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会这样设计我的《元日》教案
一、教学内容:《元日》
1、老师一面背诵《元日》这首古诗,一面走上三尺讲台。背完以后,老师问有哪位同学会背这首古诗,并当场要求全体同学背会。
2、老师问有谁知道《元日》这首古诗描写的是什么,它是一首什么诗,表现的是什么?
老师解题: 《元日》这首古诗描写的是王安石眼中的大年初一。它是一首借事喻事诗,借元日这天的除旧迎新,比喻熙宁这年的变法改革。它还是一首托事言志诗,托除陈出新之事以表达诗人改革新政的喜悦和继续推进变法运动的决心。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知道《元日》是怎样写成的。
2、让学生产生《元日》诗的阅读兴趣和创作欲望。
三、教学重点
1、词语注释:
元日:正月初一,大年初一。
爆竹:古人烧竹子时使竹子爆裂发出声响。后来变成放鞭炮。
除:尽头。完结。
屠苏:草舍。这里的意思是老百姓的家。
门:家。
曈曈:明亮而温暖的样子。
桃:春联。
符:春联。
2、概念解释:
意象:就是蕴涵着作者主观想象的客观物象。比如这首诗中的爆竹,岁除,春风,屠苏,千门,万户,新桃,旧符。
赋比兴:诗歌创作中的表达方式。赋,意思是铺陈;比,意思是比喻;兴,意思是把结尾有意拔高。
结构:是指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起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一句。意思是诗的开始。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开端部分。
承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二句,是秉承上一句的意思,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发展部分。承句是上句结果,也是下句的原因。
转句:指的是绝句诗的第三句,意思是转移到谈话的正题,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高潮部分。
合句:又叫结句,指的是绝句诗的最后一句即第四句,意思是结局,相当于诗文结构形式里的结局部分。
四、课时安排
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会这样设计我的《元日》教案
1、简介《元日》的作者:
一千多年以前,王安石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北宋庆历二年(公元1042年),王安石高中进士,开始了他入仕又出仕,拜相又罢相的精彩人生。 他是中国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和改革家。在文学方面,位列唐宋八大家,有《临川先生文集》存世。《元日》是他七绝诗的代表作。
2、说明《元日》的结构形式:
我们知道,《元日》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由四个组成部分即四个句子所组成:
第一个句子:爆竹声中一岁除,
第二个句子:春风送暖入屠苏。
第三个句子:千门万户曈曈日,
第四个句子:总把新桃换旧符。
这四个句子组成了《元日》这个整体。从七言绝句诗的结构角度讲,这四个句子依次是起句、承句、转句和合句。通常我们称之为“起承转合”。
3、讲述《元日》的创作背景:
《元日》这首古诗作于北宋熙宁三年(即公元1070年)。北宋熙宁元年(即公元1068年),王安石被诏“越次入对”,宋神宗开始与王安石讨论时政。北宋熙宁二年(即公元1069年),王安石以谏议大夫参知政事身份开始主持熙宁变法工作,先后颁布实施均输法、青苗法和农田水利法等新法。这些新法的实施,使北宋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革新气象。熙宁三年的春节期间,王安石想到自己主持的熙宁变法运动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就像除旧迎新的大年初一给人们带来的生活变化一样。于是,王安石就产生了作元日诗一首,以事喻事,托事言志的想法。以表达自己变法革新的喜悦和继续推进变法运动的决心。这熙宁新法旧制的兴废,就像元日春联的更替,组成了这首元日诗的合句:总把新桃换旧符。
4、叙述《元日》的构思过程:
深谙作诗之道的王安石知道,有了合句,按照诗词构思的顺序,接下去就是要构思诗的起句。你合句的前提是什么?你合句的前提就是你的起句。
王安石还知道,合句即总把新桃换旧符的前提是,人们在爆竹声中送走了旧的一年,就像熙宁二年我们摒弃了旧制一样。所以,我们的起句就是爆竹声中一岁除。
王安石知道,按照诗词构思的顺序,构思完合句和起句,接下去就是要构思诗的转句。你合句产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你合句产生主要原因就是你的起句。
王安石还知道,合句即总把新桃换旧符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千家万户沐浴在大年初一的春光里,就像全国百姓沐浴在改革变法的春风里一样,因此,这首诗的转句就是千门万户曈曈日。”
王安石知道,按照诗词构思的顺序,构思完合句起句和转句,最后需要构思的就只剩下诗的承句了。你转句的前提是什么,你转句的前提就是你的承句。
王安石还知道,转句即千门万户曈曈日的前提,是春风把温暖吹进了寻常百姓家里,就像熙宁改革把新法送到了寻常百姓家里一样。所以,我们的承句就是春风送暖入屠苏。”
这就是近千年来广为流传的千古名诗《元日》的创作构思过程。
六、指出《元日》的解读误区
老师争问同学们对《元日》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老师指出社会对《元日》的理解误区:
许多评论者把王安石的这首借事喻事,托事言志诗解读为古代迎接新年的即景之作,这是不准确的。特别是把“屠苏”解释为“屠苏酒”。准确说,这首诗描写的是王安石眼中的大年初一,但作者绝对不是为写大年初一而写大年初一,而是借事喻事,托事言志。它借大年初一的除旧迎新,比喻熙宁初年的变法革新。它表达的是诗人对新政实施的喜悦和继续改革变法的决心。而“屠苏”应该解释为“草舍”,意思是百姓的家。
七、板书设计
1、课前,由板书值日生板书全诗:
《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2、课内,由老师标注绝句诗的结构形式“起承转合”:
题:《元日》
起:爆竹声中一岁除,
承:春风送暖入屠苏。
转:千门万户曈曈日,
合:总把新桃换旧符。
八:课后作业
1、创作一首七绝诗。题目是《大年初一》;如果实在写不出来,就再默写《元日》三遍。
2、用时10分钟。
- 本文分类:学校工作
- 本文标签:
- 本文链接:https://www.58how.com/xuexiaogongzuo/98918.html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