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餐桌上,鸡,始终占主角。由此,故有 “无鸡不成宴”之说。云南有各种吃鸡的吃法,煮、炸、烧、烤等鸡肉的烹饪过程可谓各有不同。
在云南弥勒人的舌尖上,惟有“色艳、味香、肉筋和耐嚼”的卤鸡,最具地域饮食文化特色,是游子魂牵梦萦的复杂味道...被云南省列为 云南“名小吃”之一,百余年来,声名远播、香飘滇外。
弥勒卤鸡,距今可溯源到600年前,明太祖朱元章扩都,将城中人口迁出5000余户到当时的蛮荒之地云南;汉人的到来,带来了中原地区的饮食文化,卤药也随之带到了弥勒。
清末时弥勒竹朋坝子盛产蔗糖,因蔗糖贸易的兴盛,竹园镇成了滇东南商品的集散地和繁华的商贸中心,大批的马帮来往穿梭于昆明、竹园、广西、广东之间。
竹园街上一位年轻媳妇,聪慧贤淑擅长下厨,她看着自己的丈夫长年累月在外跑马帮,风餐露宿,食不果腹,很是心疼,便试着做一种既能补充营养又能方便携带,可以凉吃的鸡;经过反复调试烹煮卤制,工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做成了卤鸡。
跑马帮的男人们一传十,十传百,美味营养且易于保存食用的“弥勒卤鸡”,深受各地商人和各路马帮的喜爱渐渐传开,成为了滇东南的名小吃,至今已历经数百年而不衰;
弥勒卤鸡色、香、味、形俱佳,它选料精良,非刚打鸣的土公鸡不要,刚刚打鸣的山鸡,体健肉鲜。每只公鸡的毛重要在2.6公斤到2.7公斤之间,卤好后,净鸡重1.2公斤到1.3公斤,大小均匀。因为重量的鸡,筋道、肉质鲜嫩。
弥勒卤鸡的加工方法独到,卤料多达20多种,最重要的是卤料的比例,多一钱则多,少一钱则不及。按照所卤鸡的重量,开始称卤鸡佐料。称出所需的草果、八角、香料、丁香、豆蔻、砂仁等50多种佐料和炒成板栗色的白砂糖的重量,放入佐料袋后入锅煮制卤水。“配料的多少不仅要与所卤鸡的重量相匹配,还要与所卤鸡的颜色、品种相匹配,都要精确地称出各种佐料的重。
所以,只要经过弥勒卤鸡店门口,就能闻到空气中的一大股卤鸡香味;走近看,卤鸡全身红黄一致,色泽诱人;用力撕开一块鸡肉,丝丝清晰,肉骨红艳;咬一口,筋道,耐嚼,香味沁人心脾。据说弥勒县域的10多家卤鸡店铺,每天加工出的卤鸡800只左右,都销售一空。
弥勒卤鸡不仅仅可以单吃,它佐以的蘸水也不同凡响,青韭白葱玉蒜黄姜……小小一碗竟盛着赤橙黄绿青蓝紫,让人叹为观止。
而用弥勒卤鸡搭配米线那味道也是一绝!端上桌的的卤鸡米线,里面卤过的鸡肉,金黄喷香,鸡皮松脆适度,鸡肉雪白鲜嫩,鸡骨骨髓还泛着星星桃红,配上鲜浓的鸡汤或者骨汤,让人一闻就食指大动,欲罢不能。
独特味道的弥勒卤鸡米线也成为用着不同地域风味的云南米线里的米线美食代表之一。用弥勒卤鸡做的卤鸡米线原本只是作为早点,但由于近年大受欢迎,现在已是从早卖到晚。甚至还做出了密封包装,可以买到外地。
独特的卤料配方和不断创新的烹调方法,造就了弥勒卤鸡的独特风味,使得卤鸡成为弥勒的名片。多少人远离家乡,走南闯北,心心念念的就是这弥勒卤鸡。
清末巨商“钱王”王炽,亦是因竹园蔗糖的走马帮起家,当时也是甚爱卤鸡;“联圣”孙髯翁好酒,晚年定居弥勒,皆是每有鸡时必卤之佐酒;“数学泰斗”熊庆来回家省亲时,也不忘特意品味一下少年时在家乡吃过的“弥勒卤鸡”...
人间烟火,唯有美食不可辜负!如果你喜欢吃鸡,一定要找时间到弥勒尝尝正宗的弥勒卤鸡和卤鸡米线。
- 本文分类:饮食百科
- 本文标签:《弥勒卤鸡》
- 本文链接:https://www.58how.com/yinshibaike/141798.html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