混淆了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同哲学物质范畴的区别,经不起自然科学发展的检验,也经不起唯心主义的进攻,尤其是不能说明社会生活的物质性.辩证唯物主义从无限多样的物质现象(个性)中抽象出共同的本质(共性),从哲学上做了最高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本质规定。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性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党而存在,为我们的感党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是从物质和意识的关系上给物质下定义的,其基本思想包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性是客观实在性;物质是对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事物的共同本质的抽象,它既包括一切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自然事物,也包括可以从感觉上感知的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活动;这种客观实在独立于我们的意识而存在,为我们的意识所反映。列宁的这个物质定义,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它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它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具有可知性,坚持了辩证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同怀疑感觉经验之外的客观实在、否认客观事物可知性的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为人类探索宇宙的奥秘指明了方向。

第三,它对物质世界的多样性统一做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形态的其词,只有深刻的辩证性质。它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概念的联系,又把它们区别开来,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缺陷。

 

 

 

 

 

 

 

【历年真题】

1.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表明社会规律不具客观性,是可以被他造或是消灭的。

 

 

 

 

 

 

2.是否承认社会意识在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3.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

 

 

 

 

 

 

4.一切意识的内容都是主观的。

 

 

 

 

 

 

 

 

5.一元论认为,世界统一于物质。

 

 

 

 

 

 

 

 

 

 

【答案】

1.错误。(2分)

(1)规律是事物运动发展中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客观性是其根本特点。 人们只能认识和利用规律,不能创造或消灭规律。 社会规律也具有规律的一般特点。(4分)

(2)社会规律是通过人们的活动表现出来的,这只是说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的表现方式不同,并不否认其客观性。 社会规律与自然规律一样,都不依赖于人的意识,人们的活动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社会规律。(4分)

 

2.错误。(2分)

(1)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标准。 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是历史唯物主义。 反之,是历史唯心主义。(4分)

(2)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在社会发展中有重要作用。历史唯心主义片面夸大了社会意识的作用,把社会意识看成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4分)

 

3.错误。(2分)

 (1)要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必须正确处理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关系。强调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要以承认并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就是充分发挥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主体作用。而物质世界存在着其内在的规律性,人的行为如果违背它,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导致无效或失败的结果,所以,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要求。

(2)强调客观规律性,并不是否定主观能动性,恰恰是承认人的主观能动性。只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不讲尊重客观规律,就会夸大精神的作用,导致实践中的唯心主义。题中的只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什么人间奇迹都能创造出来的观点显然并没有以承认和遵循客观规律为前提,而是过分地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性结合起来,只有如此,才能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4.错误。这种说法违背了意识本质的规定. 理由:

(1)由意识的本质可知,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这表明一切意识的形式都是主观的,而一切意识的内容都是客观的。

(2)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反映意识的感性和理性形式是主观的;对同一对象,不同的主体有不同的反映结果,有正确的反映,有错误的反映,有歪曲的反映,甚至有荒诞和虚幻的反映。

(3)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意识直接来自客观世界及其发展规律,无论意识的形式多么的主观,但它的内容都是客观的,无论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思想,或者各种荒唐的幻想、封建迷信等都可以在现实世界中找到它的根源。

 

5.错误。 理由:

(1)一元论是指承认世界是统一的哲学派别,或主张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的哲学派别,包括唯物主义一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如果世界统一于物质则是唯物主义一元论,如果世界统一于精神则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2)本题的错误在于只看到唯物主义一元论,而忽视了唯心主义一元论。

 

历年辨析题二:

主考知识点为政治第二部分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基本内涵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把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纳入社会主义本质。

第二,突出强调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在指导我国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反思了我国过去对社会主义认识的偏差,逐步提出了社会主义本质的命题,从最根本的意义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 邓小平同志指出: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邓小平的论述,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新的概括和发展。

 

2.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领导核心,它是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是中国人民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先锋队。党坚持科学执政,依法执政,民主执政,始终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才能始终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才能为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才能实现全面小康的战略目标。

 

【历年真题】

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所以只要生产力发展了,就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

 

 

 

 

 

 

 

 

 

2.党的领导核心地位不是一劳永逸,过去拥有的不等于现在拥用的,现在拥有的不等于永远拥有。

 

 

 

 

 

 

 

 

 

3.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共同富裕。

 

 

 

 

 

 

 

4.改革是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5.实行依法治国势必降低党的权威。

 

 

 

 

 

 

6.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我国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这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

 

 

 

 

 

 

 

7.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社会主义。

 

 

 

 

 

 

 

 

 

 

 

【答案】

1.错误。(2分)

(1)社会主义本质理论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分)

(2)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实现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而要实现共同富裕,除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增加社会物质财富之外,还包括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使社会生产力发展成果为人民所享有的要求,只有完整地把握这两层意思,才是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理解。

 

2.正确。(2分)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是历史和人民的选择。 坚持党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必须巩固党的执政地位。(2分)

(2)当前,党面临严峻的执政考验。 因权力的诱惑,极易产生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特权思想等,最终导致丧失执政地位。(4分)

(3)只有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才能长期执政不变质.(2分)

 

3.错误。理由:

(1)社会主义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2)社会主义本质的五个目标是统一整体,可划分为生产力目标和价值目标,其中价值目标主要是指共同富裕。两者之间互为条件,发展生产力是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物质前提,发展生产力的目的也是为了使全体人民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要以生产力的发展为前提. 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与生产力发展过程有一致性,离开生产力的共同富裕是不切合实际的。如果只讲共同富裕,不发展生产力,没有物质基础的共同富裕,那就是平均主义和共同贫穷。

 

4.错误。理由:

(1)政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改革是为了进一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僵化体制,建立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体制;改革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扫除发展生产力的一切阻碍,从这个意义上,改革是发展的动力。

(2)改革是对原有体制进行根本性变革,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革命,不是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的政治革命,不需要改革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而是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上,对原有的体制(包括经济体制和其他体制)进行全面重大级革,特别是对存在着产重弊端的旧体制进行的根本性变革,在经济体制上实行创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上进行深刻变革,依法治国,建立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其他体制也随之改革。所以,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

(3)改革还会引起社会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思想观念等一系列重大变化从旧体制到新体制的改变,产生广泛性和深远意义的影响,极大地促进社会主义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5.错误。 理由:

(1)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其实质是崇尚宪法和法律在国家政治、经济、社会生活中的权威,两者具有一致性。

(2)实行依法治国崇尚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并不会降低党的权威。因为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党领导人民通过一定法定程序制定的,而依法治国的前提是在党的领导下进行的。 党依法执政, 服从法律、依法办事,实质上是党的一切活动服从法律,是党的领导能够实现制度化的真正体现。

(3)实行依法治国不仅不会降低党对国家的领导作用和权威地位,反而更加能够有效地维护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领导作用和权威地位。

 

6.正确。 理由:

新民主主义社会是近代中国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的中介和桥梁,这是一个过渡时期,是既有社会主义因素又有资本主义因素存在的社会。 自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年底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自1956年年底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正确。 理由:

(1)社会主义在具体的国家有不同的具体形式和表现,社会主义体现在我国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而不是其他什么主义。社会主义社会是很难实现的,我们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国大地、反映中国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进步要求的科学社会主义.

(3)我们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那就是不论怎么改革、怎么开放,我们都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这就包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专升本政治简答题考情分析

简答题总分30分,共3道小题,每题10分,简答题的考点知识主要是以第二部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

重点考的章节为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 ,第八和第九章。掌握这几章节的知识点最少可以拿10分。(具体知识查看选择题第二部分考点二、三、四、六、七、八、九)

 

【历年真题】

1. 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作用。

 

 

 

 

 

 

 

2. 与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相比,新民主主义革命有哪些特点?

 

 

 

 

 

 

 

3. 简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意义。

 

 

 

 

 

 

 

 

4. 在全国深化改革过程中,怎样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 简述我国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主要内容。

 

 

 

 

 

 

7. 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8. 毛泽东思想在哪些方面以独创的理论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9. 党的十八大提出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在我国改革发展关键时期做出的重大抉择,当前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10. 为什么说实践是检验直理的唯一标准?

 

 

 

 

 

11. 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是什么?毛泽东是怎样论述其相互关系是?

 

 

 

 

 

 

 

12. 简述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及其确立的依据。

 

 

 

 

 

 

 

13. 为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主义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

14. 毛泽东是怎样界定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的?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15.妥善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为什么必须以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答案】

1.解析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着决定作用,这种决定作用表现在四个方面: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第三,主产方式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2.解析

(1)革命领导权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只是追随资产阶级参加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者是工人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

(2)革命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思想武器库中学来的,而新民主义革命则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革命目标和革命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要在中国建立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制度为目的新民主主义革命则要在中国建立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然后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最终目标是在中国实现共产主义。

3.解析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宏伟目标。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利于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

 

4.解析

(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相互交融相互作用,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稳定是前提。(2分)

(2)把改革力度、发展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3分)

(3)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重要结合点。(3分)

(4)在保持社会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通过改革发展促进社会稳定。(2分)

 

5.解析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内容包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4分)

(2)第一,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

第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

第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6分)

 

6.解析

(1)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2分)

(2)健全促进就业、创业的体制机制。(2分)

(3)形成合理有序的收人分配格局。(2分)

(4)建立更加公平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2分)

(5)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分)

 

7.解析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2分)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3分)

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分)

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2分)

 

8.解析

(1)关于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理论。

(2)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

(3)关于革命军队建设和军事战略的理论。

(4)关于政策和策略的理论。

(5)关于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工作的理论。

(6)关于党的建设的理论。

(每项2分,答出任意五项可得满分10分)

 

9.解析

(1)进一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围绕产业发展需求部署创新链,完善科技有效支撑产业发展的机制。(3分)

(2)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 加快建立企业主导产业技术研发创新的体制机制,完善市场导向的创新格局。(2分)

(3)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 积极研究制定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有关政策措施。(3分)

(4)进一步扩大科技开放合作。加快国际科技资源流动和重组,在开放合作中提高我国产业技术水平和增强科技实力。(2分)

 

10.解析

(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分)

(2)真理是同客观实际相符合的主观认识,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实际相符合,这就必须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3分)

(3)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因而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3分)

 

11.解析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三大法宝是: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和党的建设。(3分)

(2)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1)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两个基本特点,是战胜敌人的两个基本武器;(2分)

2)统一战线是实行武装斗争的统一战线,武装斗争是统一战线的中心支柱;(2分)

3)党的建设则是掌握统一战线和武装斗争以实行对敌冲锋陷阵的英男战士。(3分)

 

12.解析

(1)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4分)

(2)它确立的依据是:

第一,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把公有制作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2分)

第二,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2分)

第三,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2分)

 

13. 解析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宁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我们党能够在新时期开创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其理论基础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科学继承.

(2)所谓一脉相承,就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不能丢,坚持马克思主义昭示的社会主义方向不能变。所谓与时俱进,就是用发展看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把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精神运用于理论和实践的生动体现.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紧密结合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既生动而具体地坚持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又生动而具体地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赋予马克思主义新的鲜活力量。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破除了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式理解,又抵制了抛弃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错误主张;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又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中国特色;既继承了前人,又创新了内容,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是深深扎根于中国大地、符合中国实际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14. 解析

1941年,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明确地定了实事求是的科学含义: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从其中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

原因:

(1)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起点,正是运用和把握了实事求是这个精髓,才有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创立和发展。

(2)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逻辑起点,实事求是是体现、贯穿、渗透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各个方面的最重要的东西,是活的灵魂。

(3)贯穿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始终的是实事求是。 把握了这个精髓,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的历史联系及其统一的科学思想体系,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最本质的东西.

(4)由于把握了这个精髓,一代又一代马克思主义者在开创和发展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程中,不断解决新课题,开拓新境界。实事求是作为党的思想路线,它始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和灵魂,即是毛泽东思想的精髓和灵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和灵魂;它始终是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是我们党的基本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是党带领人民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不所取得胜利的重要法宝.

 

15. 解析

(1)改革,发展,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简言之:稳定是前提、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三者是有机统一体。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处理这三者之间的关系,其结合就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2)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奋斗的目标,也是改革的最高价值追求。 改革发展稳定连接着国家富强之梦与人民幸福之梦。 正因如此,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前进道路上,我们一宗要坚持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人民群众的利益越是得到保障,对改革的困难就越能多一些理解,对改革的举措就越会多一些支持,改革成功的希望就越大,发展、稳定的基础就越能坚如磐石。

(3)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 改善民生是我们党始终如一的奋斗目标。 保障和改善民生,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根本要求,是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的重大问题。

(4)当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各种问题凸显,不和谐因素增多。 民生问题事关广大群众切身利益,解决不好民生问题,就会丢失百姓信任,社会就会不稳定,所以说这是出发点;我们党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一切来自群众,一切为了群众,改善民生,就是服务人民的应有之意,所以说这是落脚点。

 

 

四、专升本政治论述题考情分析

 

论述题大题只有一题,总分为20分,那么论述题我们要如果答题呢?那下面给大家总结了一下答题的技巧,按老师说的去分析答题最少可以拿12分。

 

1、关键词

捕捉题干信号,把握材料线索,比对理论框架,确认考点原理。

2、具体操作

仔细审题,找出本题目是关于哪一部分的哪个章节,在草稿纸上写下此章节内所有可能与本题有联系的基本概念及原理。大多数题目是跨章节,要注意思维的发散性。

3、原理阐述

表述尽量准确。但只要理解正确,不苛求一字不差。如果背住的原理文字量太少,显得内容不丰满,可尝试以正面阐述后,再反面阐述的方式丰富答案。

解释每一个概念并写出原理的基本内容。如果自己写出的相关概念太多,则视试卷留出的空白捡重要的写,解释概念和原理一般不要超过本题答题空间的二分之一。

但要注意答题时每个概念和原理要作为一段,字迹要工整清晰。好了,本题目分数的一半你已经拿到了,下面进行第四步。

4、展开分析

可适当复述材料,利用题目提供的材料复制部分答案;可根据题目的性质纵向层层递进,或横向分方面展开;如想到的角度多,话头就别太长,多角度能够提高命中率。

若想到的角度少,就可以多写话,以较丰满的文字加重份量。联系实际,如果本题是论述题,则根据本题联系实际中的一些现象,给出评价,如果本题是材料题,则材料就是实际,指出材料中的一些问题,也就是将材料用你学过的关于政治的术语再复述一遍。

最后,归纳并复述基本观点,突出论点,加深印象。这一部分是绝对送分的,但也要有技巧。

 

【历年真题】

1. 根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到2020年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之时,必须在资源节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上取得重大进展. 试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涵义,并说明如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2. 辩证否定观包括哪些内容?在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问题上如何坚持辩证否定观?

 

 

 

 

 

 

 

 

3.2014年10月,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门题的决定》中提出: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定不移走中国特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如何理解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

 

 

 

 

 

 

 

3. 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全面深化改革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为什么说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怎样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5.试述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如何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答案】

1.解析

(1)资源节约型社会是指在生产、流通、消费等领域,通过采取法律、经济和行政等综合性措施,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以最少的资源消耗获得最大的经济和社会收益, 保障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 环境友好型社会, 就是全社会都采取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生产方式、 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建立人与环境良性互动的关系。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可以从下面三个方面着手:

第一,要充分考虑人口承载力、资源支撑力、生态环境承受力,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第二,要发展循环经济,提高资源利用率。坚持开发节约并重,节约优先,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原则·在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物产生、消费等环节上面逐步建立全社会的资源循环体系。

第三,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建设土忿乂明。增加环保投入,健全环保监管体制,提高监管能力,加大执法力度。在全社会形成爱护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观念。

 

2.解析

(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2分)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2分)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2分)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4分)

(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4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剔除其糟粕,吸取其精华,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大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既要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 (6分)

 

3.解析

(1)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根本保证。 党领导人民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宪法和各项法律,又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严格依法办事,保证法律的实施。(6分)

(2)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要求,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4分)

(3)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依法治国不仅从制度上、法律上保证人民当家作主,而且也保证了党的执政地位。 依法治国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在党的领导下,维护人民主人翁地位的过程,保证人民实现当家作主的过程。(5分)

(4)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是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的。三者必须统一于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实践之中,决不能将它们分割开来和对立起来。(5分)

 

 

 

 

4.解析

(1)只有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才能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第一,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4分)

第二, 从国内看,当今中国正在为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这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 如果党的领导方式、工作方式和具体制度不加以改进和完善,就难以适应新的要求。(4分)

第三, 从党的自身建设看,党的实际状况同所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使命还有许多不相适应的地方,需要通过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加以解决。(3分)

(2)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应着力解决以下问题:

第一,必须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3分)

第二,必须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3分)

第三,必须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的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3分)

(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且观点正确,可酌情给分。)

5. 解析

(1)客观规律性是指客观事物本身包含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主观能动性是指人的主观思想有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2)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发挥主观能动性不等于随心所欲,违背规律最终要受规律的惩罚。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规律是事物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必须通过探索才能了解,所以就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3)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积极推进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时,要尊重规律,不能急于求成、盲目冒进,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忽视现有条件,忽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大干快上,搞大跃进式的发展,只能造成严重损失,欲速则不达。 同时,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客观规律,要积极开动脑筋,勇于探索,运用党和人民的集体智慧认真研究、努力创造,不能坐享其成。

点赞(0) 打赏

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

暂无评论

热门产品

网络教育高起专建设工程管理复习题:建筑施工技术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网络教育,网络教育高起专,建设工程管理复习题,建筑施工技术答案,建筑施工技术参考答案,高起,建设工程,管理,复习,建筑施工,技术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网络教育高起专建设工程管理复习题:建筑施工技术网上作业题参考答案
2019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范围及样卷|单独招生数学,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卷,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2019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考试,范围,及样卷
2019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范围及样卷
2018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及样大纲卷|单独招生数学,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题,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大纲,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卷,2018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及样,大纲
2018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及样大纲卷
2017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大纲及样卷|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大纲,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卷,2017,单独,招生,数学,普通,考试大纲,及样卷
2017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大纲及样卷
2016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范围及样卷|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样卷,2016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考试,范围,及样卷
2016年单独招生《数学》(普通类)考试范围及样卷
2021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及样卷|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大纲,单独招生数学样题,2021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及样卷
2021年单独招生《数学》考试范围及样卷
2023年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评价》考试大纲及样题|单独招生考试大纲,单独招生考试样题,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评价,单招文化素质评价,单招文化素质评价考试大纲,单招文化素质评价考试样题,单招文化素质评价考试,2023年,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评价,考试大纲,及样题
2023年单独招生考试《文化素质评价》考试大纲及样题
2022年河南经贸单招考试--《数学》大纲及样题|河南经贸单招考试,河南经贸单招考试大纲,河南经贸单招考试样题,河南经贸单招数学考试大纲,河南经贸单招数学考试样题,2022年,河南,经贸,招考,数学,大纲,及样题
2022年河南经贸单招考试--《数学》大纲及样题

历史上的今天:04月20日

安徽2021高考一分一段表

安徽2021高考一分一段表安徽省2021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统一考试考生成绩分档表科类: 文史 (含艺术、体育类考生,不含已录取考生、少年班等考生) (含全国性加分,不含地方性加分)分数人数累计人数分数人数累计人数分数人数累计人数分数人数累计人数分数人数累计人数670及以上3535633661228596270727355963222814522736494926691366327313015952

云南体育单招文化考试须知

云南体育单招文化考试须知按照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工作部署,全国2022年普通高等学校运动训练、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及高水平运动队招生文化考试(以下简称体育单招文化考试)定于4月16—17日举行。根据当前疫情防控形势,我省2022年体育单招文化考试调整为在14个州市设置考区(迪庆、怒江除外)。现将有关事项提示如下。一、考试安排(一)考试时间考生分别于上午8:00、下午13:00开始入场,请合理安排

2023单招好不好录取?缺考、滑档、退档怎么办?

2023单招好不好录取?缺考、滑档、退档怎么办?01志愿填报时间XINPEIWENDANZHAO河北单招各大类考试及报考节点2023年河北单招各大类报考节点 项 目考试查分志愿填报查录取报二志愿 查录取 1类4月2日4月14日17日9时23日12时23日14时 26日9时 2类4月1日4月10日17日9时23日12时23日14

一文看懂云南高职单招(考试内容、填报志愿、录取流程)

一文看懂云南高职单招(考试内容、填报志愿、录取流程)2023年高职单招考试即将开始,在现在的这几个月时间中,备考、复习、冲刺是当务之急。在备考之前我们要清楚我们考试内容包含哪些,然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考,兵临考场时才不会慌张。01什么是单招?高职院校单独招生(简称高职单招)是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精神,推进素质职业教育,建立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突

高职单招,这些问题你需要知晓

高职单招,这些问题你需要知晓对于高职单招,这些问题需要弄清楚。首先,什么是高职单招呢,所谓高职单招是高职院校单独考试招生的简称,是高校考试招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推进高等职业教育分类考试招生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技术技能人才选拔的重要渠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高职院校分类考试招生与普通高校考试招生相对分开,实行“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的评价方式,更加突出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规律。其次是高职单招的对象,

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和报名条件!

成人高考报名时间和报名条件!云南的成人高考属于全国统考,每年只有一次报考机会,云南成人高考报名时间一般为9月初,考试时间为10月下旬。报名期间,考生需要登录云南省教育考试院官网进行报名,报名成功后按时打印准考证就可以参加考试。云南成考报名具体流程报名注册考生可登录云南省教育考试院,点击网站“成人高等学校招生报名系统”进入网上报名界面。考生需使用微信或钉钉扫码进入报名系统,考生登录报名系统时,需要输

热门专题

安徽开放大学|安徽开放大学报名,安徽开放大学报考,安徽开放大学,什么是安徽开放大学,安徽开放大学学历,安徽开放大学学费,安徽开放大学报名条件,安徽开放大学报名时间,安徽开放大学学历,安徽开放大学专业
安徽开放大学
卓越综合高中|卓越综合高中
卓越综合高中
外贸网站建设|外贸网站建设,英文网站制作,英文网站设计,美国主机空间,外贸建站平台,多语言网站制作
外贸网站建设
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报名,国家开放大学报考,国家开放大学,什么是国家开放大学,国家开放大学学历,国家开放大学学费,国家开放大学报名条件,国家开放大学报名时间,国家开放大学学历,国家开放大学专业
国家开放大学
APP开发|app开发_app开发公司_app软件开发_专业app开发_云南app开发公司_app定制_原生app开发定制
APP开发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吃法|天麻的功效与作用,天麻的功效与作用吃法,天麻炖什么治头痛最好,天麻的功效与作用禁忌,天麻多少钱一斤,天麻的功效与作用吃法及禁忌,天麻怎么吃效果最好,天麻粉的功效与作用,天麻怎么吃
天麻的功效与作用吃法
一年制中专|中专学历,中专是什么学历,中专是什么,中专有什么专业,中专升大专,一年制中专
一年制中专
综合高中|云南综合高中,昆明综合高中,综合高中能考本一吗,综合高中和普通高中的区别,综合高中是什么意思,综合高中能参加全国统一高考吗,综合高中可以考哪些大学,综合高中的学籍是什么
综合高中

微信小程序

微信扫一扫体验

立即
投稿

微信公众账号

微信扫一扫加关注

发表
评论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